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译学史》述评

2016-05-14郭威

资治文摘 2016年6期

【摘要】中国翻译史历史悠久,大致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特点不同。本文将梳理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家及其理论。

【关键词】中国翻译史;译论知识

一、本书内容

《中国译学史》是一部按照历史顺序叙述中国翻译史的著作,由陈福康著,2011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中国翻译史分为四个时期:中国古代的译论、晚清民初的译论、民国时期的译论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译论。每个历史时段中又列举了重要的翻译家的思想、作品、评论等。这样的划分脉络清晰、结构明了,是作者经过一番潜心思考与比较之后做出的决定。

本书第一章是中国古代的译论。作者从最早的译事开始叙述到魏象乾的《繙清说》。其中主要的佛经翻译家有支谦、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清代的翻译家徐光启和魏象乾等。主要介绍了周代对译员的称呼如象、译、狄鞮,译员在沟通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译员在古代的地位并不高,从孔子对翻译的评价即可看出。佛经翻译时期就提出翻译的质量问题,如《法句经序》中提出:“当令易晓,勿失厥义……因循本旨,不加文饰。”支谦提出译事不易,同时反映了早期重质的观点。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进一步阐明了译事之难,强调质而非文。鸠摩罗什的译经质量在当时和后来都获得很高的评价,梁启超称赞他为译界第一流宗匠。与支谦和道安的质不同,罗什比较注重意译。我国历史上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专论是彦琮的《辨证论》,书中提出“八备”说,就是彦琮认为一个合格的佛经译者必须具备的八条素质。玄奘的取经故事家喻户晓,他的佛经翻译质量,也达到自佛经汉译以来的最高水平。印度学者评论他为有史以来翻译家中的第一人。他提出“五不翻”并成功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另外,他还组织多种佛经译场,确保译文的准确可读。

明末清初是第二个翻译高潮。这个时期异于佛经翻译时期,注重实用性。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翻译西方著作,宣传天主教。徐光启与利氏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本》前六卷获得梁启超的高度评价。他秉承了裨益当世的翻译思想:求知、抓重点。杨廷筠与徐光启一样,呼吁翻译西书。魏象乾的《繙清说》是我国最早的内部出版的翻译研究单篇专著。他首先谈到“翻译之道”和“正译”的标准。

晚清民初的译论开始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敌”。洋务派成立了翻译馆。傅兰雅从事科技翻译,倡导译名统一并制订了译名的具体规则。马建忠较早提出译事之失。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认为译书是为了学习西方。严复译著《天演论》,提出信、达、雅的翻译理论。后人对其雅的理论颇有非议,并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讨论。林纾是与严复齐名的翻译大家,主要翻译小说,认为翻译应注重宣传实业思想。他论述过中西文体异同的问题和忠实翻译。蔡元培称异域语言的翻译为“横译”,古今语言的翻译为“纵译”,这与索绪尔提出的共时、历时的说法有些类似。鲁迅、周作人兄弟比较明确地提出了“直译”的观点。

民国时期的译论始于胡适、刘半农的译论。钱玄同、刘半农的“双簧信”,风格独特,表达了“直译”的思想。傅斯年评价当时译界并提出八条译书原则。郑振铎以译书存真为第一要义。矛盾提出“切要”和“系统”的观点,是对胡适、傅斯年等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朱自清将历来译名的方法概况为五种。朱自清、成仿吾、闻一多都提到译诗。郭沫若强调译者主观感情的投入。鲁迅提出了内容丰富的译论。曾虚白论神韵与达。林语堂从心理学角度指出翻译的“通顺标准”。朱生豪重视保持原作的神韵。朱光潛认为翻译的“信”最难。这一时期已经涉及译诗的理论和传神翻译的重要。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翻译工作很快被提上日程。矛盾提出介绍世界各国文学的重要性,强调翻译工作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与此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积极指导翻译工作。傅雷强调译者本身的条件、气质,谈到“传神”是不容易的。钱钟书的“化”指出翻译艺术的极致。此外还有旅居海外的翻译理论家和香港、台湾地区的翻译研究。

二、本书特点

作者将中国翻译史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代表译者,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译论。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译论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和翻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每位译者作者都作了详细介绍,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代表译作、翻译理论等。这种写法一目了然,使读者更好的了解译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每个时期最后都有章末片谈,将这一时期的译者和译论稍作总结,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内容。

但是,章末片谈内容不够充分,没有很好的总结和比较译论相近的译者及相近译论的区别,读者难以从整体上把控译论的异同。同时,本书没有形成理论主线。也就是说,每位译者的单独介绍,让人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

尽管如此,该书对译者和不同时期译论的发展的介绍还是比较详尽的。通过介绍,读者对中国翻译史有了比较直观的了解也有利于储备相应的译论知识,对今后的翻译理论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富康,《中国译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郭威(1987.11~),女,河南,兰州交通大学,研究生(2014级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