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蒙古族狩猎文化中的生态思维

2016-05-14萨如拉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关键词:蒙古族

【摘要】早期蒙古族的狩猎文化,在长期的延续和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的独特的生态思维,这种思维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依赖,以和谐共处为核心的。它的生态思维充分表现在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思想、习俗与风俗中。

【关键词】蒙古族;狩猎文化;生态思维

草原狩猎文化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之一,与游牧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草原文化。在蒙古族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给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衣食之所需,而且狩猎的延续与发展为游牧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还为游牧文化的发展起了补充和保障作用。

一、天人相谐的生态思维

早期的蒙古族依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如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上看,在这段“自然的力量过于强大,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类处在受自然界控制的阶段。在这个蒙昧时期,人把自然尊奉为神,自然界具有冲高的地位。”[1]从蒙古族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宗教信仰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状态可以判断出,蒙古族的传统的人与自然之间处在一种共生共存的状态。也可以看出,蒙古国人生活时时刻刻与自然发生着直接的关系。而且这种经济生产方式对自然的依赖程度很大,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们时时刻刻受到自然的威胁,地理环境对其生活、生产的支配作用极大。因此在这种现实的生活中形成了蒙古族人独特的实践观。

早期蒙古人的狩猎习俗中,有很多的保护野生动物的规定,这与宗教信仰、禁忌习俗、生态思维有着内在的联系。蒙古高原的复杂的气候条件和频繁的灾害,导致当时的蒙古人的能够维持生存的途径便是狩猎。人们以狩猎为维持生存,所以蒙古人绝不会杀绝狩猎动物。这个是世世代代生活中形成的,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生活习俗,也是对待各种野生动物的民间法则。

由于蒙古族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使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猎物的数量来选择游猎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在狩猎的过程中遵循许多禁忌,比如春夏季节严禁围猎,原因是在这个季节正好是猎物们的交配期,所以他们会很关注这个。在打猎的时候遇到有卵的、怀羔的野生动物和处于生产发育期的野生动物都不会杀死,碰到一个雄性动物跟多个雌性动物一起的时候猎人不会杀掉那个雄性动物。同样,在一个雌性动物跟多个雄性动物一起的时候也不会杀掉雌性的那个。据《元文类》记载:“先帝圣旨,有卵飞禽勿捕之“;”正月至六月尽怀羔野物勿杀”[2]。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野生动物长期有效的繁殖,也是为了能够保持物种的多样性以利于蒙古人今后的生存。比如在敖包周边不允许放牧,这些起到保护草场的作用,而蒙古人在打狩猎动中的这些禁猎区从客观上给野生动物安静的繁殖环境,促进了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这些习惯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变成为法律法规的内容,并为民众普遍认可的禁忌行为。

二、万物有灵的生态观

在早期蒙古人狩猎经济为生的时候,大部分都存在着万物有灵的现象。蒙古族普遍信仰萨满教,崇拜多神。而“万物有灵,灵魂不灭”的观念是他们信仰萨满教的核心,其中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内容。[3]萨满教认为山丘、动物、河流、树木以及岩石等,都有自己的灵魂,并相信一切自然物种都富有超能力或者把它们奉为神物来崇拜。因为这些自然资源是狩猎民族的生命所依,生存所系的对象。

传统的蒙古人对自然界的所有物种都有崇拜,尤其对古老的树木、高大的岩石以及敖包非常崇拜,认为有神灵附加于其上,不可以轻易触碰或犯法。在蒙古人信仰的萨满教中有关神鬼的传说很多,在他们的观念当中,有的神会变成野兽,比如神会变成老虎,还有狐狸能变成人等。对自然宇宙当中的各个星系比如太阳、月亮都有不同程度的崇拜,还有对自然的一些现象,比如雷电和彩虹等也都有各种不同的崇拜。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实践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实际上,蒙古人崇拜的真正对象并不是老虎,狐狸以及太阳跟月亮等自然物本身,而是它们各自所象征的神灵、祖先或天神。

蒙古人的各种图腾崇拜和神灵信仰,其实都是对自然万物尊重的一种表现。蒙古人把“狼”看成是本民族的祖先,从这个图腾崇拜也能看出,蒙古人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思想观念。把自然界中的一个动物看成是自己民族的祖先,然后将自然界的一切生灵,看成是有生命和灵性的自然载体,并对它加以崇拜和敬畏,这些都体现了蒙古人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共荣关系。人们在日常的打猎活动中,也会请萨满做各种祈祷的仪式,人们遇到灾难或生病都会请来萨满做各种法事以及除邪恶。这些现象当中都体现了人们对萨满这一信仰形式的衷信,也体现着人们万物有灵的思想观念。

蒙古族的这些狩猎习俗,习俗中的生态观是在他们漫长的狩猎实践中形成的,并与萨满教山水崇拜密切的關系。人们认为外界的自然力量崇高而又是强大,这是对它产生恐惧和崇敬心里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钱俊生,徐谋昌.生态哲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2]苏天爵.元文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希德夫.鄂伦春人的“万物有灵”观念[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萨如拉(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逻辑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蒙古族
蒙古族传统纹样对地域城市形象塑造的意义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蒙古族与汉族甲状腺结节患病情况对比调查
略论清朝蒙古族“那达慕”概况
浅谈蒙古族那达慕的和谐文化
争议之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