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战略传播
2016-05-14
5月21日,由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主办的2016中国战略传播论坛在北京召开。中信集团原董事长、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新华社副社长周树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等出席会议并讲话。数十名来自国家相关部委、中央大型企业、中央新闻单位,以及两岸四地高等院校、社会团体等各界代表人士与会。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于2015年4月正式成立,在成立之初,院长程曼丽在接受《对外传播》专访时认为:“‘战略传播是顶层设计之下的一种专业性传播,它特别强调传播过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今天的中国,战略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次论坛上,程曼丽强调,战略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播学界的新鲜词汇,它的价值重在从问题出发,试图对我国对外传播效果的提升及瓶颈的突破,提供新的思路与视角。
研究院成立一年以来,响应国家战略,立足学术研究,服务政府决策,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模式创新、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治理、“一带一路”战略的智力支持等工作做出了有益尝试。此次2016中国战略传播论坛的主论坛为“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战略传播暨战略传播高端对话”,另有三个平行分论坛,分别是“国家战略传播与公共外交”、“互联网时代国家传播治理”和“国家形象与企业走出去”。
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战略传播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命运共同体与国家战略传播”。用与会专家的话说:“命运共同体这样的理念只有大国才能提出来,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把命运共同体和国家战略传播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种战略,一种视野,也是一种境界。”
程曼丽院长回顾了研究院一年来的积极行动。她介绍说,首先在理论研究和科研成果方面,研究院围绕传播治理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专项研究,并受中宣部、网信办等多个部委所托,以专报、行业报告、简报、内参等形式开展研究,完成研究项目20余个,获得各级领导的肯定。其次在公共外交方面,研究院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在巴基斯坦、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重点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民间外交成果。2016年初研究院在卡拉奇和伊斯兰堡两地设立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的办事处,称之为“中国屋”。研究院也是中国第一家在巴基斯坦设立固定办公场所的智库机构。“中国屋”设立以后,研究院积极开展中巴民间外交,为在巴中资机构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并帮中国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此外,研究院还组织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定期举办战略传播沙龙,并创建了由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组成的“战略传播研究小组”,自主开展研究活动,以研究简报等形式对业内热点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剖析,迄今已推出稿件百余篇,完成研究报告近40册,多篇文章得到多家网站全文转发。
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理事长、中信集团原董事长孔丹说,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第一家在顶尖高校成立的、以战略传播研究为主旨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院的成立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现实需要。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在发言中强调,在当前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下,北大国传院等国家战略传播研究机构应向前半步,使相关国家战略的内容和范畴清晰化,同时切实加强“战略传播的最后一公里”的工作,以便真正有效促进国家战略传播工作。
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周树春指出,应充分认识中国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历史方位,并对我国的传播方略做出相应调整。他同时呼吁,相关新闻单位应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完善中国叙事,在融通中外中构建大国传播话语体系,在创新实践中创新理论,在增强硬实力中体现软实力,从传播信息到传播价值。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表示,实施国家战略传播,应当有现代特点的针对性。国家战略传播有硬实力的展示,更需要软实力的建设和影响。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人文交流不可忽视,应为巩固我国投资效果做出应有贡献。
重塑战略,推进对话
在研究院“重塑战略,推进对话”的理念框架下,与会嘉宾在分论坛中围绕国家战略传播与公共外交、互联网时代国家传播治理、国家形象与企业走出去等不同主题展开了热烈充分的讨论。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就几个关键词——国家形象、妖魔化、发言人制度、舆情、公共外交做了回顾,包括“妖魔化”、“舆情”这两个热词是如何在国家形象研究领域中“诞生”的。
赵启正在点评中进一步谈到“战略传播”清晰化的问题。他说:“自从接触到‘战略传播以后,脑子里会经常浮现这四个字,继而思考:战略不清楚,怎么能传播?就好像大学生谈恋爱,你的恋爱战略不清晰,甚至模糊,那结果就是很可能找不到理想对象。”所以,他提出,战略传播首先要使战略本身清晰,然后才能做好传播。
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对外传播》杂志原主编林良旗在发言中表示,在对外传播工作中一路走来,非常认可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的“重塑战略”理念。他认为,研究院并没有把重点放在传播技巧和学术研究上,而是紧盯发展变化,联系实际,开展国家级的战略传播研究。将之前被人家扭曲的传播矫正过来,以及将生硬传播变软,让人家能够接受,这都属于“重塑战略”的范畴。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马为公就“精准传播”分享了国内外的生动案例。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原社长刘江就国家战略传播在美国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如何加快我国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就“国家形象与企业走出去”话题,与会嘉宾聚焦如何进行企业的海外形象塑造,纷纷提出要讲好中国企业故事。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毛一翔在发言中,就国有企业海外形象建设提出三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品牌合法化问题有待重视,二是海外价值认同有待反思,三是海外传播方式有待改善。
人民日报海外网、中国石化、中国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海航集团等企业负责人结合自身企业发展,交流了企业走出去中各自的有益做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央企业媒体联盟副主席胡钰围绕“央企与公共外交”提出,近年来中国央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但是央企在市场上是个强者,在舆论中是个弱者。“央企的美誉度和贡献度很不匹配,究其根源在于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匹配。央企开展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不但要有好业绩,还要有好行为,也要有好声音,做‘三好的企业,这样的企业才能有好形象,从而为国家树立好形象。”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胡凯红也强调,中国现在需要大书特书企业对世界的好。如何讲好企业故事,他认为:第一要讲诚信的故事,第二要讲创新的故事,第三要讲责任的故事。而这其中,重视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对企业尤为重要。(图片由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