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值得尊敬的创新巨人
2016-05-14阮晓东
阮晓东
作为全球创新型国家的代表,日本在创新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
经历了“技术追赶”和“技术领先”两个阶段后,日本在应用技术领域建立了巨大优势,并一跃跻身为数不多的创新型国家之列。刚刚发布的2015 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日本以40家入榜企业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作为全球创新型国家的代表,日本在创新路径与创新发展模式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学习。日本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创新体系,并且政府引导企业掌握行业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另外“匠人传统”在日本备受推崇,这些经验和做法非常值得国人思考。
日本创新赢得全球尊重
2016年3月,2015 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由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分析编制而成。由于其评定标准包括专利总量、专利授权成功率、专利组合的全球覆盖率,以及基于引用的专利影响力等,这份榜单备受全球关注。在这份榜单中,亚马逊今年首次入榜,位居该榜单第八位;而在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苹果公司位居第十。报告称,亚马逊首次进入该榜单,缘于该公司在数据中心、设备以及电子运算和系统领域进行了创新。
在今年的榜单中,老牌企业AT&T、IBM、西门子、施乐等巨头都在今年落榜,可见该评选对创新能力评价的严苛程度。在2014年的评选中,中国内地曾有华为首次上榜,但今年中国内地企业再度缺失。台湾则有联发科一家入围。
排行榜单显示,日本和美国是最具创新力的两个国家;而在行业分布中,化学、半导体、电子元件以及汽车领域成为最具创新力的行业。
而让全世界企业家刮目相看的是,根据这份榜单,日本居然独占了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中的四成,40家企业力压美国的35家,也显示出日本在创新的优势。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有掌握了高端制造业,才能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前端,这在任何国家、任何年代都具备相当的说服力。二战以来,日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欧美国家的独特的创新发展之路。大和民族的一系列高技术产品让日本的产业、技术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制造业已经全面超过欧洲,赶上美国,并在钢铁、机器人、医疗器械、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了强于美国的竞争优势。同时,日本在新兴半导体产业超过美国,赢得了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出口产品均为附加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
如今中国虽然也在担当“世界工厂”的重任,但生产的大多是中低端产品,日本在高端制造业依然把控着重要位置。日本的创新之路非常值得国人学习。
掌握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
在中国媒体上,我们见到的日本是“失去的20年”,经济衰退、创新能力丧失。但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当我们在唱衰日本的时候,日本已经在地产泡沫中迅速地清醒过来,并且快速跟上开始“为未来投资”。 今天的日本,已经成为全球各大重要产品中隐形冠军企业最多的国家。而且值得国人关注的是,日本企业的布局,是在重点产业全产业链的布局,笔者总结日本在一些产业中的优势情况,读者可以看出日本在相关产业的技术话语权和产业链掌控力是何其强大。
智能手机:以iPhone6为例,镜头组件来自索尼,超小型MLCC(积层陶瓷电容器)来自田村制作所,摄像头模块出自三美电机和阿尔卑斯电气,电池出自索尼和TDK,散热片出自KANEKA,水晶部件出自精工爱普生和日本电波工业……日经技术在线工程师对手机的拆解结果显示,iPhone6和iPhone6plus配备的1300个电子部件,其中约700个是日本制造。
数码相机:日本企业掌控高档数码相机整个产业链,特别是DC、DV感光元件CCD和CMOS关键专利。在这个领域,日本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敌手。尼康、佳能、富士、索尼、宾得等企业牢牢掌握着世界高档数码相机的发展。传统感光元件巨头柯达还能够生产一部分数码相机,然而抵不住日本企业的不断研发,性能、功能和可靠性差距越来越大之后,柯达不得不放弃了数码相机的研发和生产。
钢铁产业链:中国钢铁产量虽然为世界第一,但是高级钢材却很少。高强度钢、电磁钢、表面处理钢这些高利润附加值的高级钢、特殊钢均被日本所垄断。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中,新日铁和住友金属工业等日本财团企业控制着高级不锈钢无缝钢管的供应,大型LNG船的技术掌握在石川岛播磨重工和商船三井手里。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投入巨资兴建的西气东输、海气登陆、广东福建进口LNG(液化天然气)等一系列重大天然气项目需要大量的不锈钢无缝钢管。
精密机床:日本的机床从1982年开始一直保持着世界市场占有量第一的地位,2005年日本的机床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超过30%。与过去的“老师”德国相比,优势也非常明显。中国生产汽车部件的机床年均工作时间高达3500小时,但是日本生产的机床能保证连续5年性能不变。在重工业的生产资料上,中国很依赖日本提供的大型设备。
高速铁路:日本第一条高铁线路——东海岛新干线开通于1964年,此后日本高铁一直以技术领先、安全可靠驰骋于国际高铁市场。我国虽然全面掌握了高铁建设的两个极重要技术:机车技术和轨道技术,但日本多年的技术优势依然很强。近日,西武铁道(SEIBU Railway)宣布即将在2018年引入一种新型特快列车,其外观圆滑反光,能够投映沿途周遭的风景,如同“透明的银色子弹”。
核电领域:东芝拥有西屋电气77%的股份,占全球核电市场份额28%。目前国际核电企业以日系为中心,正在逐步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日立—通用、东芝—西屋、三菱重工—阿海珐。日立2012年收购了英国核电企业地平线核电公司(Horizon Nuclear Power)。计划在英国建设4~6个改进型沸水堆(ABWR)。4个反应堆的总投资额将超过3万亿日元。三菱重工业和法国阿海珐的合资公司也力争在土耳其和越南建设核电站。
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日立建机、三菱重工、小松、神户制钢、住友建机等日本企业生产的基建设备能很好地经受住多种工程考验,日本企业的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金属疲劳问题,所以日本的工程机械与矿山机械使用寿命较长。
轴承:日本的NSK、IKO、NTN、KOYO、EZO等企业的轴承精度高,占有率高。因为制造轴承的机床/加工中心精度高,因为背后的数控系统精度高。日本Fanuc数控系统可以做到纳米插补。而简单的微线段插补已经做到了先拟合成NURBS曲线,再进行NURBS插补的地步。像中国的华中数控,广州数控,北京凯恩帝等,在稳定性、精度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汽车:日系车凭借其较高的性价比、节油性能、优秀的做工在全球赢得了较大市场。主要品牌有:丰田TOYOTA、日产NISSAN、本田HONDA、斯巴鲁SUBARU、马自达MAZDA、三菱MITSUBISI、五十铃ISUZU、铃木SUZUKI、大发DAIHATSU等。尽管东风日产和广汽本田都宣称称,自己的零部件国产化比例高达90%,但是,剩下10%左右的零部件依然需要依靠进口,这余下的10%常常都是关键性零部件和核心技术,其中有些核心零部件是可以在欧美寻求替代品,大部分核心零部件必须依赖日本。
纺织面料:日本在化纤原料开发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开发出异形截面、超细、高收缩、高弹、微粒子混合、多成分共聚等新型纤维。利用超细纤维创造柔软、滑糯手感,用粗纤维获得织物的硬挺度;利用异收缩纤维及变形加工方法获得织物的蓬松性或丰满度;利用异形截面纤维创造优美的光泽;利用纤维表面形态的微细变化消除织物的表面蜡感,并改善染色性;利用腐蚀性后整理加工进一步改善织物的手感和光泽。将纤维结构、纱布结构综合设计,巧妙复合了化纤、纺织、染整各领域技术进步成果开发出“仿真、超真”的新合纤面料。
日企非常重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日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日本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因此,日本把制造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
值得关注的是,制造业创新很难,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反应了一个国家工业的终极实力。日企恰恰是非常重视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这个发展路径尽管非常难,但是却显示出日本企业的远见。
日本总人口为1.27亿人(2015年数据),日本发展经济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多地获取全球最高效和最可持续的制造业就业机会。制造业拥有庞大的产业体系,制造分别占全部产业的大中小类的33%、46%、64%,说明制造业是发展完善、分工严密、专业化程度最高、需求最大的产业体系。日本人认识到自身核心竞争力和最佳机遇就在于核心零部件,如果其他国家要研发生产,花费的研发时间和费用也是一样的。所以日本企业也发现,最好的就业机会都属于零部件制造这一块。
另外,日本通过长期发展发现,房地产和金融产业并不能塑造市场经济,反而造成是市场投机现象高发,也会助长人性的懒惰。只有制造业有助于塑造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秩序;制造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制造业有助于塑造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秩序;制造业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产业结构优化的推动力。历史经验表明,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制造业是实现经济振兴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抓住了制造业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
此外,还具有关键产品的定价权。在日本生产的零部件产品中,包括半导体、微芯片在内的高附加值零部件在世界范围内具有绝对优势。电子控制元件、电子控制模块以及自动变速器三大关键零部件上,全球几乎被日本垄断。日本311大地震后,由于生产这些零部件的企业停产,造成全球微芯片、发动机控件、ABS、安全气囊等系统的关键零部件供应紧张。当时美国的一家机构预测,日本大地震导致的零部件短缺将使全球汽车行业减产约30%。
以手机产业链为例,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品牌的显示屏、摄像头等核心零部件仍依赖日本企业提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风行,让日本企业生产的微型多层陶瓷电容这类无源元件市场一片大好。一部智能手机中最多甚至可能有超过500个日本企业生产的无源元件,在巨大销量支持下的研发现在已经让日本企业能够生产出0.4毫米×0.2毫米的多层陶瓷电容,而这对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轻薄化来说至关重要。手机的震动模式是通过一颗米粒大小的微型贴片震动马达驱动,设计和生产如此微型的变换元件依然是日本企业的专长。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在2000年发表了一份鲜为人知但却研究充分的报告,其中就对日本这种领导地位达到的惊人程度有所披露。该报告甄别出手机九大支持组件,并列出36家几乎占据全球所有生产份额的制造商,其中有29家是日本公司。
正是基于国家的发展方向选择和就业选择,日本从发展工业之初就十分重视自己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创新。
日本的创新经验值得关注
与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作为科技创新主力军的途径不同,日本创新体系是典型的企业主导型,无论是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还是研发人员队伍规模,企业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政策制定的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中,日本政府强调要建立以国民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的科研开发体系。所以日本的企业非常重视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
日本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着力点不是创造新知识,而是加速推进现有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他们将发达国家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嵌入到国内的制度框架,然后在国内企业间进行快速传播。日本企业对引进的技术不是简单地模仿、吸收,而是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改良和再创新。
另外,还有创新的财政政策支持。预计到2020年日本政府和民间的科研投入将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左右;日本政府还给予各企业税收和贷款两大优惠政策。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日本采取措施鼓励大学和企业合作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制定国家战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通过改善研究环境及提高待遇等方式,激励外籍研究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在各个科研领域取得成果。
在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方面,日本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而在中国,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更远远低于日本80%的水平。中国的大学、研究所没有动力去推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又没有能力去做创新研发,所以企业的创新焦虑一直存在。中国的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术的问题十分突出。
另外,日本知识创新体系建设也与中国不同。其中日本高校为提高科研质量而为学者营造了极为自由的学术氛围,“竞争”与“均等”并行的经费投入,给予学者足够宽裕的时间使之能安心于学术研究,最终高质量的成果成为其科技创新立国的重要基石。从2000年以来的16年间,日本已经有16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含两名美国籍日裔科学家),仅次于美国(72名)排名世界第二。其中2015年诺贝尔奖中,日本的大村智、梶田隆章分别摘得生理医学奖和物理学奖。
当然,日本企业也与自身民族的一些文化有关。很多日本企业能延续百年甚至千年,持之以恒专注自己的事业,不为眼前的利润所左右,比如日本的建筑公司“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至今已有1435年历史,是截至目前世界寿命最长的企业,其“工匠精神”连续了1400多年,让很多人敬佩之极。
我们可以说,在创新领域,中日差距仍很大。本文的目的,意在让国人从2015 年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窥见日本科技的发展水平,并且从科技体制、财政支持、知识创新体系、人才培养测量等进行思考,推进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