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宜兴钧陶工艺性能的初步研究

2016-05-14吴琳张茂林吴军明李其江熊露

佛山陶瓷 2016年5期
关键词:性能

吴琳 张茂林 吴军明 李其江 熊露

摘 要:本文以宜兴钧陶胎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热膨胀仪等手段,对样品胎的主、次量元素组成、物相组成和物理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纵向比较综合分析了各时期宜钧胎体的工艺特征及性能变化,为复仿制工艺及后期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宜钧;工艺特征;物相组成;烧成温度;性能

1 引言

宜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陶瓷历史渊源流长。先民们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就开始制陶,迄今为止从未中断。元、明、清以来,宜兴一直是江南地区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之一[1-2]。除了众所周知的紫砂以外,丰富多彩的宜钧也深得市场欢迎[3]。宜钧是指宜兴生产的一种带釉的陶器,其制釉方法是在胎上施以黑釉,然后洒以白釉,烧成时两者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乳光釉区,并流淌成蓝色的兔丝纹,浓处则成乳白,若不流淌则成乳白或蓝色乳光点。它所用胎质有两种,一种是灰白的炻胎,另一种是紫砂胎[4]。宜兴钧陶胎、釉的外观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化学组成、所用原料、烧成温度和烧制工艺。本文主要研究宜兴钧陶胎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别它们的特征,为复仿制工艺及后期深入研究打下基础。

2 实验内容

在南京博物院的支持和帮助下,笔者采用现代分析技术,对江苏宜兴古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三个时期(清初、清早、清中)宜兴钧陶样品的化学组成、烧成温度、吸水率等物理性能进行了系统的测试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并分析不同时期宜兴钧陶工艺性能的特点。

本文采用美国EDAX公司生产的EagleⅢ型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能谱仪测试宜钧胎的化学组成;采用德国Bruker公司生产的D8-Advance 型X射线衍射仪分析宜钧胎的物相;采用德国耐驰DIL402C热膨胀仪测试不同时期宜钧胎的烧成温度;利用煮沸法测试分析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

3 分析与讨论

3.1 成分分析

宜钧样品胎的化学组成如表1所示(其中QC、QZ和QZH分别代表清初、清早和清中时期样品)。

从表1可知,各时期宜钧胎中的主、次量元素含量差异并不大,Al2O3含量在20.81%~28.29%,SiO2含量在59.67%~73.18%。为了更细致地观察各时期宜钧样品胎元素组成的变化,笔者利用spss软件对宜钧样品部分元素做散点图,如图1、图2所示。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宜钧样品大多数混杂在一起,但是清中时期样品胎中元素组成相比清初时期更为集中,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宜钧胎体配方更为稳定。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宜兴陶土一般分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类,其中甲泥是一种以紫砂为主的杂色粉砂质黏土,而宜钧胎体的原料配方有两类,分别是紫砂泥和白泥。为此,将宜钧的胎体成分与宜兴紫砂泥、白泥原料[4]作对比分析。宜兴紫砂泥、白泥的化学组成如表2所示。用SPSS软件对宜钧胎、宜兴紫砂泥和宜兴白泥的主、次量元素含量做因子分析,利用所提取的两个主因子做散点图,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宜兴白泥与宜兴紫砂泥各处在一个区域,宜钧胎大部分聚集在一个区域,并和宜兴白泥混为一类。少数宜钧胎则与宜兴紫砂泥混合在一起。

相关研究表明,宜兴紫砂泥和白泥相比,Fe2O3、Al2O3的含量较高[5]。为此作宜钧胎体、宜兴紫砂泥、宜兴白泥的Fe2O3、Al2O3和TiO2散点图,如图4所示。观察图4可发现,在研究的样品中,大部分的宜均胎体成分与宜兴白泥较为接近,少量则与宜兴紫砂泥类同,这与图3的因子分析结果是相符的。宜钧胎体样品中有三个样品Fe2O3的含量相对较高,且Al2O3的含量也同样偏高,而这三个样品在图中正好与宜兴紫砂泥在同一个区域内,再次证明含Fe2O3较高的宜钧样品胎体应是以当地紫砂泥为主要原料,而其他宜钧样品胎体是以当地白泥为原料。

3.2 工艺探析

对宜兴钧陶具有代表性的样品进行X衍射物相分析,如图5所示。由图5可知,清初时期QC-3样品胎的主要晶相是石英;清早时期,QZ-8样品胎中主晶相除了有大量的石英,还出现了少量的莫来石,QZ-14样品胎的主要晶相只有石英;清中时期,QZH-4样品胎中的主晶相为石英和莫来石。这三期样品胎体共同点在于都含有石英,不同的是清中期含有一定量的莫来石,早期部分含有少量的莫来石,而初期则没有,说明这两个时期的样品烧制温度应该高于初期,或者是原料加工更加精细,研磨均匀且颗粒度较小。莫来石的主要成分是3Al2O3·2SiO2,通过表1可以看出,清初时期样品QC-3胎中的Al2O3含量相对最低的,清中时期样品QZH-4胎中的Al2O3含量达26.38%,Al2O3含量的增加为莫来石的生成提供了必要条件。除了Al2O3含量的增加,莫来石的生成与否还取决于烧成温度。

莫来石的形成过程[6]如下:

(1)在600 ℃以前,高岭石进行脱水。

(2)从600 ℃开始:

Al2O3·2SiO2·2H2O → Al2O3·2SiO2(偏高岭石)+2H2O

(3)在925 ℃以后:

2(Al2O3·2SiO2)→2Al2O3·3SiO2(尖晶石型新结构)+SiO2

(4)在1050~1100 ℃时,尖晶石型新结构开始转化成莫来石:

3(2Al2O3·3SiO2)→2(3Al2O3·2SiO2)(莫来石)+5SiO2

莫来石是从1050 ℃开始形成的,在1150~1250 ℃温度范围内,莫来石会迅速形成,清初时期陶坯的烧成温度约1090 ℃,虽达到了莫来石的生成温度,但莫来石晶相的生成量较小,坯体主晶相为石英;清早、清中时期烧成温度达到了1160 ℃甚至更高,莫来石开始迅速大量生成。莫来石本身具有机械强度高、热稳定性好、化学稳定性强等性质,它的大量产生能够赋予陶瓷制品良好的性能。通过观察样品的外表特征,也可发现清中时期胎体的致密度、表面光泽度等性能较清初、清早略好。从整体上看,宜钧各期烧制温度呈上升趋势,烧制工艺逐步提升。

本文利用煮沸法测试分析样品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同时采用德国耐驰DIL402C热膨胀仪测试不同时期宜钧胎的烧成温度,获得部分宜钧胎体的物理性能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清代宜兴钧陶的吸水率大致在2.60%~9.10%,气孔率在6.00%~18.17%,体积密度在1.59~2.63 g/cm3。总体来说,清代宜兴钧陶的吸水率和气孔率较高,体积密度较小。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清代各时期宜兴钧陶样品的体积变化、气孔率及吸水率规律,利用SPSS软件绘制三维散点图和均值表,分别如图6、表4所示。

从图6和表4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发展,宜兴钧陶的吸水率、显气孔率均呈下降趋势,吸水率的均值从清初的6.32%降至4.29%,显气孔率也由13.05%降到10.48%。体积密度则与之相反,呈现上升趋势,清中时期均值最高,达到了2.40 g/cm3。通过数据可以发现,从清初到清中,胎体的烧结程度相应提高,胎质相对更致密。同时,根据表3热膨胀仪测试胎体的烧成温度结果可以看出,清代宜兴钧陶样品的烧成温度呈现递增的趋势,清初、清早的胎体在1090 ℃、1162 ℃左右的温度下烧制,而清中时期宜兴钧陶的烧成温度达到了1213 ℃。烧成温度升高,低共熔体增多,体积收缩,液相增多并逐步填充颗粒间空隙,从而使得气孔率和吸水率都相应减小,体积密度相应增大,胎体更成熟。结合表3还可发现,三个时期吸水率都在2%~9%区间内,相比一般陶器的吸水率是较低的,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清代宜钧胎体达到了精陶器[6]的标准。

4 结论

(1) 研究结果表明,宜钧的吸水率、显气孔率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减小,体积密度则随之增大;清初和清早的宜兴钧陶主要晶相为石英,而清中时期出现了莫来石,这主要是由于清中的烧成温度较高,达到了1200 ℃,胎体更致密,烧制工艺更成熟。

(2) 根据宜钧胎的化学组成及物性分析,宜钧胎体配方采用了宜兴当地的白泥和紫砂泥为原料。随着时代变迁宜钧胎体原料配方变化不大,但工艺性能更趋稳定。

参考文献

[1] 陈顺珍,陈顺涛.简析紫砂发展史[J].江苏陶瓷,2007(6):12~15.

[2] 潘春芳,贺盘发.我国紫砂器的起源和发展[J].江苏陶瓷,1980(2):12~16.

[3] 史俊棠.宜兴均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3.

[4] 李家治.中国科学技术史陶瓷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3):417~418.

[5] 江夏.历代宜兴紫砂性能与工艺初探[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

[6] 西北轻工业学院,等.陶瓷工艺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2:354~357.

猜你喜欢

性能
复合型SBS在改性沥青中的应用性能研究
CoN-I高模量改性沥青制备及性能研究
保暖袜透湿性能测定的不确定度分析
提供将近80 Gbps的带宽性能 DisplayPort 2.0正式发布
20MnMoNb抗HIC性能及焊接接头抗SSCC性能的研究
纯电动汽车性能仿真
PP—g—GMA的制备及其增容PP/PA6共混物的性能
Al-Se双元置换的基于LGPS的thio-LISICON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80 MPa 级热轧高扩孔钢的组织与性能
强韧化PBT/PC共混物的制备与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