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翻译中音韵美的重构
2016-05-14黄春莲
黄春莲
摘 要:音韵美是诗歌的突出特点,也是它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大标志。通过分析毛泽东诗词及其音韵美,从尾韵、诗行内韵、头韵三个方面探讨毛泽东诗词翻译中音韵美的重构,提出音韵美在译文中能否成功再现直接影响到整个诗篇的意境重构;英译时只有尽最大程度的实现音韵美的重构,才能使译文体现与原文最接近的意境,使译文读者所获的审美体验和原文读者最接近。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翻译;音韵美;重构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134-03
一、引言
自古以来,中国就被誉为“诗的国度”。诗歌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的文学体裁。诗歌的形式,是诗歌所赖以生成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谓诗歌的形式,不仅指视觉形式,还包括听觉形式。视觉形式主要包括诗行的排列与缩进、字母的大小写、分节分阕,诗行的行数与长短、参差错落、句式等,听觉形式则包括尾韵、头韵、内韵、叠字、节奏等诸多方面。诗歌的形式美,是诗美的重要组成部分。诗词的形式美,包括鉴赏主体的视觉和听觉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形式美,即视觉形式美和听觉形式美。视觉形式美一般表现为整齐美、对称美、错综美,听觉形式美则往往表现为声韵美、音乐美,即我们常说的音韵美。
二、毛泽东诗词及音韵美简介
诗人毛泽东(1893-1976)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据着显赫的地位。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被译成许多文字,在海外广为传诵,共计有英、法、德、意、西、葡、希腊、俄、匈、罗马尼亚、日、朝、越等文字。毛泽东诗词不仅取古典诗词之形式,表现代革命之内容,同时,毛泽东诗词中所呈现的的音韵美也十分的完美。例如,在《浪淘沙·北戴河》中的“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中押尾韵[ian];在《菩萨蛮·黄鹤楼》中,整首诗词押尾韵[ang],[ao]等等。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音韵美是指诗人在描写音乐时,能体现音乐的韵律,让读者在读诗时能感受到浓浓的韵味。在古代,音乐的音响只存在于一刻,转瞬即逝,无法记录下来而原音再现;但是诗歌却以语言为载体,并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古贤们便将诗与音乐结合起来,让音乐通过诗的形式渊远流传。使得后人能够通过视觉器官,加以想象达到音韵的享受。《尚书·虞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韵,律和声。”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在音韵美使诗歌产生了摇荡性情的艺术魅力。所以我们欣赏汉语诗歌,一定要充分欣赏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在诗歌的音韵美的欣赏中,得到艺术和心灵的享受。
中国古典诗歌很讲究押韵,极富音乐感。特别是唐代的格律诗,为了极尽诗句的抑扬顿挫,曲折变化之妙,有意将平上去入四声分成平仄两类音,规定了严格的交替格律。有学者甚至认为,没有一定的音韵学修养,就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韵是诗歌的基本要素,无韵不为诗。古人云:“声音相合谓之韵”用白话说韵就是一个字的收声,大致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韵母的发音。韵母相近的字叫“同韵“,诗人在句末使用同韵的字就是押韵。押韵的目的是为了给诗歌造成一种悠扬和谐,循环往复的音乐美。
三、毛泽东诗词翻译中音韵美的重构
诗歌的听觉形式主要指诗歌的用韵形式。就英诗而言,用韵形式主要包括尾韵,诗行内韵和头韵。因此,诗词翻译中音韵美的重构无非就是尾韵、诗行内韵和头韵的重构。
(一)尾韵的重构
尾韵指的是利用尾音发音相似的两个或更多的词,由于其所处的位置而相互应和的现象。作者多用尾韵来增加节奏感,达到用声音感染读者的效果,如great和bait中押尾韵[t]。尾韵是汉英诗词中所共有的最为常见的用韵方式。
《采桑子·重阳》是毛泽东同志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而作。诗情画意,最为浓郁。整首诗在鲜明爽朗地描述泞秋的战地风光的同时,还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不仅不会感到肃飒之气,反而受到无限鼓舞。如上图表所示:在原诗中,通篇押6个阳韵,分别为“阳”、“阳”、“香”和“光”、“光”、霜,代表着诗人乐观大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在其英译著作中,译者应准确传译其韵律,以展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在中外版译诗中,译者采用“abbb,cddd”韵式,其中占据多数的“b”韵和“d”韵分别用了开口度较大的双元音[au]和[ai],分别融入在以下单词中:round, round, battleground; springtime, sublime, rime以与原诗中的6个阳光之韵相匹配。在湖南版译诗中,译者采用的是“aabb,ccdd”韵式,其中,“b”韵采取的也是开口度较大的双元音[au]与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相符,而“d”韵采取的却是音调较为低沉的[eu],这与原诗中所意图体现的乐观大度,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有所出入。在北大版译诗中,译者采用的也是“aabb,ccdd”韵式,然而,在这一韵式中,译者选用了4个阳光之韵[ai],分别融入在以下单词中:might, sight, defy和sky与原诗中的6个阳光之韵相匹配。因此,在以上3个译本中,相对于原诗6个阳光之韵而言,中外版译本略胜一筹,不仅更好地传译了原诗的韵律,还完美地展现了译者的个人风格。
(二)诗行内韵的重构
由于英诗中诗行音节较多,单纯凭借尾韵无法成功实现押韵之目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押韵的密度也可能不及原诗,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一情况,在英诗中,诗行内韵的使用较为常见,以借助诗行内韵来达到押韵之目的。所谓行内韵是指诗行内某个词同诗行中某个词同韵的现象。一般说来,行内韵因发声的重复强调了节奏,增添了乐感。
(三)头韵的重构
头韵是构成英语诗歌的重要特点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的过程当中,头韵也是增进英诗用韵密度的手段之一。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地增进英诗的音美,还可以帮助提升诗歌的音韵效果及诗歌意境的营造。所谓头韵是指英语的一个句子或一行诗里,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邻近词或音节的起始音(包括元音和辅音)的重复。
如上所述,在New版英译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4个头韵[s]和两个头韵[w]的使用,使得译诗节奏大幅度的加强,气氛得到渲染,能使读者在不经意中更加浓烈地感受到原诗作者的“凄厉、抽泣”的悲伤之情,加强了原诗意境效果的营造。在Simon版英译的《沁园春·长沙》中,同一诗行内两个头韵[b]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原诗中学生风华正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在湖南版英译的《卜算子·咏梅》中,同一诗行内两个头韵[b]的使用,在增强原诗节奏感的同时,还表达了诗人内心油然而生的愉快畅达、充满希望的欣喜之情。除此之外,还能不自觉地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山花烂漫时”会是一幅多么春意盎然的情景,万事万物定当蓬勃发展,从而给读者留下了余味无穷的想象空间。
四、结论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有时,诗歌的形式与诗人的风格息息相关。就毛泽东诗词的英译而言,译者不仅应当如实传译原诗词的意境美,也要尽量再现原诗词的音韵美。反过来说,如果原诗词的音韵美得到了很好的传译,则会极大地有助于原诗词意境美在译诗当中的生成。诗行内韵、头韵与谐韵的运用是译者译者为了弥补译诗过程当中原诗词音韵美的流失,而采取的合理、有效的补偿措施,目的只是为更好地传译原诗词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辜正坤.毛泽东诗词:英汉对照韵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刘泽权.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5):85-89.
〔3〕许可.毛泽东诗词英译之美学观[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4):54-58.
〔4〕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外文出版社译.毛泽东诗词(汉英对照)[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
〔6〕赵甄淘.汉英对照毛泽东诗词[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张智中.毛泽东诗词英译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