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读到了什么?
2016-05-14
“妈妈,上次你给我买的几本书我都看完了,这个星期天我们去图书馆吧。”玲玲今年上四年级了,是个“小书虫”,最爱读童话故事,天文地理方面的书有时也翻一翻,和别人交流时也算得上侃侃而谈。看着这个每天从书堆中醒来的小姑娘,当妈妈的我却高兴不起来。孩子,这么多书,你究竟读到了什么?
最近的一次语文考试,15分的阅读理解题,玲玲只得了3分。看着孩子胆怯的眼神,我扬起的手又放了下来,说实话,我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么多书读得不亦乐乎,可为什么在考试中一点儿也派不上用场呢?平时这些书都读到哪里去了?渐渐地,这个问题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给孩子买新书的积极性也失去了大半。我始终相信耳濡目染是有道理的,但阅读的影响力在我家孩子这里似乎失去了作用,难道是我平时给她的压力太小了吗?
一旦产生这样的念头,孩子的“苦日子”就开始了。我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给孩子一股脑买了3本阅读理解,而且帮助孩子制订阅读练习计划,下班回来再累再晚,我都会抽空检查孩子当天阅读任务的完成情况。突如其来的压力让孩子非常抵触,我发现她甚至对阅读越来越反感,她曾经对我说:“妈妈,我现在考试做阅读的时候,都感觉是你在布置任务。”这话让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已经与科学的方法渐行渐远。
寻找方法的过程是痛苦的,尤其当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时候。我一边忙工作一边忙孩子学习,真是苦不堪言,孤军奋战的日子真的不好受。幸好,我找到了“开门的钥匙”——培养孩子的阅读思维。
为什么人们上楼梯时知道抬脚?为什么人们面对高山时知道攀爬?思维反作用于行动,它们都是无意识的科学反应。其实,阅读不也是一项工作吗?既然是工作就蕴含一定的思维习惯,训练孩子的阅读思维,让孩子在阅读时自动开启阅读思维模式,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想通了这个问题让我十分兴奋,那一夜我睡得特别香。周末,我翻出孩子四年级以来做的所有阅读理解,将文章按照写作对象的不同,分为写景、写人、写事、状物、想象五大类,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接着,大致浏览每种阅读类型后面设置的问题,不看不知道,原来不管什么类型的文章,在问题设置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文章无外乎是为感情服务的,为了使情感饱满,而运用一些句法、修辞。一些启发类的文章通常喜欢在最后一题中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对文章的理解。看着铺满了一床的试卷、练习,我却无比轻松,好像从深山老林中找到了一颗仙丹,如获至宝。“妈妈知道怎么帮助你了,孩子,你需要养成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的习惯。”我不禁自言自语。
【家庭阅读提示】
老妈为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真是操碎了心,还好找到了不错的办法。定式思维,搭建手不释卷和阅读理解之间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