明朝时的保定山西移民
2016-05-14郝毅生
郝毅生
保定人,至今还在民间流传着从山西洪洞县往保定各县移民的故事。通过查询史料和地名普查,发现境内有不少村庄名称的来历、含意与明代有关,最让人信服的是现在发现的明清碑文及家谱。同时还有许多人们津津乐道的逸事趣闻。
“问我祖先来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老家在哪里?
山西洪洞老鸹窝。”
元朝末年,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政治日趋腐朽、对百姓剥削残酷,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引起了农民起义爆发,当时发起组织的是韩山童(河北滦县人),利用白莲教来“惑众”,从而动员了大批农众跟他造反,拉起了“红巾军”,一时参加的农众越来越多,遂与安徽阜阳的刘福通密谋起兵反元。到至元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率领二十五万起义军北伐,最后推翻了元朝,夺得了天下,定都应天(今南京)建国,国号“大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维护朱家统治,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还先后分封其二十四个儿子为王,封第四子朱棣为燕王,朱棣拥兵十万镇守北京(今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皇孙朱允炆继位。朱允炆登基后,采纳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等人的“削藩”建议,对拥有重兵的诸王依次削除。在这样情况下,朱棣为争夺皇位,以诛齐泰、黄子澄清君侧为名,起兵北平,发动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民间传为“燕王造反”,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为严重的损失。尤其是处于主战场的北平、保定等州县,所受破坏更为严重。不少地方志记载,这次内战使“京畿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据保定、定州一些族谱中记载,朱棣军所至,闾里邱墟,血流成河,几乎所过村庄,百姓杀光,有的村只偶尔幸存一两户。这些记载虽有些夸张,但北平地域的人口因死亡于战火或转徙流离而急遽减少。
朱棣即位后面临京畿空虚,人烟稀少,经济凋敝,这就促使了朱棣仿效其父朱元璋的做法,开始向北京移民。其移民的原则,是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就山西说,今晋中、晋南、晋东南一带,靖难战争未受波及,加之这一地区地沃水足,人烟较稠密,个别州县出现“人多田少”的情况。于是从永乐元年便大量从山西南部移民,以充实北京、保定地区。移民垦田都由朝廷给予耕牛、种子和路费。迁往各县荒芜田地开垦,每户给15亩,并给菜地2亩,有余力者不限亩数,所有移民皆免三年租税。移民到保定后,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接纳和认同,不久便和当地人融合。
据明《太宗永乐实录》记载,自永乐元年至永乐十五年,先后九次仅从山西向北平、直隶、山东、河南等地移民,其中向保定地区移民史无详载,且史书与地方志记载不一。经查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祭祖堂”的移民分布图显示(未包含军籍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554个,分布在全国18个省市498个县,其中京津冀地区共192个县(市)。涉及保定的有清苑、徐水、安新、涿州、高碑店、唐县、涞源、阜平等17个县、市(注:对此明史无记载,皆为来此祭祖人现在之原籍而统计)。又据前几年对清苑、满城、易县等12个千年古县调查,地名产生于明代的有798个行政村,占12个县3390个行政村总数的23.5%。诸如常庄、郭庄、史庄、孙庄等。这些聚落地名不少是洪洞县移民以姓氏命名村名的。又从满城县、清苑县出土的墓志铭中得知,满城北陵山村原是县城内南姓人家祖茔。从明代始葬有多名进士、举人的坟冢和碑刻,如:南鹏,明代工部主事,卒于成化甲辰年;南淮,明代刑部郎中,卒于嘉靖癸未年;南寿,明代徽州知府,卒于嘉靖祭亥年;三位的碑刻都记载着他们的先人南秉荔是永乐年间由山西临汾移民满城县。清苑县东良村出土的明代墓志铭记述:高公讳既,字子合,别号弘斋,曾任江阴府内闸官。其先人小兴州人,卒万历乙末年。从以上调查资料可以印证保定现在的25个县(市、区)都有明朝的移民村落。再据1928年中国人民大学李景汉教授编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记载:定县东亭乡62个村的起源情形彼此一样,恰如同一个村一般。一是62村内没有一村有具体的材料如碑记、宗谱等可以作研究起源的根据,调查时候,只好以村人的传说为主;二是62村在明朝以前的情形都不可考,现在所有各村的各氏族都在同一时期,由同一原因,从同一地方迁来的。
现在62村内共有10445户,约计五万八千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氏族的来源,除极小部分以外,都说是在五百年前燕王“造反”以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那些以后从他处迁来的不过占极少数。按调查的结果,529族中有217族记得他们的祖先是从洪洞县迁来的,共计75姓。
血统比较统一,是乡村家族的特征。现在62村内共有529族,110姓,平均每村有8.5族。一村的族数最多的如东亭镇有26族,最大的一族占全村家数的35%,次大的一族占全村家数的33%,最少的如固城村,有2族,一占全村家数的69%,一占全村家数的31%。每姓平均家数为95家。家数最多的为王姓,有1419家;次之为张、刘、李等姓,各有856、828、730家。有15姓,每姓只有一家。这种血统复杂的情形,好像是城市的社会一般。东亭乡的这种情形,大概是因为由迁徙而来的缘故。现在各村的村民,都说他们的祖先是由山西洪洞县的老鸹窝迁来的。
这62村的人民所以都说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缘由,据说有两个:
1.靖难兵起以后,定州一带地方所受战祸非常惨酷。相传兵燹以后,全县只余三千人,甚至有人说只余三百人,所以后人把这次战事称为“燕王扫北”。闻有某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形说,“春二月,玄鸟巢于树”。玄鸟即燕子,都在人家厅堂的房梁上构巢。若是燕子要在树上构巢,那么闾里丘墟、四无人烟的景象,就不难想见了。现在62村内仅有王村有姓史的一族,共17家,据说是本地的土著,他们的祖先因用铁器裹身,藏在暗室内,所以能够免于杀戮。遭逢战乱,硕果仅存,这史氏一族真可谓得天独厚了。
2.朱棣登基以后,定都北京。这定县自经兵燹以来,四野无人、萧条不堪到这般地步,因为它又是近畿的地方,朱棣就不能不从速移民填居,以示殷实。
从洪洞县迁来的217族之外,有61族记得他们的祖先迁来的处所(县内迁来44族,省内外县的11族),山西平阳府、太谷县各一族、山东一族、新疆三族。各族迁来时都是一家。还有251族记不清他们祖先是从何处迁来的,有的说是从洪洞县来的,其余大约是住在此地年代久远的家族。
洪洞县在明代隶属潞州(长治),今隶属山西临汾市。紧邻太行山山麓北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县城悠久,建筑古老。在县城北0.5公里处即贾村西,古称老槐树处,明代迁民时,此槐树枝繁叶茂,老鸹多处垒窝,又称老鸹窝。这里的人们只要提及老槐树或老鸦窝,便童叟皆知。据《洪洞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明初从山西移民,不管百姓家居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贾村广济寺旁的大槐树取齐,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凡被迁移之民,都要集中到这里登记造册,“发给凭照、川资”,之后,由这里编队迁送。“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因当时移民是采取优惠强制并用。一方面给田、给路费,一方面按户抽丁,集中由军队押运。所以被迁移百姓离开洪洞县时,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当故乡在视线中逐渐消失时,总想有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乡愁的标记。恰好广济寺旁的大槐树以及槐树上的老鸹窝便成为在心目中记忆最深的东西,此后便代代相传。
现在老槐树仍在,树干约有一搂半粗(周围约2.5米左右),干枝犹存,只是皮脱木枯,干枝多处用铁箍箍着,依然挺立此处。现为大槐树纪念地。
遗址大门坐北朝南,形若牌坊,正面横书“誉延嘉树”,背面横写“荫庇群生”。对门深院正堂飞檐壮观,堂内高立一碑,碑正面竖刻“古大槐树处”五个大字,现为“大槐树祭祖园”,“明代移民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