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各地端午节的有趣风俗

2016-05-14木易

农家书屋 2016年6期
关键词:五毒百草粽子

木易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女儿节,从我国古代就有过端午的习惯。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节时,一般的风俗都会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点雄黄酒、佩香囊、贴钟馗、栓五色丝线,但是各地又有些不同的有趣风俗。

安徽:躲午

安徽环巢湖一带,流行一种“躲午”习俗,就是到了端午节正午,家家户户不举火,带着粽子等食品到野外进食,女儿嫁出去的,回娘家过节。一方面,这里是楚国故地,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另外当地传说有一凶兽 (实际是血吸虫、疟疾之类传染病的代称),到五月初五正午出来觅食,闻到哪家有炊灶香气,就来扑食,连带吃人。厨灶之事,多为女人所为,所以媳妇要回娘家“躲午”。肥西就有接女儿、女婿回家过节,岳父买草帽、毛巾送给女婿,送太阳伞给女儿。郎溪等地也流行姑娘们走亲戚,已婚妇女归家省亲。

江苏:百草炮药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江苏苏州地区汉族传统中,端午节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在春秋之前端午节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在民间,一直有“端午节期间,百草为药”的说法。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五月有五毒,经常给人造成危害。苏州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最适合炮制。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清嘉录》介绍了苏州这天“采百草”的习俗:士人采百草之可疗疾者,留以供药饵,俗称“草头方”。药市收癞虾蟇,刺取其沫,谓之“蟾酥”,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万计。人家小儿女之未痘者,以水畜养癞虾蟇五个或七个,俟其吐沫。过午,取水煎汤浴之,令痘疮稀。

云南:泡吃豆芽

在滇西南,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适逢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广东:

打午时水、喝午时茶、晒百日姜

在广东惠州有“打午时水”的习俗。“打午时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中午12时到井里打水。在惠州老百姓心中,这个时候的水最能辟邪,小孩用“午时水”洗澡能祛除痱子带来健康身体,成年人用这样的水洗澡会带来好运。

潮汕人过端午节还有晒“百日姜”的习惯,即将生姜洗净,用细绳子串成一束,放在屋顶上,让其日晒雨淋,至八月十五中秋节取下,刚好一百天,用它煮水服下,可祛风散寒。

而端午节当天中午封开当地人会带上箩筐或麻袋,一家大小到野外采摘草药,用草药煮泡“午时茶”。当地人认为端午当天采摘的草药功效最好,喝了“午时茶”能驱除秽气,清热解毒、防病治病。

北京:吃五毒饼

北京的端午节从五月初一开始,持续到五月初五。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人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陕西:五毒肚兜

五毒兜肚主要流行于中国的西北地区,而陕西最盛,含有更多的巫术意义。五毒是一般是指蛇、蝎、蜈蚣、壁虎、癞蛤蟆等。这几种动物都是带毒的,咬人之后能使人中毒。特别是小孩更容易受到这些动物的侵害。而五月又是这些动物活跃的时期,所以在端午节时,民间用巫术的方法镇压五毒。绣制带有五毒图案的兜肚便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些都是带有巫术意义的民俗事象,表示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节日之前,小孩子,特别是不满一周岁的小孩子,人人都能得到祖母和外祖母送来的“五毒肚兜”。肚兜所用的布,一般均是大红色,五毒图样一般用白色、黑色或绿色,用其它彩线搭配缝制而成,非常精美,真可以说是一件艺术品。

甘肃:宴请师长、烧高山

静宁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端午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猜你喜欢

五毒百草粽子
百草枯到底有多毒
农业农村部:加强百草枯专项整治工作
端午食“五毒”
“五毒”原来是良药
“五毒”原来是良药
神农尝百草
端午节,粽子香
神农尝百草
“五毒”最初指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