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设连词“忽”补释

2016-05-14梁吉平

辞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连词词义副词

梁吉平

“忽”在汉语史中有假设连词用法,如:

(1) 凡举大事者,不顾家口。且多是驱逼,今忽诛其余累,正足坚彼意耳。(唐李延寿《南史》卷一四,列传第四)

(2) 以翼宏规经略,文武用命,忽遇衅会,大事便济。(唐房玄龄《晋书》卷七五,列传第四五)

以上语例中,“忽”处于虚拟条件句中,是引导虚拟条件的假设关联词。这一连词义项,《辞海》《辞源》《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均未收录。关于假设连词“忽”的来源,蒋礼鸿(1988: 391)、向熹(1993: 306)等前贤认为假设连词“忽”是“或”字通假,检视汉语史中“忽”的词义及用法,可以发现假设连词“忽”并非“或”字假借,而是由独立的语义虚化路径发展而来。

向熹(1993: 306)认为假设连词“忽”大约是“或”的音变,用作假设连词起于六朝,几个复音词形式则产生于唐代。向先生所举最早语例为《神异经》“西北海外有人……唯饮天酒,忽有饥时,向天乃饱”。而传世文本《神异经》最早辑于《隋书·经籍志》,文本语言一直存有汉代及六朝说等争议。我们遍检唐代及唐代之前语料,发现唐代时假设连词“忽”及其复合连词语例较多,而唐代之前则语例极少。蒋礼鸿(1988)曾对敦煌变文中出现的大量假设连词“忽”进行训释,认为“或”是正字,“忽”是同音假借字,并列举部分对文语例训释“或”与“忽”的假借关系。如:

(3) 忽涌身于霄汉,头上火焰而炵炵,或隐质于地中,足下清波而浩浩。(《敦煌变文集》)笔者按: 前用假借字“忽”,后用正字“或”。

(4) 忽一食,则十数人之食不足。或不食,则莫知岁月。(五代沈汾《续仙传》)笔者按:“忽”假借,“或”正字,两字并见。

(5) 倘忽丈夫回日,怎的是好!(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笔者按: 《警世通言》作“倘或”。

(6) 广州浛洭县有金池。彼中居人,忽有养鹅鸭,常于屎中见麸金片。(唐刘恂《岭表录异》)笔者按:“或”是“忽”字假借,不过是“或人”之“或”。

蒋礼鸿(1988)认为“忽”用作“或”,“西汉末年已至此”。例(3)—例(5)中“忽”与“或”对文,说明“忽”与“或”为假借关系,语音上,“忽”中古音为晓母没韵入声,王力拟音[xyt],“或”中古音为匣母德韵入声,王力拟音[uk],两者相似度很大,但在句法格式上,我们认为例(3)—例(5)中的“忽”与时间副词“忽”有很大源流关系,例(3)—例(4)也可释为时间副词“偶然、有时”。“忽”有表示低端频率的“偶然、有时”义,但《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未载。郑敏惠(2002)曾有专文论述“忽”有“偶然、恰巧”之意义,此义始见于汉赋,唐代诗歌中习见。如贾谊《鸟赋》:“千变万化兮,未始有极,忽然为人兮,何足控抟”,郑文还提到《六祖坛经》“忽有一客买柴”在《祖堂集》中写作“偶有一客人买柴”,这种异文也揭示了“忽”曾有“偶然”意义,除了郑文所示外,又如:

(7) 清幽兴远,思苦语奇。忽有所得,便惊众听。(唐殷璠《河岳英灵集》)

(8) 杨玉夫常得意,忽然见憎,遇辄切齿。(唐李延寿《南史·宋本纪下第三》)

在汉语史中,“有时、偶尔→或许”是从频率到语气的演化,汉语史上“频率副词→语气副词”的演变是常见的,如“倘”“脱”“或”的或然性语气副词用法即源自其表示低端频率意义“偶然、有时”。又如汉语“再”“又”“还”“更”也是从表示二次频率的副词发展为语气副词的。“或许假设”的演变则是由认知上的不确定性引发的,认知上的或然性揣测出现在对未然性虚拟事件推测时,在相关语境中即可能经历“或许假设”的演化路径发展为假设连词。

此外,对文是指在相同或相近的语法结构中,处于相对句法结构位置上的词语,具有对应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属性特征。通过例(3)对文,也只能表明“忽”与“或”同义,而假借的本质在于AB两词由于语音相似性而形成通假,其中之一为正字,另一为假借字,但在两者词义来源上两者并不具有同义特征,而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忽”本身有独立发展为假设连词的可能性。此外,蒋礼鸿(1988)还列举了较多“忽”类假设连词,如“若忽”“倘忽”“忽然”等,并释义为“倘或”,但很多复合词中的“忽”并非“或”字假借,如:

(9) 半夜忽然风更起,明朝不复上南楼。(唐吕温《衡州夜后把火看花留客》)

(10) 忽然起立望门问:“阶下干当是鬼神?若是生人须早语,忽然是鬼奔丘坟。”(《敦煌变文集·捉季布传文》)

(11) 忽而一朝夫至,遣妾将何申吐?(《敦煌变文集·秋胡变文》)

(12) 吾死之后,愿弟得存。忽尔天道开通,为父雠冤杀楚。(《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敦煌变文中出现了大量“忽而”“忽尔”“忽然”等“忽”类假设连词的用法,但在汉语历史中并无对应形式的“或”类复合连词。“忽而”始见于《楚辞》,如“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其中“忽而”为“突然”义的时间副词。例(10)中,“忽然”本为时间副词,与前句“若”对举,在句中做假设连词。虽然汉语中有对应的词语“或然”,但并未见“忽然”与“或然”可以异文之语料,而且“或然”一词最早见于近代汉语,表示“或许、可能”之义,作为固定词语,也并未发生语义变化或词性虚化。从以上语例及汉语史常见的“语气副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可以发现,假设连词“忽”在来源上有其独立的发展路径,并非“或”的假借词。

假设连词“忽”的直接源头为其或然性揣测语气副词用法,或然性揣测副词“忽”在表示或然性意义时,更多地表现为说话者主观揣测情态。在个体推断心理中,揣测目标可以是过去事件,也可以是对将来事件的可能性揣测。假设连词“忽”的产生条件即源于对将来事件的或然性揣测,所以事件时间因素是导致或然性副词“忽”虚化为假设连词的重要促因,如以下语例对比:

(13) 渴赏之士,锋镝争先,忽然一旦身首横分,宗祀屠覆,取诫万世。(《文选》卷第四十三)

(14) 忽一旦尽欲以身亲其役,不复付任,劳其体力,为此碎务,形疲神困,终无一成。(西晋陈寿《三国志·卷四十五》)

(15) 盛曰: 先帝尚在殡宫,四王未有逆节,今忽一旦自相鱼肉,臣恐人不食陛下之余。(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一百一)

(16) 自今已后,忽米价贵时,宜量出官米十万石、麦十万石,每日量付市行人。(后晋沈昫《旧唐书·食货下》卷五十三)

(17) 忽要拔地移山,即使一神符。(《敦煌变文集》)

例(13)中“忽然”是对战事结果的评论,指在战场上将士可能一天之内即身首异处,牺牲战场,其中“一旦”即一天,是事件名词做状语,而在例(14)—例(15)中,“一旦”并非时间名词,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一下子、突然”,《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副词“一旦”多用于新情况的出现或假设有一天发生新的情况,侧重未及预料的事件。例(14)义为如果突然让一个人全身心承担各种琐事,这个人终究无所成就,例(15)则强调如果突然自相残杀,人们将会与陛下离心。两例所示均是对未然性事件的假设,且在句中点名为虚拟条件下会有某种事件结果,是典型的“虚拟条件—结果”语义关联,而在例(16)—例(17)中将来时间状语成分“自今已后”及“要”也揭示了所述评论是针对未然性预测事件,而这种未然事件与“忽”做或然性副词所引导事件性质相似,只是或然性副词强调可能性主观情态,而假设连词侧重句法关联作用,引导虚拟条件出场。假设连词“忽”具有很强的口语性,如颜师古注解中即有“忽”做假设连词用例,唐代时“忽”又可与“倘”“若”等假设连词复合使用,这类连词在敦煌变文中即有较多语例出现,直到明清时期,假设连词“忽”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忽”的7个主要义项: ①忽略;不注意。②轻视;怠慢。③疾,迅速。④容易,轻易。⑤尽;绝灭。⑥副词,忽然;突然。⑦恍惚;不明貌。从各个义项之间的语义联系,可以将以上7个义项分为两组四类,如下:

A. 动词,①忽略、不注意;②轻视、怠慢——个体主观态度

B1. 形容词,③迅速——⑥忽然、突然——事件时间量度

④容易——事件性质

B2. 动词,⑤尽、绝灭——事件时量结果

B3.副词,⑦恍惚;不明貌——事件时量结果

A组侧重个体主观态度或心理行为,在语言中出现句型常常为“S人+V忽+NP”,B组B1表示行为事件在时间量度中的速度,强调事件发生速度比较快;B2及B3强调事件在时间链条中延续的最终结果,即事件结束,“恍惚不明”或“毁灭”即为事件过程的终结。此外,AB两组“忽”的意义有不同的来源,A组词义与B组词义相去甚远,A组意义主要涉及个体主观心理态度,应是心部字“忽”的心理动词本义,许慎《说文解字》:“忽,忘也。从心勿声。”B组词义则源自语气词“忽”,本字当作“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曶,出气也。从曰。勿,象气出形。呼骨切。十五部。俗作曶。《春秋传》曰:‘郑大子曶。始见《左传·桓公十年》。今字作忽。若羽猎赋蠁曶如神,传毅舞赋云转飘曶,汉樊敏碑奄曶灭形,皆出气之意。”可见,“忽”又可表示“呼气”意义,本字作“曶”,今写作“忽”,在汉语历史上“忽”衍生出时间副词功能。马景伦(1991)亦持是说,认为“‘曶的本义为‘出气,出气的时间短暂,变化极快,后均借‘忽来表示,强调突然、迅疾、出人意料和瞬息间的急速变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忽”的词义在来源上有所不同,词义泛化过程或引申方向也有所差异,总体上呈现AB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表示主观态度的A组义项,至今仍存,并未发生语义虚化,如现代汉语中的词组“忽视”即为其例;B组词义则存在语义虚化,除词典失收的“偶然、有时”及假设连词义项外,其词义发展又伴随着一个典型的语法化过程,为: 迅速(形容词)>突然(时间副词)>偶然、有时(频率副词)>可能(揣测副词)>如果(假设连词)。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许慎(汉)著.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 崇文书局,2010.

3.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北京: 中华书局.1988: 391—397.

4. 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 423—424.

5. 马景伦.古汉语时间副词“忽、卒、遽、亟、骤”的词义差别,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3).

6. 向熹.简明汉语史(下).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 郑敏惠.释“忽”.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贵州财经大学文化法律学院贵阳550001)

(责任编辑 郎晶晶)

猜你喜欢

连词词义副词
The Wheels on the Bus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副词“好容易”及其词汇化成因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字意与词义
副词和副词词组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