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2016-05-14罗维维
罗维维
摘 要:孔子的治国理政思想包含了其行政伦理思想,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官员如何行政的行政伦理规范内容,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正身自律、选贤任能、以民为本等,这些官员的道德规范对当前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规范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因此,本文通过对孔子行政伦理思想的研究,探索其对中国行政人员行政伦理建设的有益启示。
关键词:孔子;行政伦理思想;行政人员;启示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5-0176-02
中国古代并无“行政伦理”这一说法,行政伦理是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我国对行政伦理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比西方国家晚了二三十年。目前,中国学术界对行政伦理这一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王伟和鄯爱红认为行政伦理规范行政伦理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行政伦理的主要研究对象,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行政伦理与行政伦理规范相等同[1]。孔子没有专门的行政伦理学说,但中国古代政治与行政是高度重合的,其关于治国的政治伦理思想就包含了行政伦理思想。孔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行政伦理规范内容,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围绕为政以德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为政者即君王以及官吏的行政伦理规范,如“以仁行政”“正身自律”“选贤任能”“以民为本”。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了,其行政伦理规范内容对现代的行政人员,不管是领导职务还是非领导职务,在行政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以仁行政
孔子的行政伦理规范从为政者的道德修养为逻辑起点。为政者要有良好的德行,要在行为上做表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为政者必须有良好的德行,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围绕着它。现代行政认为,行政人员和一般公民的美德与恶行,其意义和影响是不同的。行政人员的恶行能使千百万人遭受不幸,而其美德能使广大地域幸福安宁[2]。由此可见,古往今来道德修养对于每一位行政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仁是“全德之名”,是涵盖所有美德的总称,是为政者行政伦理规范的总纲。首先,孔子提出以礼法手段实现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显然,孔子所提及的礼在当今行政来看来就是约束和引导行政人员行为的行政伦理规范。另一方面,孔子精辟地将仁之美德的内涵概括为“恭、宽、信、敏、惠”,并认为只有这五种美德付诸实践,才称得上是以仁行政。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从现代行政视角看,“恭”是指行政人员言行举止要庄重。因为行政人员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其一言一行都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宽”指的是宽厚待人,但不是指行政人员对非理性行为和恶势力的宽容。其真正含义在于,行政过程中,行政人员对公民的个性习惯、生活方式,思想意识要有足够的包容性,而不是以官老爷的方式管制公民,甚至干涉公民的私生活。“信”即诚信,是指行政人员要言行一致,言而有信,取信于民。换而言之,行政人员应履行好人民受托责任,兑现好对社会和公众的承诺。“敏”有勤敏的含义,也就是说行政人员要勤于政事,提高行政效率,努力给人民、国家和社会带来最大公共效益。“惠”为慈惠,有仁爱之意,延伸到现代行政中就是勤政爱民。
具体到今天对行政人员高尚的道德要求体现在:第一,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职业道德和公民道德,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第二,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对人民负责,取信于民,勤政爱民。第三,行政人员之间要有合作和协调精神,宽厚待人,推己及人,以保证行政的有效性。
二、正身自律
正身自律是培养为政者高尚道德的关键途径。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看到了自律的重要作用,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如?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等言论中足以体现这一点。虽然时代和社会环境不同,但是正身自律仍然是当今行政人员伦理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美国行政伦理学家库珀也强调自律的重要性,认为内化在行政人员心中的价值观总是能在决策过程中起作用,即使上级不在场,纪律松弛或存在腐败现象,行政人员的内心控制仍然在起作用。甚至当某行为缺乏相应的法律规定指导时,行政人员仍可以求助于内心的伦理指导准则。
孔子就为政者正身自律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一,为政者修身首先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即是说看见贤人,便学习他的优良品质,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看见不贤的人,便要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对于现代行政人员来说,首先养成严以律己,反躬自省的习惯,既要跟优秀的行政人员也要跟自身比较,通过纵横两个维度比较,提高自己的行政伦理水平。此外,要主动自觉学习行政伦理典范人物,并效仿其行为。第二,孔子认为,为政者应有三戒。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所谈及的“君子三戒”不能仅从自然生命层面理解,而更应上升到为政者的道德层面,即是说为政者戒色、戒斗和戒得。“君子三戒”思想对现代行政来说也毫不过时。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影响,频频出现行政人员贪污受贿、包二奶等行政伦理失范现象。“君子三戒”无疑为行政伦理建设提供了许多借鉴,即各级行政人员不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应时刻铭记“君子三戒”,不要贪图美色、不争权好斗、不贪污受贿。
现代行政强调对行政人员进行外部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内部控制作用也不能忽视,“躬身自省”,“见贤思齐”仍具有现实意义。此外,行政人员更应该时刻铭记“君子三戒”——不要贪图美色、不争权好斗、不贪污受贿,注意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给民众树立一个良好形象。
三、选贤任能
孔子提出通过选贤任能来实现可持续行政。深刻地认识到举贤才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如果远离贤才而重用奸险的小人是一个国家的不幸。只有把正直有才能的人提拔出来从政百姓才会信服。哀公问曰:“为何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正是因为有了贤才,才可以“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臣十人”(《论语·泰伯》)。
然而,人才不易得。该如何才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呢?一方面,听一个人的语言是了解他的一种重要途径。孔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但是仅从一个人的言论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是有失偏颇的,孔子对此深有体会。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因此,选贤任能要从言行出发知人善用。另一方面,人无完人,孔子认为在举贤才上,不要计较小错误,把真正优秀的人才提拔出来。从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举尔不所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
对于现代行政来说,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是实现为民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同时强调,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孔子举贤任能的行政伦理规范对现代行政的意义在于:一是任人唯贤,而不是任人唯亲,实现选拔人才的公平公正;二是人才的选拔不仅要以考试来定夺,更应该从各个方面全面考量,观其言行,把德才兼备者选拔出来。
四、以民为本
孔子重视“以民为本”的行政目的。他认为,以仁行政、正身自律、选贤任能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以民为本。孔子注重民心,《论语·颜渊》记载,当“足食、足兵、民信之”的情况下,民信是最重要的。在民、食、丧、祭中,孔子把重民摆在首位。
孔子的民本思想集中表现为惠民、富民、教民。孔子认为,为政者应颁布和实施惠民政策,尽可能地为百姓提供一个休养生息的空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不要过多地扰乱他们的生产生活秩序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以此来实现富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对富裕起来的百姓还要进行教化,社会才会稳定,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也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给他驾车。孔子感慨道:“卫国的人口真多呀!”冉有问道:“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些什么呢?”孔子道:“要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说:“富裕起来以后又还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育。”
“以民为本”是古今行政的共同追求。然而,孔子的民本思想是小农社会的产物有其局限性,其重民的思想是为了保护封建君主利益而提出的。在现代社会主义国家,“以民为本”的行政宗旨强调的是人民的主体地位。行政人员是人民公仆,人民才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具体到当今的每一个行政人员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行政实践中,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实现公共利益。
参考文献:
[1]王伟,鄯爱红.行政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高力.公共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李玉洁.儒学与中国政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5]傅永聚,任怀国.孔子人才思想论析[J].齐鲁学刊,2003(2).
[6]张克刚.孔子“君子素质”理念及其时代价值[J].理论探讨,2003(3).
[7]王杰.为政以德孔子的德治主义治国模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5).
[8]吴冰.论民本思想与执政为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9).
[9]胡辉华.论中国传统行政伦理[J].贵州社会科学,2007(11).
[10]张玉梅.孔子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转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11]苗延波.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5).
[12]王令.任人唯贤思想的历史局限与现代转型探析[J].领导科学,2012(8).
[13]洪晓丽.从古“仁”字到孔子的“仁学”——“仁”的原始与变迁及其道德性的构建[J].道德与文明,2013(3).
[14]欧阳祯人.论孔子的政治理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
[15]马秋丽,刘婵婵.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三戒”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官员道德建设的启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