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策略初探
2016-05-14梁涛
梁涛
摘 要:当下,为体现生物教学的实验性科学性特点,探究式教学法在各校迅速推开。新课程标准既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迫在眉睫。在这种形势下,生物教师就得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生物;策略;初探
现行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也就是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合作探究获得知识。怎样从教学实际出发,更好地体现这一教学原则,我想就自己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见解。
一、转变认识
要贯彻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认识上的转变是关键所在,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才会在教学实践中推广运用。目前人们对教育普遍有了全新的认识,即教育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像初中的生物教学,并不单单是记忆一些定义名词,不单单是背课本考高分,而是要能学会用。比如生活中的养鸡养鸭、养花养草、春暖花开、秋来雁去等简单的生活常识,都可以用所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科学解释,这就是生物教学的意义。而且在生物课堂上,要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生活、探究生活现象,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像“腌萝卜时,萝卜细胞为什么失水,而把萝卜放于清水中为什么又能吸水”、“植物细胞能否无限吸水,吸水过多会不会涨破”等生活问题,都可以让学生一探究竟。只有这样,初中的生物教学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二、善于设计演示实验
与初中的理化课教学一样,生物课堂也要突出实验教学,真实再现生物变化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但大多数农村初中都没有生物实验室,缺乏生物实验教学设施,老师就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设计力所能及的实验,实现生物课的高效教学。如在学习“食物的消化”时,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如何区分,确实有一定难度,不妨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教师可以随手捏一个小粉笔头成粉末状,随手烧一张小纸片成为纸灰,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分析讨论这个实验的现象和成分的变化。在教师的指点下,酶的催化和胆汁的乳化就容易分辨掌握了。还有像解剖青蛙的实验、用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实验等等,都是农村初中容易做到的,生物教师都要想方设法争取积极实验,辅助教学,达到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利用生物科学新技术,激发探究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解说一些相关的生物研究动向和新技术新方法,使学生开阔眼界,激发探究意识。如讲“生物的生殖”,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克隆养”多莉的培育过程,怎样从一只羊乳腺中抽取单个细胞,提取载有遗传信息的细胞核,再从另一只养的未受精卵中提取遗传信息即取核,然后将细胞核植入去核卵细胞中,让其在实验室培育,慢慢发展成胚胎,最后将胚胎植入第三只羊的子宫,发育到一定时间,就会产下在遗传物质上与第一只羊完全相同的小羊羔。同时,采用克隆技术,可以加快良种家畜的繁殖,培养出一批批优质的牛羊品种,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可以拯救濒危野生物,保持生态平衡;还可以带来医学突破,在医学领域大量生产人们所急需的许多名贵药品等等。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展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大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解《线形动物和原生动物》时,为了讲解寄生虫这一概念和蛔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性,可以把蛔虫在人体小肠内寄生生活情景通过课件再现,同时配音叙述,直接将生物知识与情景相一致的信息输入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创设教学环境,拓展教学资源,如在《关注生物圈——环境在恶化》的教学中,可以使用超级链接,将大量的图片、电影资料从教学资料中传输过来,一一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突出情感调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生物课堂,最要紧的是调控学生的情绪,因为不可能节节课都有实验,有时就必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分析与总结。这时候学生最容易困乏。尤其是夏季,大家都闷在教室里,枯燥的生物理论容易使学生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情形。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正面情绪来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如在学习“遗传与变异”时,关于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等知识,学生觉得枯燥抽象,难以理解掌握。如果教师在讲此知识之前,先讲个故事或谚语,比如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克隆”技术、“一母生九子,十个各不同”等,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愉快、兴奋的正面情绪状态下,再画出若干个从属关系的包涵图表来解释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学生就会容易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情感调节,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