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发挥中国外交建设性参与作用

2016-05-14张哲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张哲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外交越来越多的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建设性参与作用,既从传统中汲取有益思想,又遵从乃至创立现代国际社会游戏规则。本文旨在回溯中国外交历程,分析周边外交实践,并就下步挑战提出应对方案。

【关键词】中国外交;周边外交;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

序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是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自近代以来被西欧文化圈日渐强盛的工业文明打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努力始终有一个“西方化”的“他者”作为参照。辛亥革命一百年来,中国先追随美国,后追随苏联,向工业文明作艰难转变。作为现代世界体系的后来者,中国仍面临多个未完成的任务,国家统一、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政治治理方式的转型等等。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中国外交不再满足于做“救火队长”,正在国际舞台上更多发出中国声音,体现中国智慧。

身在何处:中国在既有的国际秩序中来到全新地位

联合国的成立可看作是传统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一个关键节点。两次世界大战涉及国家之广泛、破坏力之强大对主权国家及其人民造成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仅在一战前夕才刚刚建成共和国的中国,是当时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民族独立的任务未完成,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参与国际社会的经验有限,不足以支持有意识、有分量的外交实践,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更无法独立掌握自身外交政策的走向。即便是垄断核武器的美国,身处朝鲜战争中,决策集团仍有以麦克阿瑟将军为代表的一部分人在考虑动用核武器,没有充分认清已然变化的游戏规则。如果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认了主权原则,那么联合国的成立,标志着通过战争侵略他国领土被认作非法,对一国主权的尊重逐渐被接受。新中国成立后,外交政策历经几次战略性调整,从“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从“一条线”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命兴起,冷战结束及成为世贸组织一员,中国经济总量已达世界第二位。然而当下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仍然是西方主导的,中美作为崛起大国和守成大国都面临着历史性考验。

建设性参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毛泽东曾明确提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时宣布“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永远不会做对别国侵略、干涉、控制、颠覆、掠夺、谋求世界霸权的超级大国”。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绝对安全,沿袭零和思维。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秉持的是互利共赢的新思维。周边是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周边不靖,国无宁日。中国要成为世界强国,首先要成为亚洲引领性强国,通过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破解“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总体上朝着积极方向发展。其中,东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首要和优先。双边关系方面,中国与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文莱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菲律宾建立“战略性合作关系”,与新加坡致力于打造中新关系“升级版”。经济上,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在文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达成共识,一致同意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成为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东盟将于2015年建成政治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三个共同体,这将是亚洲历史上首次建成次区域共同体。与之对应,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也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己欲达而达人”。中国在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宜因应多种行为体参与国际活动、影响塑造双边关系的新趋势,在各个层次发挥建设性参与作用。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深化区域金融合作,发挥沿边地区民族文化优势,加快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在经济互利共赢发展的同时耐心培育政治影响力。民间层面,企业“走出去”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让周边国家民众切实感到中国对当地发展作出贡献,多做“民心工程”、“暖心工程”。

结论

中国在20世纪走过的历程是不平凡的。處于全球化的大历史中,中国从未达到如今的地位。一个真正崛起的中国一定是在亚洲构建起以我为主的地区秩序的中国。通过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挥经济影响力,提供安全公共产品及多边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发挥建设性参与作用,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成长为世界性强国。

【参考文献】

[1]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与世界秩序的重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3]李宝俊.历史的抉择:中国50年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J],教学与研究,1999(06).

[4]钟飞腾.新型大国关系、共同发展与中国外交新理念[J],国际论坛,2014(01).

[5]王俊生.周边国家存在联合制华的可能[J],中国与世界观察,2014年(02).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