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龄感”
2016-05-14陈德彰
陈德彰
“无龄感”是近来流行的一个新词。大多数时髦词(vogue word)都属于青年人,可是这个词说的却是老年人(seniors,也可用elderly people,一般不宜用old)。“无龄感”不是“没有年龄的感觉”或“感觉不到自己的年龄”,而是说老年人并不因为自己年老而忧伤,所以英文应该是unconscious of ones aging。“无龄感”并非盲目地不服老(not reconciled to aging),而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无龄感”的人往往不为年龄所束缚,在生活中能够始终保持活力,对事物充满好奇并勇于尝试,追求活得精彩,不留遗憾。现在这种生活理念在老人中颇为流行。
一个被年龄追着跑的人会活得很累。在我国,通常孩子还未出生,家长就开始着急,要选最好的产院(maternity hospital);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不同年龄阶段的压力接踵而来,幼儿园要挑最好的,小学更是要找重点的,为的就是不输在起跑线上(lose the game at the starting line)。
如果到30岁还没结婚,一切似乎都被年龄抛弃了,成了剩女(leftover woman)、光棍。这种生活节奏,使不少人每到一个年纪,就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来一个提醒:结婚了,就不能常出去聚会了;有了孩子,就得收起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旦退休,整个人的心理都会弥散着一种暮气(lethargy):反正这么个岁数了,还用得着打扮吗?于是,“人未老,形先衰”的样子就出现了。一旦从形体上先自行放弃,“衣垮身懈”(feel lazy and wear loose/unfitting clothes)就接踵而来,精神世界也就随之由激进走向保守,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也会泯灭。
“无龄感”是一种新的理念。即便是年近古稀(approaching seventy),依然看不到一点垂暮(aging)之感,热爱生活,接受挑战。拥有“无龄感”的人,在年龄增长甚至老去后,仍然保持不为年龄所累,保留着年轻时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只要秉持对美好的追求,无论任何年龄,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因为他们坚持与时俱进(keep up with the times),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不会让周围的人觉得和自己有什么代沟。
事实上,“无龄感”也是人生最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无龄感”的人总是在不断往上走,阅尽人世(read all the world),对一切依然保持足够的好奇。忘记岁月流逝,像孩童一样憧憬( long for; look forward to)一切未知的降临,努力实现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简单愿望。
保持“无龄感”的人,即使过了60岁,也绝不进中老年服装店;他们不爱听不明不白的养生之道(way of keeping good health),不乱吃延年益寿的补药(tonic)。他们爱的是音乐,练的是瑜伽(yoga),玩的是自由行(相对于“随团旅游”而言,英文是do-it-by-oneself travel或 independent travel。西方人的back-pack travel才是真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行”)。
人一旦忘记自己的年龄,进入这种“无龄感”状态,无论到什么时候,都还想学习,还想继续进步,甚至会发现,人即使老了,年龄即使很大了,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可怕。
事实上,一个人过怎样的生活其实跟年龄无关。而对于碌碌平生(seemingly always on the run and busy all ones life but accomplish little)的我们来说同样如此,不怕老,就怕衰(become senile)。激情和精神的回归才能重塑生活。
坚持“无龄感”生活的人有一种硬骨头的品格,不跟年龄妥协,不跟现实妥协,不跟自己妥协。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Wislawa Szymborska, 1923—2012)说:“我是我自己的障碍(I am my own obstacle.)。”除了自己,没有东西能真正成为你选择生活的障碍。
只要秉持对美好的追求(persist in pursuing for the better),无论任何年龄,都能体会到人生的乐趣(pleasure of life)。用句心灵鸡汤式的话说:世界这么美好,为什么不一起做些有意思的事情呢?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美貌,而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state of mind),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a thread of breeze in the depth of spring)。人不应该过早地放弃自己。同样,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No beginning has ever proved to be too late.)。
笔者早已过了古稀,愿同老年读者们共勉之(share this essay with senior rea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