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居民行为的旅游空间生产研究综述

2016-05-14刘洋车震宇

价值工程 2016年6期

刘洋 车震宇

摘要: 更多还原在“空间”这一理论转向中,“空间生产”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日益被国内外的学者认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基于这一理论视角对其研究进行分析应用。而伴随着旅游小城镇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作为小尺度的地方社会,其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着空间生产的三元一体构建。在梳理国内外有关空间生产研究基础上,总体来看,目前对于“草根阶级”“平民阶层”对空间生产的影响研究还有待完善。本文在根据研究对象将这一理论运用在旅游小城镇发展中,努力从中分析出居民行为对于其生活空间的影响,并为其他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Abstract: In the "space" theory, "spatial production" as a new theory angle of view,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for the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more and more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the applications of this theory. With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the local society as the small scale fully embodies the ternary integrated structurec of spatial production. On the basis of combing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f space production,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influence of "grassroots" and "civilian estate" on spatial production remains to be perfect.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this theory i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mall tourism town, the influence of residents' behavior on its living space is analyzed. The beneficial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small tourism towns are provided.

关键词: 社区居民行为;旅游空间生产;旅游小城镇

Key words: community residents' behavior;tourism spatial production;small tourism town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6-0016-05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旅游小城镇

旅游小城镇是我国为促进旅游二次创业、实现城市化所提出的新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实践。

旅游小城镇指具有丰富旅游资源,并且旅游产业在当地产业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小城镇(包括县城镇、建制镇、集镇,以及部分以主力村落联动发展旅游的村镇区域),旅游小城镇是诸多小城镇类型的一种[1]。

有的刚开始发展旅游业的小城镇虽然经济规模不大,但具有发展前景的小城镇也可以被纳入本文所研究的旅游小城镇范围。有利于有一定旅游条件的小城镇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不断提高旅游业在小城镇经济中的地位[2]。

1.2 空间生产

早在1845年,青年马克思的哲学建构就赋予了“生产”以人类学本体论的意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整个社会体系是生产体系:人类的繁衍作为人类的自我生产构成家庭和社会的基础,一般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建构,生产总体在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历史[3]。

在一场对于“空间”的理论转向中,法国哲学与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构建了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的分析框架(见图1):“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空间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表征空间(representational space)”。

①“空间实践(spatial practice)”:属于社会空间被感知的维度,担负着社会构成物的生产和再生产职能。对应于每种社会形态的特色场所和空间特性。它保证了生产的结合力及生产活动的持续性,与每个社会成员及社会空间都有关联性,充分展现了现实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②“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即社会空间中生产关系及其秩序层面被构想的维度,它通过符号、规划来表现社会成员的知识和意识形态所支配的空间,因此从这点来看,它是一个概念化空间。

③“表征的空间(spaces of representation)”:即直接经历的空间,被支配、消极地体验的空间,是指向使用者在日常意义及地方知识中生产和占用,属于“居民”和“使用者”的空间[4]。

1.3 旅游空间生产

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下,旅游空间生产是指资本、权利和利益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旅游空间重新塑造,使旅游空间成为其介质或产物,并形成以空间为底板的社会关系过程。

旅游空间生产要素主要包括旅游空间生产者、旅游空间消费者、旅游空间生产力及旅游空间生产关系。在旅游开发中,旅游空间生产者,即政府、开发商、媒介或社区居民都属于支配者,他们的活动或决策直接决定空间生产方向。[5]

因此,在研究旅游小城镇空间生产的过程中,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空间生产者,与其具有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旅游小城镇社区居民作为旅游空间生产者之一,其行为对旅游小城镇的空间生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4 旅游社区

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Ferdinand Tormies)在其所著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社区”概念。按照这部著作的解释,社区代表了由同质人口组成的传统乡村地域,并且是相帮相助、和谐共处的社会团体[6]。

随着社区概念的提出和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学与社会学不断交叉、延伸和发展,“旅游社区”逐渐成为社会热点。当前,旅游业还没有对“旅游社区”这一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学者都各执一词。黎洁等(2001)认为,旅游社区具有地域性,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它是居住位置较近、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基于某一旅游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社区[7]。

旅游社区既包含了社区的一般特性,又具备旅游的普遍规律。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属于旅游产品。旅游社区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空间的紧密性、资源的互动性使旅游社区居民在旅游空间生产的许多方面都处于主体地位。

依据以上概念界定,本文所指的旅游社区居民主要是:居住在以旅游为依托的小城镇,影响旅游小城镇物质空间生产、有着共同利益的群体。包括本地居民,外来居民(户籍不在所在区域内,但居住在该地的居民)。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旅游小城镇社区参与”研究概况

目前,小城镇建设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比较流行,建设水平已相当成熟,许多国家将小城镇与旅游业相结合,旅游小镇成为当地的一个特色。国外是基于旅游小镇的建设情况总结经验、理论,并从中提炼特色,构建起理论模型,然后用案例来验证其可行性,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985年,墨菲(MurPhy)出版了《旅游:社区方法》一书,首次对旅游社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更是将旅游社区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实践,《旅游管理》(Tourism Management)、《旅游研究纪事》(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中都有关于旅游社区的专辑[8]。爱德华·因斯凯普在其《旅游规划: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中提出,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区的广泛参与[9]。英国国际发展局提出了“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ro-poor Tourism,简称PPT)”的全新理念,通过社区的广泛参与来消除发展中国家社区居民的贫困[10]。

在1987年,Liu研究反省,居民认为旅游同时有积极消极环境影响。消极影响包括水质污染、噪音、垃圾增多、交通拥挤和对自然以及历史文化的破坏;积极影响包括资源保护、提高形象[11]。在2002年,Gursoy将居民影响感知划分为: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社会成本、文化成本和文化利益,它们具有相互制约的关系[12]。

在研究城镇社区参与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一主题时,RobertM adrigal曾以美国和英国的两个旅游型小城镇为比较案例详细研究了当地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影响感知与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结论:反对当地旅游发展的居民支持政府采取限制性产业政策,支持当地旅游发展的居民则强烈反对政府的限制,二大多数中间人群的利益则是政府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时重点关注的对象,因为小城镇社区就是政府进行旅游营销的内部市场[13]。

2.2 “空间生产”研究概况

自1970 年代开始至今,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在城市空间生产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派别。虽然空间生产理论并非只着重于城市问题,但城市(化)问题在其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大卫·哈维所说:“城市化和空间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14]。众多理论家也多是围绕城市空间生产并以城市为案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

“空间生产”源自于一场对于“空间”的理论转向中。在这场空间转向中,法国哲学与社会学家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是最具影响力的先驱。他被认为“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在空间研究的最优秀的工作”[15],“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16],其理论是“空间生产理论中最坚实、最有想象力和最详尽的部分”[17]。列斐伏尔先对空间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哲学考察,并深刻地批判了将空间仅仅视为容器和“场”的传统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将其理论聚焦于城市空间生产,提出了“(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的核心观点,最后建构了一个展现这个空间生产过程的三元一体理论框架。

列斐伏尔的分析构架将空间概念与主体行为、物质载体和精神意识融合并找到内在逻辑,成为宏观层面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根据资本主义城市发展的现实条件,运用马克思主义梳理空间概念,做出历史判断,列斐伏尔基于城市空间(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活动的)产物及生产过程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

爱德华·苏贾试图摆脱空间的“物化”和抽象化的双重束缚,从意识形态、政治权利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二者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且基于“批判的区域研究”提出一种后现代地理学[16]。

尼尔·史密斯等学者认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是空间生产研究的中心[17-20]。格雷戈里和迈克·迪尔在列斐伏尔学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他将列斐伏尔视为“潜在的后现代主义者”,充分体现了空间生产理论的前瞻性和连续性[21-22]。

西方人文地理学经过40年的发展逐渐衍生出“制度、文化转向”以及后现代地理学,在这一发展进程中,空间生产理论始终是学术界的热点课题,有的理论不断推陈出新,衍生出诸多问题[23-26]。

近30年来,西方乡村地理学已不再局限于单向度的“空间”研究,出现明显的社会及后现代转向,也已形成社会文化、整治经济、管治以及全球化等多重研究视角。空间生产理论解释力受到不少学者的追捧,并渗透到中微观领域的分析中,如关于城市公共空间[27]、公园[28]、酒吧[29]等空间的研究。

空间生产理论在这些中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中都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其解释领域主要涉及群体行为、地方价值等方面。旅游目的地是集合游客、旅游开发者与原住居民等各类异质群体的空间,旅游为脱离日常环境去往异地的活动,非常规生活状况下的游客行为如何,将对其他群体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其对旅游目的地地方价值、空间构成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构建积极的旅游目的地空间都是探究的问题,空间生产理论在旅游目的地研究领域可以找到新的发挥空间。

3 国内研究现状

3.1 “旅游小城镇社区居民”研究概况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学术界也开始了对居民感知的研究,主要有: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的效应与态度、居民感知态度影响因素和最近几年的基于旅游影响感知居民类型的划分。

国内学者刘纬华(2000)在《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一文中将社区参与作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简称。提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把社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体纳入旅游规划、旅游开发等设计旅游发展重大事宜的决策、执行体系中[30]。

但孙九霞(2005)认为真正的社区参与应该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在指导下寻找适宜的发展道路。她指出社区参与概念是建立在旅游人类学的框架体系中的。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行和社区“自下而上“的参与是现代化的双向互动进程,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有赖于基层社区发展的推动。社区居民的主动性参与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社区参与的主体是社区居民,客体是社区的各种事物[31]。

郭颖(2001)认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指“旅游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全过程,并通过参与来享受经济、社会等各项利益”[32]。苗红(2003)认为社区参与的内容主要是指旅游地当地居民和宗教团体(如寺院等)参与旅游也的发展决策、经营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参与旅游也经济收益分配。如参与制定旅游业发展规划,参与旅游开发活动内容与项目的设计,参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参与旅游景区(点)、旅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社区参与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注意充分考虑旅游景观、旅游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建设,追求经济的发展、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进步,主要通过社区成员以资金、技术、实物或劳动力投入的形式参与旅游开发活动的全过程[33]。

郭文、王丽、黄震方(2012)以周庄古镇为例,从资本维、生产维、权力维、阶层维、生活维和社会维6个维度切入,以旅游社区居民体验为主对旅游空间生产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大部分学者在对社区参与的概念和内容的研究上都从人的角度出发,突出了人在发展中的主导作用[34]。

3.2 空间生产相关研究

1990 年开始,我国学术界对城市空间生产理论开始予以介绍[35]。2000 年以后,出现了城市空间生产理论的研究热潮。

城市研究领域和地理学界也热切关注空间生产理论,并出现了一些探索性的实证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领域对它的理论引介和初步应用正在增多[36-40]。

地理学者对空间生产理论或从整体地理学角度予以介绍[41],或从城市地理学角度进行阐发[42];因研究主题的密切相关和学科渊源,一些论文也发表在城市研究的刊物上[43- 47];顾朝林、于涛方、李平等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和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有概括介绍和简单评价[48]。在台湾研究者中,夏铸九等曾较早地编译了介绍空间生产相关理论经典论述的著作[49],而王志弘则以扎实的西方地理学文献基础,对列斐伏尔及其后西方地理学中的空间生产概念进行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解读[50];黄宗仪以上海都市空间生产为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需要支配的城市空间与被支配的人民生活空间的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矛盾;香港大学城市地理学家林初升考察了中国城市空间被国家力量和经济、社会因素重塑的状况[51]。

3.3 空间生产角度下旅游小城镇相关研究

2010年魏皓严,许靖涛从“空间生产”视角出发对当今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普遍面临的“布景式”误区进行了批判性认知,指出其生产、消费的必然逻辑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借鉴旅游学的“前台——后台”理论[52]。

2012年左静,袁犁从“空间生产”视角分析了丽江古城在商业化冲击下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古城镇的再生策略[53];同年,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空间转型驱动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空间生产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动力[54]。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也日渐兴起,一些学者介绍过西方城市空间结构进展和实例分析,多用数学方法研究城市空间结构[55]。而对于人类另一种重要的聚居形式——乡村的空间方面已有研究相对较少,受关注的话题仅仅局限于乡村的交往空间[56]、搬迁、城市化过程中乡村的居住、产业空间的重构[57]及近些年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乡村聚落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58]等几方面。在旅游小城镇的空间生产相关研究相对欠缺,对旅游开发背景下,社区居民行为角度出发的空间生产研究就更为少见。

4 研究评述

综合国内外研究来看,随着旅游的发展,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发表的数量不断增多,然而在对旅游小城镇的社区居民参与研究涉及的较少,而且对南方旅游小城镇研究较多,北方较少。从目前发表的文章上看,对旅游小城镇社区居民参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参与模式、评价、态度感知等方面[59]。从社区居民的行为角度对旅游小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较少。

旅游小城镇作为一类特殊的社区,其社会空间问题伴随着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双向发展过程而展现。社会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空间的外观,也不是纯抽象虚幻的关系勾勒,而是社会——空间的互动。而旅游地的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空间的人文因素和影响旅游发展的力量之一,在研究旅游地空间生产时不能将其抽离。旅游地居民也是旅游地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是由人造出来的,认识文化的主体,一个能吸引游客的地方,总少不了人为的渲染。所以,旅游小城镇的发展必然和社区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地人的好客可能是吸引游客回来的原因之一,不好的印象则会失去包括旅游者周围潜在游客在内的一大批游者,所以当地的民风就变成了旅游者对旅游地形成何种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60]。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旅游地社区居民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是构成当地人文景观的因素之一,并且社区居民行为是社区居民参与研究的重要部分,有必要从其行为的角度对旅游小城镇今后发展进行研究。

注释:

①资料来源:郭文著.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5.

参考文献:

[1]赵小芸.旅游小城镇空间衍生研究——基于Logistic模型的解释[J].经济问题探索,2012,7.

[2]胡莹莹.城乡统筹视野下西双版纳州旅游小城镇规划研究[D].2013.

[3]赵文.空间的生产[J].国外理论动态,2006,1.

[4]郭文.旅游空间生产理论探索与古镇实践[M].科学出版社,2015.

[5]汪劲柏.城市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研究[D].同济大学,2006.

[6]吴长彬,闾国年,孙在宏.面向空间信息服务的数字社区管理系统[J].测绘通报,2008(10).

[7]陈春春.从文化后现代主义到地理学后现代主义的转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1.

[8]Mark Purcell. Excavating Lefebvre: The right to the city and its urban politics of the inhabitant[J]. GeoJournal . 2002 (2).

[9]Henri Lefebvre,translated by Sacha Rabinovitch.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by Philip Wander . 2000.

[10]Michael Peter Smith.Cities in Transformation:Class,Capita land the State. 1984.

[11]李晓乐.后现代地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测绘爱德华·索亚的空间解释学[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4(04).

[12]Jeri Johnson. Literary geography: Joyce, Woolf and the city[J]. City, 2000 (2).

[13]赵小芸.国内外旅游小城镇研究综述[J].上海经济研究,2009,8.

[14]买买提江,吴楚之.浅谈“后现代地理学”[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2006(04).

[15]林贞.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 2014.

[16]张凤超.新马克思主义批判视阈下的空间命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01).

[17]StuartElden. Politics, Philosophy, Geography: Henri Lefebvre in Recent Anglo-American Scholarship[J]. Antipode . 2002 (5).

[18]Fredric Jameson.Postmo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1991.

[19]杨有庆,范建刚.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J]. 甘肃高师学报,2011(06).

[20]Smith N,OKeefe P. Geography,Marx and the Concept of Nature[J]. Antipode,1989,12:30-39.

[21]Wesley A Kort.Place and Space in Modern Fiction.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2004.

[22]迈克·迪尔著,李小科,等译.后现代都市状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3]Woolf,Virginia.The Waves. Journal of Women s Health . 2000.

[24]Olds K. Globaliz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new urban spaces:Pacific Rim megaprojects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1995,27(11):1713-1743.

[25]Thrift N,French S. The Automatic Production of Space[J].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2002,27(3): 309-335.

[26]Abel,Elizabeth.Virginia Woolf and the Fictions of Psychoanalysis[J]. 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1989.

[27]Hille Koskela.‘The gaze without eyes video-surveillance an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urban space[J].progress in Human Geography, 2000, 24(2):243-265.

[28]Deirdre Conlon.Productive Bodies,Performative Spaces:Everyday Life in Christopher Park[J].Sexualities,2004,7(4):462-479.

[29]Peter Lugosi.The Production of Hospitable Space:Commercial Propositions and Consumer Co-Creation in a Bar Operation[J]. Space and Culture,2009,12(4):396-411.

[30]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J].人文地理,2002(02).

[31]黎洁,赵西萍.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理论的若干经济学质疑[J].旅游学刊,2001(04).

[32]张大华,刘金龙,彭世揆.中国和加拿大在发展中社区参与的比较[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33]廖军华.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

[34]郭文,王丽,黄震方.旅游空间生产及社区居民体验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4):28-39.

[35]符珍,金丹.社区参与旅游中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分析及其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9).

[36]惠红,唐兵,敬阳.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差异的文化原因分析[J].旅游论坛,2010(05).

[37]杨晓红.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立法探讨[J].旅游学刊,2011(03).

[38]左冰.社区参与:内涵、本质与研究路向[J].旅游论坛,2012(05).

[39]李辉,王生鹏,孙永龙.民族地区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8(03).

[40]罗辉.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利益冲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11).

[41]石崧,宁越敏.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J].地理科学,2005(3):340-345.

[42]何玲姬,明庆忠,李庆雷.西部旅游生态环境系统维护的社区参与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43]巩俐.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3(23).

[44]黄大勇,杜懿然.旅游开发地利益相关者研究综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

[45]朱元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典型模式比较与分析[J].商业时代,2014(35).

[46]彭建,王剑.中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脉络和进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3).

[47]左冰,保继刚.制度增权: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之土地权利变革[J].旅游学刊,2012(02).

[48]杨阿莉,把多勋.民族地区社区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的构建——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05).

[49]庄友刚.西方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逻辑、问题与趋势[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06).

[50]Ross E Mitchell,Donald G Reid.Community integration: Island Tourism in Peru.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 2001.

[51]翁时秀,彭华.权力关系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楠溪江芙蓉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09).

[52]魏皓严,许靖涛.旅游小城镇传统空间景观风貌的布景式认知从空间生产的视角出发[J].室内设计,2010(2).

[53]王丰龙,刘云刚.空间的生产研究综述与展望[J].人文地理,2011(02).

[54]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28(4).

[55]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

[56]郑霞,金晓玲,胡希军.论传统村落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J].经济地理,2009,29(5):823-826.

[57]周易,毛子明,刘文欣.工程建设征地农村移民安置中的乡村重构研究[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9(1):52-53.

[58]王宏雁,杨剑.新农村规划的乡村聚落思考——以豫北某村规划为例[J].甘肃科技,2009(22):23-25.

[59]崔晓波.古村落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效度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3.

[60]范能船.旅游地居民—特殊的旅游资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5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