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去哪儿了?
2016-05-14孙桂珍
孙桂珍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伴随着《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关于父亲育儿的话题席卷而来。当电视节目把明星父亲拉回到照顾子女的繁琐、无力与烦躁中时,人们追捧的,不仅在于对明星私生活的窥探欲,也在于借此消解父亲角色缺位的焦虑。在追这档节目的同时,你究竟有没有认真思考过,爸爸们究竟去哪了?他们怎样才能回归家庭,回归到育儿岗位上“父亲”这一角色当中去?
TEST 你是哪一类爸爸?
男子气的爸爸——郭涛、吴镇宇、林永健
这类父亲比较具有男子气,他们个性硬朗,做事不矫揉造作,强调责任感、使命感,多少有些大男子主义作风,对待孩子比较专制,动辄以“我是你爹,你得听我的”来管教孩子。他们的父爱低调而深沉,总是默默为孩子付出。
朋友式的爸爸——林志颖、张亮、黄磊
这类爸爸对待孩子很有耐心,当孩子碰到问题时,他会把问题解释给孩子听,会蹲下来跟孩子沟通,理解孩子的感受,愿意等待他、陪他度过。这类爸爸会跟孩子有眼神互动,对孩子的成长是引导式的。
孩子气的爸爸——刘烨、曹格
刘烨是典型孩子气的爸爸,他像长不大的孩子,淘气、搞怪,遇到困难时可以流露出软弱,有时候还需要“诺一妈妈”的照顾。他会主动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心事,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当其他爸爸都忙着照顾自家孩子吃饭时,刘烨却对诺一几乎是“放养”的,一切都由他自己决定。貌似没有爸爸的“正形”,但孩子气的爸爸却是宝贝们的好玩伴。
中国式的爸爸——王岳伦、田亮
这一类爸爸平常在家不怎么带孩子,独子面对孩子时,表现出耐心不足、束手无策,情感上缺乏感情沟通能力,跟孩子间缺乏有效互动,走入不了孩子的内心。“陌生感、不自在、棘手”是其主要特点。
爸爸去哪了?
房祖名曾经提到,小时候成龙忙于工作是不怎么管教他的。有一次成龙突然想起去接他放学,在校门口等了很久都不见人,后来才得知原来房祖名已经上中学了,早就不在那个学校读书。
明星的世界离我们很远,也许现实生活中的父亲们并没有如此夸张,但在大多数家庭中,育儿好像就是妈妈的事情。那么中国的“父亲们”都在干什么?
很多孩子从一出生就是由妈妈陪伴长大的,在不少家庭中,爸爸好像只是一个概念的存在,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几乎不管不问。有的爸爸只在自己有兴趣时,才会逗弄孩子,陪孩子玩一会,一旦自己忙工作,就会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给妈妈。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庭分工应该“男主外,女主内”。孩子的教育和养育被自动归为“内部事务”,是妈妈的管辖范围。爸爸们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赚钱养家,只要能挣钱让家人生活好,就完成爸爸应尽的义务了。他们常常以“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为理由,错失陪伴孩子的机会。
有人总结说,在当下的中国式亲子关系里,爸爸常常是缺位的那一位,他们负责赚钱,不负责陪伴;负责强大,不负责抚慰;负责严厉,不负责温柔。的确,在中国,爸爸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很多家庭都被忽视,许多家庭都缺少“父教”。
爸爸“缺席”的后果
破坏亲子关系,父子间产生隔阂
吃过晚饭,妈妈在厨房洗碗,孩子自己在玩玩具,而爸爸却躲到书房玩游戏去了。这样的情景在很多家庭中都时有发生。
父亲经常不陪伴孩子,要么是忙自己的事,要么是不在家,长久处于缺席状态。父子之间没有互动交流,这会使孩子无法信任父亲,遇到困难时也不敢求助父亲。在孩子眼中,这个高大的男性不是保护者,而是一个让他畏惧的对象。这不仅会破坏亲子关系,还会造成父子之间的隔阂。
父亲如果对此不觉知,不能在孩子幼小时主动去修补这个关系。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是不是我不够好,要不,爸爸怎么总不陪我玩”“爸爸不喜欢我这样的孩子”。当孩子把爸爸缺位的原因归结为与自我价值时,对孩子内心的伤害将是巨大的。
安全感不足,影响孩子对环境的适应性
同事家有个男孩,非常可爱,大家见面都喜欢逗他。但他每次都表现的很不友善,你跟他说话,他不搭理你,甚至会用手挠你。但真正相处起来,你会发现他真的是个暖男,哪怕只有一个好东西,他也会毫不犹豫的分给你。
为何孩子内热外冷、无法内外一致的表达自己呢?这与孩子感受到的亲子关系有关。如果孩子安全感获得满足,他会比较容易信任别人,也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个孩子他几乎一直跟着妈妈长大,因为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只有寒暑假才回家。长期缺乏父亲的陪伴,他明显的安全感不足。
因为安全感不足,造成他防御性较强,孩子无法信任周围的人和环境,也无法很快的跟不熟悉的小朋友交往,适应能力比较慢。这样的孩子貌似好冷,不好接触,其实他是在构建自己的保护层。
影响孩子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时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时期,父亲对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角色形成都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爸爸去哪儿》中,我们看到爸爸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照顾的很仔细,遇到女孩倾诉时,他总是很用心的倾听孩子和孩子互动。中国人经常说“穷养儿子,富养女”,这里的富养并非是物质的丰富,而是情感的交流。夏克立给所有的爸爸,都树立了榜样。
爸爸的存在,会教给孩子男女相处的行为模式,让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是不同的,男孩子要勇敢、有担当;女孩子要善良、懂得照顾别人。尤其是女孩子的爸爸,他还会站在男性的角度,教给孩子如何保护自己的身体和隐私。通过指导和教育,爸爸会让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
三岁大的孩子,会渴望同时拥有爸爸妈妈完整的爱。如果缺少爸爸,孩子就会创造出一个。缺乏父爱的女孩,弥补爸爸的方式是,她总是对年长的男性有特别强烈的兴趣,长大后谈恋爱很容易成为“大叔控”。缺少父爱的男孩,也会由于没有父亲的榜样教育,没法或者不愿意对真正的男性产生认同,长大后容易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敏感、自卑,缺乏男性气概等。
使孩子产生情感障碍,影响个性发展
孩子跟父亲有着天然的联系,本能的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但父亲长期不在身边,孩子的亲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对父亲就会产生一种疏离甚至是愤怒。孩子本身也处于一种矛盾的情绪之中。
很多心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孩子智力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秉性品德培养等方面,父亲教育的影响是最重要的。没有得到足够父爱的孩子情感障碍十分突出,会出现焦虑、孤独、任性、敌对、自尊心低下、攻击性强等现象,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成年后出现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酗酒等成瘾行为。
引发孩子的行为问题
俗话说“养不教父之过”,如果说母爱更加感性,则父爱含有更多的理性成分。父亲的阅历、见识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可以帮助子女更好的应对外部环境。如果父亲在子女教育上缺席,会造成孩子安全感不足,影响孩子毅力、耐力、勇气等“刚性”素质的形成,也会使孩子心里很脆弱、过分在意他人的反应。
一个人太脆弱,很少是被宠出来的,而多数是由于在幼年时没有重要的他人——包括父亲、母亲——看到。父亲不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没法给孩子有效的指导,除了心理上会给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痕,也很容易使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怯懦,或好勇斗狠。没了父亲的日子,孩子需要这些防御来减少被伤害的可能性。
在有些家庭中,父亲经常缺位,使得孩子与母亲关系过于紧密,成天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这不仅容易导致孩子怯懦、缺乏男子气,而且如果家庭存在矛盾,还容易引起孩子的“仇爸”心理,造成孩子的心理问题。
影响孩子的体格成长
国外有研究显示,跟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与父亲经常接触的儿童,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也较高。
和母亲相比,父亲与孩子的互动形式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肢体接触等游戏,给孩子以强烈的大动作刺激,能充分调动孩子全身的骨骼肌,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这类活动父亲占70%,而母亲只占4%。父亲爱运动,通常活力充沛,这也刺激宝宝的精神,让宝宝变得更活跃。此外,如果父亲爱运动,也会经常带着孩子一起运动,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极为重要。
重拾“爸爸的作用”
爸爸懂得适度冒险
男性与女性在个性上确有不同,这决定了爸爸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无人可以取代。
爸爸懂得适度冒险,会注重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即使有困难有一定危险的活动,也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而妈妈的教育方式,很可能过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参与。爸爸是家庭与社会联系的纽带,他会传递给孩子很多社会经验,使孩子的注意力从家庭转向社会,开阔了儿童的视野,能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秩序感和纪律性。
爸爸更加不拘小节
爸爸带孩子,不像母亲那样仔细,照顾那么周全。在生活起居上,更加随意不拘小节;在做事风格上,更加大大咧咧。正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如此不同,爸爸的作用更不能小觑。
爸爸陪伴孩子,可以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让孩子体验各种挑战和磨难,比如羊圈抓羊、露天住宿、生吃海带。爸爸略带粗犷的教育,更容易培养起孩子个性上的独立和坚强。
爸爸自己更像孩子
有人说男人的一半是孩子,即便是成了孩子爸,男性身上的孩子气也没有泯灭。他们会跟孩子打闹,玩的忘乎所以;他们会对冒险的事情充满好奇,并跃跃欲试。有的妈妈感慨家里养了两个孩子,一个是小孩,一个是老公。
其实,爸爸自己更像孩子,会使他在情感上更容易跟孩子亲近,满足孩子玩闹、冲突处理、困难应对等心理需要。如果一个爸爸总是一脸严肃,反而会使孩子像贾宝玉见了贾政一样,赶紧躲起来。
爸爸的“弱小”有时候会激发孩子的成人感,觉得自己长大了,要保护好“爸爸”。这对于孩子的共情能力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爸爸容易忍耐,懂得等待
爸爸在家庭中往往说话较少,却比较有权威。一旦碰到孩子闯祸,爸爸会比妈妈更容易忍耐,懂得等待。
节目中有给爸爸厨艺打分的环节。当时天天突然跑开了,张亮提醒孩子“你走了爸爸就成最后一名了”。结果,天天跑开只是为了自己给爸爸献上一个狗尾巴草。
孩子的心是善良的,家长暂时的忍耐,就是给孩子自我反省的时间。千万不要逼迫孩子,因为你一旦发怒,会多么伤害孩子。
爸爸更善于保持冷静,不感情用事
《爸爸去哪儿》首播时,爸爸们和宝贝们要选房,天天立马被山羊房恶劣的气味吓怕了,撒腿就往外跑。面对此景,张亮虽然也着急,可他并没有威逼天天。而是告诉天天,一旦放弃了,妈妈就在电视上看不到他了。然后又理性地帮天天想办法,教给他可以憋着气跑过去。
张亮很有带孩子的经验,靠着冷静和沉着,终于成功化解了一场危机。
爸爸妈妈一样重要
爸爸妈妈都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在孩子成长中,固然离不开母亲的细心呵护,但父爱也是家庭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营养。
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父母的分工及影响力有所不同:在婴幼儿时期,以母亲教育为主;上小学后父母责任各半;上中学后以父亲教育为主。父亲的影响力呈逐渐上升趋势,这与孩子渴望独立、希望摆脱过细的管束有关。因此,家庭教育不能少了爸爸。
爸爸快回来吧!
用自身的行为熏陶孩子
各位明星老爸们都非常看重孩子的礼貌,但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亲的言传身教。疾风骤雨式的训导并不一定起作用,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才是高招。
节目中,张亮跟天天相处,更像是朋友、兄弟。他不摆老爸架子,会和儿子各种开玩笑,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能收获最佳效果。当儿子赖床不愿起时,他不是严厉训话,也不是枯燥说教,而是与儿子一道完成角色扮演游戏,通过切身体验,告诉儿子怎样做才是尊重别人,才能让别人感到舒服。试想,如果张亮吼天天起床,天天不仅会愤怒,甚至还会罢演。这不仅会让时间拖得更晚,还会影响孩子的心情。
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告诉我们:你想让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先怎么对待别人。即使父子之间,道理同样适用。
儿童教育从体育开始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长成了小胖子,这跟孩子经常吃垃圾食品、不爱运动有关。爸爸要经常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开朗,人生态度更积极。经常运动会让孩子从小就会面对更多的挑战,加上运动中经常会有磕磕碰碰,必须自己处理突发状况,这些都会磨砺孩子的个性,使之更加开朗、积极。通过参加运动,还能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子,赢得更多的朋友,学会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宽容高于惩罚
贝儿用卖杨梅的钱给自己买了一双闪闪发亮的公主鞋,而没有给老奶奶买礼物。面对贝儿的行为,爸爸陆毅明显有点生气。可是他并没有马上朝贝儿发火,而是尽量平心静气的问明缘由。知道女儿从小在物质上要什么有什么,缺乏金钱概念,陆毅在自责的同时,语气和缓的引导贝儿认识错误,并主动跟老奶奶道歉。
爸爸的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惩罚因为他人的责备,容易减轻孩子的内在愧疚感,并不一定会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宽容,不仅能让孩子反思错误,也能从爸爸身上学会体谅和容忍的品质。
让孩子依赖自己
父亲角色缺位问题在很多中国家庭存在,由于工作压力大、没时间陪伴孩子,加上中国式爸爸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造成亲子之间缺乏互动。尽管如此,孩子们仍然认为父爱是自己成长中最坚强的后盾。当孩子紧张、害怕,受伤的时候,多数孩子都会选择到爸爸那里寻求安慰和鼓励。
著名亲子教育专家刘勇赫曾提到,肌肤相亲会让低龄孩子感受到父爱的支持,提升安全感与自信心。爸爸们,要发下高冷的姿态,多拥抱孩子,发展与孩子的依恋关系,让孩子依赖自己。
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林永健因为给孩子排练,训斥了调皮的大竣,导致大竣脱口而出:“你是魔鬼吗?”随后,林永健有些激动地回答:“我是你爹!”
中国式传统父亲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往往对待孩子有些严厉,有时候迫切希望孩子可以承担起和年龄不相符的责任,对孩子要求过高。其实当你仔细体会,你会发现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像大竣,比较爱干净、不计成败、懂事、有礼貌、会主动交朋友。作为父亲,有时需要俯下身子,努力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向孩子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中,有个任务要爸爸教给孩子学唱歌曲。接到任务后,郭涛发现儿子很想玩,抗拒学歌。他并没有强迫孩子,而是让孩子自由支配时间。一上午,郭涛都没有提一句让孩子唱歌的事,但孩子却不知不觉竟跟着收音机学会哼唱了。
在教育中,妈妈会过分强调秩序、规则、整洁,对孩子要求过细过严。而父亲则属于粗放型,一般是抓大放小,充分信任孩子。因此,孩子往往会更愿意选择跟爸爸一起玩。
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作为运动员的儿子,轩轩非常希望得第一名。如何引导孩子成长,父亲的教育非常重要。当轩轩和草原上的小朋友比赛摔跤时,他虽然年龄小、个子矮,屡次被对手摔倒在地,但邹市明不仅没有心疼孩子终止比赛,反而鼓励孩子不断挑战比自己强的对手。经过几次失败后,轩轩终于战胜对手。
爸爸愿意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领悟比赛的真谛,这胜过千言万语的教导,孩子也在体验中获得心灵上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