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光与净宗念佛思想

2016-05-14闻中

书屋 2016年6期
关键词:念佛法门净土

闻中

我们知道,佛教法门虽号称八万四千,归总起来,无非“自力修行”与“他力救济”二途。南传佛教,固多强调苦行、禅定与智慧以断惑证真,了生脱死,所侧重的自然是前者;而北传各宗,尤其信仰净土者,非但深信诸佛菩萨及其净土之存在,且臻入西方之极乐世界,亦多蒙佛菩萨的慈悲与愿力耳,显定无疑,此实仰仗他力护持与救济。而且如是之轻快直捷,如近世之净宗泰斗印光法师所云:“净土法门,契理契机,用力少而成功易,如风帆扬于顺水,以仗佛力故也。其他各宗,用力多而成功难,如蚁子上于高山,全凭自力。”

印光,俗姓赵,法名圣量,自称“常惭愧僧”,陕西郃阳人,在上世纪的汉传佛教中,其影响力极大,而在弘扬净宗“持名念佛”法门,更是不遗余力。加之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性格文字皆备极庄严,有古尊宿风。其成就极高,道化滂浃于海内外。

印光自幼随兄熟读儒书,颇以承传儒家圣学而自任,应和韩、欧辟佛之议。后病困数载,始悟前非,顿革先心,一旦出世机缘成熟,即投终南山南台莲华洞寺出家,礼苦行僧人道纯和尚剃染,次年,受具足戒于陕西兴安双溪寺。此后,遍参南北众多丛林,更在普陀山之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长年栖身南海,迹不入俗,影不出岛。其毕生不谈玄妙,不离因果,倡导老实念佛。深入念佛三昧,彻悟自心为指要。后以《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等著作,惊动僧俗两界;再创弘化社,力弘净土;又办灵岩山念佛道场,为末法十方伽蓝之表率等。临终预知时至,领众念佛,跏趺而坐,含笑往生。荼毗后,示现舍利无数。

印光自儒入佛,并历游禅教,博通三藏,终由博返约,而专弘净业,一以念佛为归。对近代净宗的中兴,厥功甚伟,堪谓应劫而来,荷担一代之时教以摄受群迷。适儒士被弃于民初欧化之际,故清季以来,曾读儒书而被导入净土法门者独多,端赖印光适时弘化故也。盖自云栖而后,法化之广,未有如大师者,故被推为净宗第十三祖。“师志行纯笃,风致刚健,亲其教、览其文者,辄感激威德力之强,默然折服,翕然崇仰,为莲宗十三祖,洵获其当也”(太虚语)。

所留下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编等著作,被誉为“小三藏”,文字般若,广度蒙昧众生无以计数。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梁启超尝言:“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弘一法师亦云:“老人之文,如日月历天,普照群品。”

印光第一个皈依弟子,即永嘉周孟由居士赞道:“法雨老人禀善导专修之旨,阐永明料简之微,中正似莲池,善巧如云谷。宪章灵峰,步武资福,弘扬净土,密护诸宗,昌明佛法,潜挽世风。折摄皆具慈悲,语默无非教化,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此亦被时人视作不刊之定论。

印光出入经藏,性相圆融,究元一心,单持名号,厘定念佛来总摄一切佛法,以念佛三昧为三昧中王,实为现世众生修习佛法、往生西方提供最佳指南。故此,不遗余力地弘扬净土法门。他说:“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契理契机,至顿至圆,洵为利生唯一无上法门。”惜乎学佛者众,知佛者寡,历代皆然。故有“此世间学佛者之通病”:“盖其平素注意深妙之理性,而不详思佛力之叵测,以故弃佛力而仗自力,自负為大通家,卒致只得其名,罕得其实;反逊愚夫愚妇、无知无识者横超三界,高登九莲;致自己仍在生死苦海中沉沦莫出,岂不大可哀哉!”

佛学东渐,阐述西方净土的佛典,印光总括为“五经一论”,即《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与《往生论》。而其最初的义理,按照《大智度论》,早在根本佛教时代便由念天、生天而为最终演成净土思想提供肇因。该论有云:“声闻法中说念欲界天;摩诃衍中说念一切三界天。行者未得道时,或心著人间五欲,以是故佛说念天。若能断淫欲,则生上二界天中。若不能断淫欲,即生六欲天中。”而在佛经中往生净土的记载,起初有兜率内院的弥勒净土。龙树所作的《十住毗婆沙论》中有《易行品》一章,论及净土法门,道理简单,较易实行,确是一条快捷法门。因此净土宗人亦将龙树视作自己的祖宗,认为自己乃义学以外的修行方式,并把龙树的智慧看成调和净土思想和义学的依据。

至于西方净土,则端在法藏比丘精勤修习五大劫,在世间自在如来前秉说四十八宏愿后得以成就,此即西方极乐世界之由来。此法藏比丘一旦成佛,即阿弥陀,或无量寿。其作偈云:“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具来我刹中。”

故有念佛法门四种,或观像念佛,或观想念佛,或实相念佛,或持名念佛。而净宗独重“持名”,如印光在《与徐福贤女士书》云:“切不可谓持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今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实相,或至着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堕。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妙之果矣。”

印光认为,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念佛秘诀。即念佛的纲要与宗旨,当按照净土三资粮,生真信(即信)、发切愿(即愿)、专持佛号(即行)。而念佛秘诀,即大势至菩萨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放下眼皮,不可睁大,眼既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即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

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然后亲证自性,如《观经》之心要——“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而此“持名念佛”法门与末法时代的一般根机最是相应,譬如《像法决疑经》云:“本师灭度,正法五百年,持戒得坚固;像法一千年,坐禅得坚固;末法一万年,念佛得坚固。”

所谓“末法人修行,一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一念佛得度”。故而,历代净宗祖师皆推重此法,属于始自凡夫、终至等觉;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实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总持法门”。印光还反复叮咛,切勿因愚夫愚妇悉能修持,为其简易而生轻慢:“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闲。”

印光之念佛思想闳辟深博,然其大略如是。

另外,除揭晓净宗正旨、著明念佛法门外,印光还撰写《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与《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等宏文厘定禅、净。看似严守门户,扬净排禅,实乃深谙末世根机,为悲度末法众生而作此苦口婆心之权。此与同时代的印度圣者室利·罗摩克里希纳(Sri Ramakrishna)在印土全境,后又藉其杰出门徒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于整个世界广弘虔信瑜伽(Bhakti Yoga)之心志不谋而合、一脉相通。其实,印光本人的禅学修为极高,此由《上堂法语》(七十六则)可全然看出。因为净业若成,禅宗自得,即“身到含元殿,无须问长安”。诸大祖师莫不皆然,捏拳竖指多权巧,到岸无非一叶舟。盖因法须逗机,众生乃能安然得度耳。

印光道力悲心皆不可思议,故发而为文,非惟圆乎三藏,亦复通于礼易诗书。他于儒家颇多高见,批评亦匪少,然归总起来,可谓是儒佛并宏:敦伦尽分,闲邪存诚,为入佛之阶梯;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乃万行之归宿。儒、释之处境虽殊,而格除心之私欲则无有不同。明人伦,阐教理,详释通途别法,循循谆谆,诱入正途。

民国廿二年,时印光七十三岁,顾德榖居士拜谒大师,蒙大师开示“念佛去妄法要”。师谓:“妄念之在人心,犹尘屑之在空间。空间无时无尘屑,人心亦无时无妄念。若不恳切念佛,匪特无由去妄,且不了妄念之谓何。其实孔子所谓‘克己,即是克此妄也。孟子所谓‘寡欲,即寡此妄也。佛称贪嗔痴为三毒,亦即此妄也。菩萨称‘无尽烦恼,亦即妄之别名也。儒、释之处境虽殊,而格除心之私欲则无有不同。释尊开示净土法门,劝人念佛。人果能念到无念而念,念而不念,自然心光发现,妄念全消。‘经所谓‘一心不乱是也。”(《永思集·追念印光大师赘语》)

为此,他在大量的法语开示中拈提因果,器重母教;且摧妄扶正,多有破除神通、痛斥扶乩之语,此犹拨云雾见天日,字字珠玑,启示愚顽,令人于世出世间之因果与佛法笃信无疑。佛法世谛一一得以融通。凡具正智见者,无不靡然而风从。

印光所留下的近二百万字的《文钞》中,有数以千计的书信与诸多难以蠡测、管窥的语录,着实博大而精深,尤其是念佛法要,堪作人天眼目,广长巨舌,俾振拔乎群萌,同臻乎莲邦。

猜你喜欢

念佛法门净土
探究应用经济信息优化宏观经济管理的“法门”
永远在路上
“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瓦努阿图
小学语文与其他课程整合的三道“法门”
守住心中感恩的净土——《一饭千金》读后感
游法门寺
敦煌莫高窟第390窟绘塑题材初探
度过法门
创造一方医疗净土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