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旅宿》对丰子恺散文的影响
2016-05-14李倩
李倩
【摘要】夏目漱石的《旅宿》对丰子恺散文在思想和创作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直接表现在创作上的多次引述和主题化用,间接表现为图像叙事手法的借鉴和思想观念上的影响。本文通过梳理《旅宿》对丰子恺散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指出丰子恺对《旅宿》的文学接受是基于东方传统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认同,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也借此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提供一个案例。
【关键词】《旅宿》 夏目漱石 丰子恺 散文
夏目漱石的《旅宿》,描述了画家来到一个乡下温泉村,一直以一种超然物外的艺术家态度去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的故事。《旅宿》情节简单却辞藻华丽,极力营造出一个幽雅静美的世外桃源空间。书中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夏目漱石非功利的人生观和艺术观,引起了丰子恺强烈的共鸣。
极度喜爱这本书的丰子恺先后于1956、1974年两度翻译《旅宿》,并在五篇文章中引用《旅宿》。他的一生都对这本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晚年所作的《塘栖》中引用后甚至发出“知我者,其唯夏目漱石乎?”的感慨。
本文将通过重点梳理《旅宿》对子恺散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探讨丰子恺受《旅宿》强烈共鸣背后的原因。
一、直接影响
(一)五次引述
丰子恺对《旅宿》喜好之深,首先就反映在他多次引用《旅宿》的文段。这些引用中有的是原意引用,有的则是进行补充和引申。学者杨晓文在《夏目漱石与丰子恺》中,按时间顺序列举了丰子恺提及或引用夏目漱石的文章。笔者在其基础上,挑出引用《旅宿》的文章,备注具体征引语境,详情见下表:
从而立之年到人生七十古来稀,丰子恺在其一生的著述活动中,无论是沉思默想,欢愉逍遥,还是苦闷落魄的时刻,始终深深收到《旅宿》的影响。
(二)《野外理发处》——素材化用
除直接引用以外,丰子恺的《野外理发处》化用了《旅宿》中第五章的素材。以下将就其中的相似性作梳理。
《野外理发处》讲述的是“我”在船上观摩岸上的剃头担,为剃头司务和被剃者作画的情景。而《旅宿》的第五节则主要描述了理发店的剃头司务一边为主人公“我”剃头,一边与“我”谈论那美小姐的情景。
围绕着剃头这一特定的主题,两篇文章都通过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表现出剃头司务剃头工作的粗鲁莽撞。《旅宿》中“剃头司务狠命地在我头上搔着,我觉得所有的头发都连根掉落,整个头皮条条肿起,余势通过头盖骨,一直震荡到脑浆里”,让读者体会到主人公“我”头皮的剧烈之痛。而《野外理发处》中“拨他的下巴,他只得仰起头来;拉他的耳朵,他只得旋转头去”,让读者感受到被剃者身体的不自由之苦。同时,两位作者对这种粗鲁莽撞的行为都不是纯粹贬斥的,而是以一种对待非文明教化、淳朴自然的角度去感受的。
除此之外,两篇文章还都包含了对被剃者和剃头者主被动关系的思考。二者都认为,在剃头期间剃头司居于主导地位而被剃者居于从属地位。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观察视角的不同。
在《旅宿》中,这种思考是站在被剃者“我”的立场上的,“使我怀疑这期间头颅的所有权到底是全部属于剃头司务之手呢,还是我也有分”在《野外理发处》中,这种思考则是居于剃头司务和被剃者之外的视角,一个绘画者“我”的视角上,“剃头司务为画中主人,而被剃者为附从”。
丰子恺的《野外理发处》具有与《旅宿》相似的剃头细节描写与思考,但丰子恺作品仍有其独到之处。《野外理发处》还重点描述了“我”绘画“剃头担”的生动画面和与老板娘交谈的情景。而这都是作为一个画家的角度去观察的,极为富有个人性与纪实性。这篇散文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充满了丰子恺作为一个散文和漫画兼通的艺术家所独有的闲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丰子恺作品的主题与素材在某些地方无疑参考了《旅宿》。但丰子恺的参考,不是显而易见的模仿,而是以亲身经历为题材,推陈出新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二、间接影响
(一)图画叙事法
《旅宿》的主人公是一名画师,因此观察世界的方式犹如欣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而丰子恺的散文处处皆画的特点,除了源于其独特的漫画家视角,其中也不无《旅宿》的影响。
这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反映在方方面面。如《旅宿》把食物看做艺术品去欣赏,尤其喜欢以色彩搭配的角度去品鉴。当小女仆送上一道“嫩蕨中间有红白相间的虾”这道“好色彩”的菜时,主人公认为吃了很可惜。而对于羊羹的描述,从质地、光线、盛装的器具去欣赏,更是把点心视作高雅的艺术品。
除把食物等静物看作一副画,夏目漱石与丰子恺也善于把动态的人物,凝固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中,进行静态的人物塑造。
陈雪认为《旅宿》具有独特的图像性叙事特征,即“利用淡化时间的叙述,展现出图像系列并置的效应”。在《旅宿》中,那美形象的塑造是通过一幅幅静态画面所塑造而成的。在听闻那美的传闻时,主人公对那美的想象是一幅画,“新娘的马停在那棵樱花树下的时候,樱花簌簌地掉下来,高岛田头上尽是斑斑烂烂的花瓣。”。在小说的最后,当那美姑娘脸上露出了一丝“哀怜”的神情,主人公“胸中的画面在一刹那间成就了。”
在丰子恺《我的母亲》中,母亲形象在文章开头就以图像的方式定型。
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影液和定影液,把我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下文主要围绕着“眼睛里严肃光辉”与“口角上慈爱的笑容”而展开,描绘出“母亲坐在八仙椅上招呼来往的人”、“丰子恺离乡时母亲的神情”等一幅幅静态的画面。
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旅宿》中,主人公与“画中人”那美的接触,是自觉带有赏画性质的接触,故描绘出一幅幅那美的图画,而没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过多的关注。在《我的母亲》中,丰子恺通过记忆中母亲一个个静止的姿态和形象,突出母亲“严肃”与“慈爱”并重的心理特质。
(二)非人情与绝缘
1.夏目漱石的非人情
《旅宿》这部中篇小说是夏目漱石“非人情”文艺理论的创作实践,艺术化结晶。夏目漱石在其《文学论》的第二编第三章中,使用了“非人情”的概念,认为其为“抽去了道德的文学”。总而言之,“非人情”的世界观是一种离开人情社会,非功利,超脱世俗的世界观。
在《旅宿》第二章中,主人公以一种艺术的审美方式去倾听老婆婆口中长良少女的古雅故事。但当婆婆开始闲谈家常时。“我”却极为不满:“冒着崎岖之险,好容易来到这里;若胡乱地被拖回俗界,就失去我飘然离家的初意了。”
在这里,“我”呈现了一种拒绝被拉入尘世社会的姿态。
2.丰子恺的绝缘
“绝缘”的概念,于丰子恺《看展览会用的眼镜》中被提出:
戴上这幅“绝缘”的眼镜,望出来所见的森罗万象,个个是不相关系的独立的存在物。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没有实用的、专其为自己而存在的有生命的现象。
这种绝缘的观念,不仅与艺术生活相联系。在丰子恺《实行的悲哀》中,作者见游人泛舟湖上犹如仙人,亲自实行的时候却只有不快,总结出“世事之乐不在于实行而在于希望,犹似风景之美不在其中而在其外”。这种拒绝参与进入俗世生活中的姿态,可以说是“绝缘”的姿态,也可以说是“非人情”的姿态。
可以说,丰子恺的“绝缘”很大程度上吸取了《旅宿》“非人情”的思想。两者相较,“非人情”强调的是远离俗世人情的生活,而“绝缘”强调的是远离一切因果关系。但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是殊途同归的,一样表达了一种暂时脱离俗世生活的超然态度。而且,无论是丰子恺还是夏目漱石都清楚地明白身处人类社会是不能完全超脱物外的,故而只能一边提倡这种超然态度,一边自觉地表达这种暂时性超然的无力感。
三、共鸣缘由
丰子恺对《旅宿》产生强烈的共鸣,从个人身份上而言,是由于小说主人公的画师身份与丰子恺漫画家身份的相似性。但更重要的是,于文化背景而言,丰子恺对夏目漱石《旅宿》的接受是基于对东方文化与禅宗文化的共同推崇。
1.对东方文化的推崇
丰子恺自幼接受举人父亲的熏陶,后师从夏丐尊、弘一大师李叔同,与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密切联系。儿子丰华瞻在《丰子恺与诗词》中梳理了丰子恺与古典诗词的密切联系。丰子恺有一种人淡如菊的中国古典文人气息,在写作中也往往信手拈来中国传统诗词与典故。
夏目自幼喜爱汉学,故在《旅宿》中,主人公多次感兴所作,皆是汉诗。此外,《旅宿》还引用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王维《竹里馆》的全诗。杜冰卉在《《草枕》的中国文学元素运用及意义》(《草枕》即《旅宿》的日本名)中梳理了《旅宿》对中国文学典籍的引用、化用与临摹。
与此同时,《旅宿》中也有大量的俳句,整篇小说也富有日本传统的物哀之美、趣味之美。因此,丰子恺对《旅宿》的喜爱是基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喜好,加之对东洋唯美文化的吸收。
2.对禅宗文化的推崇
丰子恺八岁丧父,即对佛教生命“无常”有所体会,后在浙江省第一师范大学师从李叔同。李叔同于1918年正式剃度皈依佛门,成为弘一大师。深受恩师影响的丰子恺走近佛教,最终于1928年成为一名在家居士,法名婴行。
《旅宿》第十一章,就有主人公登山拜访老和尚的情节。老和尚的不拘形迹,“我”的随性而行,观海寺的神圣气氛,禅趣悠然。除此之外,《旅宿》中还有大量的禅宗术语。学者马英萍对《旅宿》第六章的一段文字,作如下解读:
这里的“放下”, 指舍弃执著, 是禅宗用语;“泥团”指人的肉体, 语出禅宗典籍《碧岩录》第 81则:“山云,弄泥团汉,有什么限。”。而“破笠”一句来源于《维摩经》,据经书上说, 维摩居士狭小的房间内可容纳众人无数。
一段话中有三个禅语,可见《旅宿》禅宗气息的浓厚。也正是这种对禅宗文化的推崇,成为居士丰子恺喜爱《旅宿》的原因之一。
丰子恺生活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毋庸置疑受到了传统与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他留学日本仅仅十个月,所接受的影响深度也与其他留日派有所差异。丰子恺对《旅宿》的共鸣与喜爱,有对东洋唯美文化的推崇,但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同感。在中国留学生普遍的崇洋媚外情结的对比下,丰子恺对《旅宿》的喜爱表现出一种对传统的回归。
【参考文献】
[1][日]夏目漱石著;丰子恺译. 旅宿. 夏目漱石选集 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06.
[2]丰一吟著. 丰子恺传.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3.02.
[3]丰华瞻,殷琦编. 丰子恺研究资料.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88.11.
[4]丰子恺著;丰陈宝等编. 丰子恺文集 (1-4艺术卷)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09.
[5]丰子恺著;丰陈宝等编. 丰子恺文集 (5-7 文学卷) .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0.09.
[6]第二届弘一大师研究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永恒的风景. 杭州: 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74-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