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词语教学的几点策略
2016-05-14杨兆霞
杨兆霞
词语是汉语能够单独进行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载体,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语教学成为最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学习的课堂效率。本文中,笔者以苏教版语文课本为例,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感情朗读、融入文本、联系生活三个方面进行策略介绍。
一、感情朗读,渗透音韵
汉语是一种极具魅力的语言,每个不同的词语都有不同的音韵、语义和情绪,在不同的语境中,都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设置一定比例的朗读环节,通过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课文中不同语境下各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达到与词语的情感交融。
例如:苏教版语文《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主要是要学生能够感悟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由于课文采用了诗歌的写作形式,词语的作用和音韵美更加凸显了。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到文中词语运用的巧妙,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饱含的深情,我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课文朗读,尤其是注重文中一些词语的朗读节奏。如在课文第一段“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这一句时,为了突出那种雪后的寂静感,“银装素裹”这一词要轻声慢读,而下一句“啊,我们爱你,中国”就要高声朗读,慷慨激昂,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那种对祖国的无限自豪之情,在读到“世界屋脊上布达拉宫的巍峨”这一句时,则要对“巍峨”这个词语进行重音朗读,读出布达拉宫雄浑壮阔的气势。为了让学生对词语的音韵美有更进一步的感受,我让学生将每段的最后一个押韵词语摘抄出来,进行对比连读,一节课下来,学生内心情绪澎湃,对词语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词语教学中效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通过把感情注入词语朗读的过程,能够与作者在文中的感情产生互动,达到对词语运用语境的充分理解,从而熟练掌握不同词语的运用方法。
二、融入文本,整体理解
词语的活力来自文本,离开了文本的词语就如鱼儿离开了水,一定是死气沉沉的。小学语文的教学,一定要将词语教学结合到文本中来,通过分析词语在句子之中的意义、与上下文的联系,让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体系。
例如:在苏教版语文《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展现了一个认真负责、乐观积极的教师形象,从语言的角度来看,里面很多词语的使用也非常精妙。如在课文开始时,作者这样写道:“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在课文阅读过程中,我让学生对“玩耍”这个词语重点进行体会。有的学生表示不理解,说这是一个错误用法,风筝又不是人,怎么可以玩耍?我趁机进行讲述:“玩耍这个词呢,一般是讲两个人之间发生的活动,但是作者在这里对风筝和云进行了拟人处理,是对风筝飘动状态的生动描写,大家想一想,风筝在天上飘动的样子,是不是很像在和白云玩耍啊?”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纷纷点头,表示理解了这一点睛之笔。如果只是单纯进行“玩耍”一词的教学,学生定是无法透彻理解文中“玩耍”一词的运用巧妙之处,从而使课文少了一层意境。
将词语融入文本,能够从另一个角度提高学生对词语的理解高度,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超脱出词语的词义本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词语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词语的整体感。
三、联系生活,形象直观
小学生年龄层次偏低,生活经历有限,对很多词语难以有直观的感受和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词语教学生动化,让词语更加形象直观,方便学生感受。
例如:苏教版语文《夹竹桃》一课中,有大量与“花”相关的场景描述,进行了大量的色彩和形态描述,如“五彩缤纷”“万紫千红”“火上有雪”“一嘟噜一嘟噜”等,这些词语都有十分具体的形象表现,为了让学生形成对这些词语的感性认识,我先是运用多媒体进行相关形象的展示,接着让学生对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各种花朵进行了回忆,看是否有观察到过相似的景象,并让每个人写了一篇名为《各种各样的花》的描述性小作文,很多学生都在其中熟练地运用到了文中刚刚学习到的词汇,由此可见,这种与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学生对生活内容的回想,其实质是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和理解,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些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经验和感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对其进行适当的变通应用,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学因其在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教学责任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全身心投入,不断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为建设更高效率的课堂而不断努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