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
2016-05-14董一菲
董一菲
“心中微有雪,花外欲无春”是释敬安大师《白梅诗》(其二)中的名句,这是禅的境界、艺术的境界,也是语文教学的境界。好的语文课无雪、无春、无雨、无晴,那是沉醉之后的超拔,是极致的理性与极致的热情的高度统一,是教师强烈的个性温暖的美感和独特的魅力以及永恒的亲和力的交响。
一、直觉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拥有强大的直觉的力量,对文本、对学生、对语与言、对文与思。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文本解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文本解读的高下、巧拙、智愚、曲直、深浅、厚薄,往往源自语文教师对语言的直觉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样是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月满西楼”,有的教师在“月”上做文章,“有的教师在“西楼”上做文章,有的教师抓住了一个“满”字,探骊得珠,深谙古诗文的炼字之道,于是,事半功倍。不是“月”的意象不经典,也不是“西楼”的意象不精深,而是“满”字太霸气,是它联缀起了“月”和“西楼”,是它写出了相思的质感和厚度,甚至数量。也许正是这个“满”字的精准传神,才会有台湾著名“乡愁诗人”舒兰《乡色酒》中的你“满”,乡愁也“满”。
教师对文本的领悟力,瞬间光照那份直觉,是天赋,更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教师对文本的直觉也是教师对语本的语言感受能力,出色的语感成就语文教师,也可以成就一个血肉丰满的语文课堂。文本既是灵动的也是沉睡的。它灵动在文字里,也沉睡在文字里,是教师与文本的相遇,激活了它内在的生命情感、才华、热度、品格、风采,是教师的强大直觉感知到并点燃了文本的潜在美与思。课堂所呈现的一切都与教师的直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起承转合、节奏的把握、冷与热的情感及思维的调度都与之息息相关。所谓“丝丝入扣”,强调的正是教师直觉的敏感细微。非有对文字、对文学、对艺术有足够的敏感,是不足以抵达的。
一节课从哪里切入,是一个字、一句话,还是一个画面、一个掌故、一则故事;整节课的流程,哪里要泼墨如水,汪洋恣肆;哪里要惜墨如金,跌宕顿挫;哪里要无声胜有声;哪里要重锤敲音,千锤百炼。对于文本的理解是平中见奇还是剑走偏锋,这一切都和语文教师的直觉,即她的语感、教学功底及感性思维密不可分。直觉的得来需要语文教师在语言文字里千锤百炼,在汉语里出生入死,在经典名著中连滚带爬,在课堂实战中试玉者三,辨才者七。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位语文教师出色的教学直觉就是他的语文核心素养。当然,这份直觉不仅表现为教师对文本的感知挖掘的动力,对课堂的把握与创造,还表现在他对孩子的那份关注和懂得,表现在他的春风化雨润无声的爱,那份相视一笑莫逆于心,表现在他冰释雪消的亲和力。一位拥有强大的语文教育直觉的教师在课堂上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知道哪个孩子在哪里是一路顺畅、春风十里的,知道哪个孩子志不在此、心有旁骛,看得出哪个孩子山重水复疑无路、彷徨且徘徊,更明了语文课堂是一部恢弘的交响乐,由文本、由教师、由学生共同演绎的华章,有心与心的交融,有灵犀的闪烁,有情感、有审美、有判断、有理性、有色彩、有温度,转瞬即逝,如一条时光的河。
教师具有一双最智慧的眼睛、最敏锐的耳朵和一颗最善感的心灵。他洞察着、引导着、奔跑着、赞赏着、发掘着,千红万绿、千声万响、百感交集、百思齐下。这里有流岚虹霓,也有小桥流水、大江东去。
二、恭敬
教师的职业是最需恭敬之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是生命,是人类正在成长的心灵。我们不能怠慢,也不可怠慢。有了恭敬,我们方能认真地对待每一节课,把讲台奉为神圣的所在。恭敬让我们不倦地求学,从而完成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成长。恭敬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敬畏自然,仰望星空,严谨治学。
其一,有了恭敬之心,方能静观自己。有了恭敬之心,才能让我们远离红尘的扰攘和喧嚣,才能沉浸在语文的世界里,才能静观自己,静观自己的语文学习,静观自己在语文中的成长。正如王尚文所说:“教师所能交给学生的唯有自己。”正如陈日亮老师的书名《我即语文》。恭敬之心可以使教师静观自己的内心,省察自己走过的语文学习之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语文的学习者,才会教出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才能教出一个活生生的语文,而不是臃肿无效,甚至无厘头的、异化的语文课。
其二,有了恭敬之心,才会创造出有爱、有温度的课堂。作家的作品有血有肉、有筋有骨、有气有神,有人文、有思想、有风格、有气度。只有教者有了恭敬之心,融入了自己生命的体验,教育才会拥有生命的尊严,才会收获高贵和神圣。教育只有拥有爱,才会收获从容和优雅,才会有心灵的回响,才会有永恒精神的薪火相传。有了恭敬,有了爱,才会有生命的契合。作家的生命、教师的生命、学生的生命,互相印证、互相倾听、互相激荡、互相丰富,丰饶、大气、精致、圆融,形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场,流荡而欢唱,交汇于时空、物我、悲欣,刹那而永恒。
其三,有了恭敬之心,方能产生教育的智慧。智慧不会在懒散松懈、无敬畏中产生。拥有恭敬虔诚之心,方能产生智慧。语文的四件大事分别为读、写、思、悟,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智慧的力量,都需要智慧的引领。每一个成功的课例都充满教育的智慧。每一个成功的教育细节都是充满智慧的朗照。课堂的每一种对话、点拨、生成,都要拥有照彻黑暗的智慧的力量。在不一样的读、写、思、悟中,生命走向对话和成长,有了教育智慧的课堂,才会让学生安身立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才能薪火相传、思接千载。
其四,有了恭敬之心,才有教师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格、独立的心灵空间,才会产生同样独立而自由的思想和精神。师者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恭敬之心,神圣才会产生,优雅和尊严才会产生,独立的人格才会产生。
三、娴熟
曾经有人问钱梦龙老师:“在您众多弟子中(语文教师),您觉得在什么方面较难达到您的期望?”钱梦龙老师回答说:“课堂的灵活应变能力。”课堂的应变能力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是熟能生巧的结果,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哲学命题。抛开所有天资和悟性,这是一个训练、历练的结果。欧阳修的《卖油翁》中有一句话,想必大家还记得,“此无他,惟手熟耳。”娴熟的课堂应变能力是长期历练的结果,是在大大小小的课堂实践中一点一滴积累的结果,是深思慎取、精益求精的结果。教学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难能可贵。敏感的直觉、恭敬的心性、娴熟的技巧是成为一名优秀语文教师的关键所在。而在语文课堂中,我们略显迟钝的教学直觉让我们与文本“阻”且“隔”,不能抵达学生的心灵,不能顺达我们的教学目标。很多语文教师因为对职业缺乏恭敬之心,而产生越来越沉重的职业倦怠,忘记了对自身教学艺术的锤炼、打磨,使得有很多年教龄的教师也难以进入真正的语文教育境界。
心中没有雪,自然就没有了寒冬,花的春天在花的心里。向往语文课堂美的境界,诗意地栖居,诗意地存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共同成长,拥有生命的尊严。一位语文教师如果在阅读中获得了一流的直觉,对教育充满了恭敬之心,在课堂中千锤百炼,获得了娴熟的教学技巧,那么,我们的课堂自然是另一番气象。
纵浪语文里,不喜亦不惧。
责任编辑:赵彩侠
zhaocx@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