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效机制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优化
2016-05-14邹筱
邹筱
21世纪,知识化与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加剧了企业间人才的竞争。拥有应用型的高素质员工,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强调高校应该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学投入,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加强针对学生就业的指导性服务。在此背景下,具有专业知识及相应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企业争相竞争的资源,这给高校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不但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管理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能在实践中将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影响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优化的深层次问题
1.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对刚入校的新生而言,他们对于在学校里具体的学习计划大多是茫然的,对自己专业课程的学习计划以及职业发展没有清晰地规划。以至于他们主要依据学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并按照专业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规划指导,使学生更看重理论知识学习,存在只要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思维误区。正是由于这种思维误区,致使学生很少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失去了历练及增加技能的机会。学生缺乏实习的经历,导致他们很难熟知企业内部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以及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2.高校实践教学制度体系不健全。目前,多数高校还没有真正重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致使他们在实施实践教学活动时缺乏执行力度,使学生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取得应有的实践成果。同时,缺乏制度性指导,更加阻滞了高校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优化改革的步伐。首先,在师资力量上,教师还是传统意义上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开展融理论教学与真实案例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课程,在课堂上运用的案例也属于间接获取,教师缺乏切实的实战经验,使案例讲解空洞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虽然学校在教学制度上对实践教学有相关的要求,但由于缺乏严格地执行与有力地监督,使得实践教学要求流于形式,学生也只是应付作业草草了事,很难学到实际的技能。再其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本身知识结构显现出局限性,他们并未真正进入企业进行考察学习,也很少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以至于他们在进行与实践有关的教学时,出现力不从心的情况,这对于学校以及学生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3.企业缺乏与高校深度合作的政策制度。首先,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它所实施的任何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企业存在的本质。早期的中国企业,将公司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与国外企业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同,国内企业更加看重企业的短期效益,因此,他们对于校企合作表现不积极,这也导致校企之间很难形成长远和深度合作。其次,尽管也有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了合作关系,但这种合作比较浅显且不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所谓合作仅限于学生到企业的某些岗位实习一段时间,而缺乏具体的、深入的及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再其次,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积极性不高,主要在于企业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相关部门缺乏督促二者合作的政策措施,致使校企合作出现“校方热,企业冷”的尴尬局面,无法给校企合作带来积极地政策引导与鼓励。
二、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体系优化的建议与对策
1.科学教学制度的设计,引领学生学习思维模式转变。首先,学生作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是改革优化工商管理实践性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要保障改革优化顺利进行,必须让学生转变以往的学习思维模式,让学生认识到只学习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践性的训练,是不能成为企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因此,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思维模式的转变,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有关社会实践的讲座,邀请一些企事业的领导或者毕业的校友,由他们向在校的学生讲述企业运营的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进而从思想认识上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高校应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邀请企业相关领导以及学校教师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小组,由他们负责制定一系列有关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大纲,根据该大纲的特点,规定学生在什么阶段应该从事理论知识学习还是进行实践训练,最大效率地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再其次,高校可以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手册上明确指出实践性学习的必须性,并在教学大纲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比重。同时,高校可以定期开展社团实践活动,组织一些与企业合作的各类管理竞赛,如营销大赛、物流大赛、项目设计大赛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设置一定的奖项或者在评定奖学金时有相应的加分政策,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多元化教师资源的配备,带动实践性教学质量提升。首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进行教学培训,可以到实践性教学改革取得成功的学校进行参观、学习与交流,向他们学习成功实施教学改革的经验。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部分核心课程的教师还应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了解最新专业动态,使他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加灵活自如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吸收所学的知识。其次,在教师的类型上也应实行多元化制度。在原有教师的基础上增加校外导师项目,在校教师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而校外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可以及时与自己的实践导师联系,方便问题的解决。再其次,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走出去”,寻求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合作项目的级别在教师评优评先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或者奖励政策。在此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期给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培训或者与企业合作横向或纵向课题。在开展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进来,负责企业调研或者基础的文字书写工作,通过项目的不断推进,学生会对企业有深入的了解,对企业的结构、运营状况等有更切合实际的了解,进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等。也可以将企事业单位的个别人员“请进来”,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学校给校外导师颁发聘任证书,实现资源共享。
3.校企合作政策的深化,实现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加强与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是保障高校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核心。为了保障二者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应根据二者的特点制定合作的长效体制机制。高校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其一,企业作为盈利性机构,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要与企业取得合作,首先要以不损害企业的利益为前提,然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同时,寻求二者利益最大化。学校与企业之间可以建立战略合作协议,要求学校必须定期地安排教师为企业解决当前出现的管理方面问题或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真正保障企业在合作中的利益。其二,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有效利用双方特有资源,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才是实现二者长期合作的动力保障。学校特有的资源是学生,企业可以根据需要,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其三,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保障是在二者之间建立监督、约束机制,监督、约束二者的行为,从而保障二者的利益。促使合作双方都能按照相互达成的协议行事,只有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约束机制的制约下,才能保障校企合作的长效和稳定。
湖南工业大学作为湖南省地方性高校,有着自己的专业发展特色,近年来,也顺应市场的需求,实施了独特的教学实践改革,且实践效果显著。湖南工业大学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固定每年的春季举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不仅针对优秀作品设置了相应的现金奖励,同时颁发荣誉证书。由专家评选出的优秀作品还可上报省甚至国家参加大赛。而且,针对创业类项目,学校还免费提供“大学生孵化园”基地,供“创业者”免费试用,如此积极地环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参加。尽管部分学生作品并未获奖,但是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他们积累了相当宝贵的经验,为以后正式进入职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一实践性活动在湖南工业大学举办几年来,每年都有不少优秀创业项目的作品出现。而且,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参加过此项目的学生就业率情况明显好于未参加者。同时,湖南工业大学也积极鼓励管理专业的老师带领学生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课题,通过在项目合作的工程中,使学生充分地接触企业,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帮助企业发现需要的人才。经调查发现,参加过这类项目的多数学生,还未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提前签约。因此,湖南工业大学的这一系列实践活动值得其他高校的借鉴与学习。[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一体四翼”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革研究(NO.XJK014BGD024)]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