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使用过度的成因探究

2016-05-14全洁

校园英语·上旬 2016年6期

【摘要】本文认为名词化本身是个非范畴化的过程,因此名词化习得也必然带有非范畴化的特征。正因此使得学习者难以成功习得名词化,导致了名词化的过度使用。

【关键词】名词化 名词化习得 非范畴化

【Abstract】The essay argues that decategorization could be the cause of Chinese learners overuse of nominalization. As the result of decategorization, though it belongs to noun in its morphological form, nominalization inherits both semantic meanings from its original verb/adjective on the one side and that of noun on the other side and because of this, it goes with special syntactic usage. Chinese learners have problems with the match of the form and the meaning during the acquisition of decategorization and lead to the overuse of nominalization.

【Key words】nominalization; acquisition of nominalization; decategorization

一、引言

英语名词化研究早在一个世纪前开始萌芽,到上个世纪50年代系统功能语言学盛行时更是达到了顶峰,发展至今可谓枝繁叶茂,在词法、句法、语义、习得、翻译等方面都有涉及。但从文献来看,虽然其研究发展史不短,但基本集中在语言学理论探讨,教学上研究较少涉及,讨论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的更是留有大片发展空间。据2011年的统计,二语习得探讨仅占所有名词化研究的5.56%。本文将从非范畴化的角度展开探讨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进一步发展教学方面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

已有文献显示,语言学家们对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少之又少,直至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关注后才开始成形。Halliday(1985)定义名词化为用一个名词来代替动词表达动作过程或代替形容词表达事物性质特征,简单来说就是过程和性质被隐喻性地用名词再表达,是语言高级使用的标志和区分口头语和书面语的一个重要指标。他认为书面语之所以出现名词化倾向是因为书面语在呈现显示世界的境遇和现象时把它们作为物体来看待,因而多使用名词。而非正式的语体(口语)把经验现象当做动作来描述多采用动词;名词化能使句子更精练,名词词组可由更多的资源来修饰,因此所包含的信息量也更大。学者们的研究也发现,名词化使用率越高,语体越正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也鼓励学生使用名词化,但结果显示,名词化的习得情况并不如预期理想。

正当我国英语教学正流行鼓励学生多使用名词化时候,国外一些反对的声音也逐渐被重视。学者在研究学生英语作文发现过度使用和误用名词化的现象,中国学生也存在这个问题。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过度使用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名词化率比本族语者要高,是因为学习者在名词化使用中过度依赖以-tion、-ness和-ance结尾的名词化;积极词汇相对本族语者要少,反复使用某类名词化。笔者认为正是由于词汇量不够,学习者只能反复使用某些类的名词化导致名词化习得僵化和过度使用情况的出现,实际上反映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化习得比本族语者差的一个表现。

前人认为中国学习者之所以名词化习得差,是因为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引起的——由于汉语中没有形态变化的名词化,所以学生不能进行正迁移从而不能很好地习得名词化。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隔靴搔痒,并未真正解释名词化习得不如意的原因。郭锐语料统计,用句位功能判定汉语其实是名词优势的语言,名词运用的比例约占86.5%。这一数据更使名词化习得差是因为英汉差异引起的解释不攻自破。

可惜学者们只是指出问题,并没有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这正是本文要解答的问题。

三、中国英语学习者名词化习得的非范畴化阐述

名词化虽然在形式上是归类为名词,但用法和普通名词不尽相同。由于语义上的动词性或形容词性,名词化在语法形式上的搭配是有要求的,若在使用中不注意,就可能产生过度使用某类名词化或错用的情况。Wilkins认为有些情况是不需要使用名词化的,包括:

1.接在动词后的名词化,如The police conducted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atter.

2.接在there is/are后的名词化,如There was considerable erosion of the land from the floods.

3.作为无意义动词主语的名词化。如Our discussion concerned a tax cut.

4.一连串的名词化结构。如There was a first review of the dorsal fin.

5.含联系动词的名词化结构。如Their increase in revenues was a result of their expansion outlet.

本文认为学生在习得名词化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使用和错用,是由于名词化本身是一个非范畴化的结果引起的,学生只习得名词化的词形,没有习得其语义。非范畴化赋予名词化在语义上的双重性和模糊性,正如钟书能(2005)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有界”和“无界”的动词或形容词较“准有界”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名词化更容易被习得一样,处于中间状态的名词化较动词(形容词)和名词更难以习得加上形态上的与名词相似和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使得学生在习得的过程中不能形成较清晰的概念范畴,不能成功地习得语义。

通过语料库比较分析(见“非范畴化视角下的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研究”,全洁,2013.),发现学生在使用名词化确实存在过度使用和错误使用的情况,而且将名词的用法迁移到名词化的句法形态使用上。其中以动词后接名词化和一连串名词化的现象最为突出。如:

A. It is impossible for us to 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overnight.

B. Following the realization of mechanization and electr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在这两个例句中,accomplish和 realization并没为整个句义提供更多的语义,即使去掉也不改变或减少句义,属于冗余词。学生的错误正好反映了名词化习得中由于非范畴化带来的干扰。由于名词化本身的非范畴化,学生的习得过程也呈现非范畴化特有的模糊性。动词、形容词与名词的句法形态与语义特征较为明显与清晰,学生容易习得;而名词化处于这一连续体中部,具有双重语义特征,其隐藏的动词(形容词)语义与词形上的“蒙蔽性”导致句法特征较其他三者更为复杂与模糊。正是由于概念范畴的模糊性,学生倾向将名词化完全当做名词来使用,没意识到名词化本身带有动词或形容词语义和在原有语义上凸显实体的整体。四者的习得关系用

上图表示的是,由于非范畴化,学生在习得名词化的时候既迁移了动词(形容词)的习得,也更大程度上迁移了名词的习得,所以学生的名词化使用出现过度使用和误用的情况。

四、总结

本文在梳理了前人对英语名词化习得的研究后提出了质疑,并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学生英语名词化习得过程中出现的过度使用和误用,是由于名词化本身是非范畴化的结果引起的。所以学生在习得英语名词化时,很可能因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范畴只能迁移动词(形容词)习得或更多依赖名词习得而建立错误的使用规则。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发现名词化隐藏的语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名词化。

参考文献:

[1]Pinkham.John.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王立非,刘英杰.我国英语名化研究三十年:回顾与思考[J].外国语,2011.

[3]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外语电化教育,2006.

[4]钟书能.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名词化习得的认知语言学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