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描写,全在一个“细”字
2016-05-14唐仕伦
唐仕伦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抓住社会生活、自然景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中典型的细枝末节,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著名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写作文时,为了创造典型环境、突出景物特征、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使事件更具体、形象更鲜明、作品更具感染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发现细节、进行细节描写的能力。细节描写,全在一个“细”字。
同学们在进行细节描写时,常常出现的失误有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不仔细、情节不典型、描写不细腻、不善用修辞、语句缺打磨。
【以案说法】
与父亲冷战两周后,放寒假了。我低头走在回家的路上。父亲扛着我的被褥跟在后面。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亲的气息。那是种很奇妙的感觉:两个血脉相连的人之间系着一根无形的线,距离远了,一下子就能感觉到。
我回过头看见父亲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用力把头偏向一边,额上暴起了青筋。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
我忽然后悔自己戴了眼镜,痛恨它让我清晰地看见了父亲的老态。千般思绪涌上心头,那一瞬,成永恒。回首逝去的岁月,不知何时,时光在父亲的脸上刻下了沧桑,年华在父亲的发上染上了风霜。我转过身,泪如雨下。
现在,我终于深深地理解了,原来父亲的背上有一座山。
这是一位同学讲述永远定格在自己记忆中的感人情景:放寒假时,父亲到学校来接自己回家,自己近距离接触父亲,深刻感受父爱如山的伟大,将它深深地烙印在心中……文章在讲到自己与父亲“走了很久”,“突然失去了父亲的气息”,回过头去看父亲,发现“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的父亲时,有一段细节描写:“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用力把头偏向一边。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流。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
从总体上讲,这些细节描写还是不错的,但仔细分析,它还是存在观察不仔细、情节不典型、描写不细腻、不善用修辞、语句缺打磨等毛病。
先说观察不细致。“那一缕翘起的头发,黑中夹白”,怎样“黑中夹白”,太笼统了。因为作者观察不够仔细,所以导致描写很不具体,很不细腻。这也是很多同学常犯的错误。
再说情节不典型,描写不细腻。比如,“阳光下,父亲脸上的汗水直往下流”。这么写,既不细腻,也不典型,更没有个性感。这样平常的描写,根本让人看不出父亲“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也不能表现出自己父亲与天下其他父亲的区别。
至于不善用修辞、语句缺打磨,在这里也都是存在的。比如,阳光下,父亲直往下流汗水的脸有何特征呢?其流汗水是怎么流淌的呢?从作者的描写中,读者根本感受不到。再如,“那一缕翘起的头发”一句,如果能在“翘起”前加上一个修饰性定语“调皮的”,不但用上了拟人修辞手法,而且还能使行文更加风趣诙谐,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这就是不善于使用修辞手法的具体表现。而以上所说的各个语句,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语句缺乏打磨的弊病。
综合以上的分析,如果将上面的那段细节描写修改如下,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我回过头看见父亲扛着包裹走在人群中。那包裹打得不好,总有一片布打到父亲脸上。父亲不时用力把头偏向一边。这时,只见他额上暴起了一条条青筋。阳光下,他的脸泛起一层油光,汗水顺着那饱经风霜的皮肤上的一条条沟壑直往下流。那一缕调皮的翘起的头发,发梢还是黑色的,发根却已经白了。
这样一改,与原文相比,就有了质的提升。作者通过对父亲所扛的包裹、包裹布片打到父亲脸上、父亲额上暴起的一条条青筋、阳光下泛着油光的脸、那顺着饱经风霜的皮肤上的一条条沟壑往下流的汗水以及发梢还是黑色的发根却已经白了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背负家庭大山、饱经沧桑、痛并快乐地前行的高大形象,从而热情赞美了父亲坚强、默默奉献的伟大精神。
【美文赏“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
作者紧紧抓住百草园的景物特征,运用细节描写,充分调动身体的视觉、触觉、味觉等器官,从下到上、由近及远、由静到动,再从上到下、由动到静进行渲染,将点与面有机相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百草园的景物,将自己儿时的乐园——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得既生动可感,又形象逼真,让人如临其境。行文中,作者还恰当地选用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娴熟地运用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对百草园的景物进行了细腻精准的描写,将景物描摹得形象逼真、生动可人。
商贩一落担,最先围拢过来的是我们这些蹦蹦跳跳的孩子。孩子们调皮地学着卖力吆喝,“赊小鸡喽——赊小鸡哟——”婶子大娘们赶过来了,商贩赶忙招呼说:“婶子大娘,这头茬鸡便宜卖。母鸡两毛,公鸡一毛五。”大家围着箩筐,问明赊法,便围着箩筐像一群小鸡一样叽叽喳喳地挑选。箩筐里满满的鸡崽,鹅黄色、绒绒球似的,张着黄黄的小嘴,发出“叽叽叽”的细弱嘈杂的叫声。小雏鸡一边鸣叫着,一边拼命往边上挤,煞是可爱。伸手摸触,柔软得让人心里痒痒的。
我娘挑雏鸡,我大都跟着当勤务,主要是挎着竹提篮盛小鸡。只见上了年纪的老奶奶眯缝着眼挑小鸡,一边挑还一边讨着赊鸡的价钱。娘先在大箩筐边观察,看哪几只叫得欢,然后伸手在箩筐里挑,把挺精神的几只,拿出来放在脚前的地上,让它们跑,让它们叫。那些不活泼的,顺手又送回箩筐里,再换出几只。有一只特别调皮,放在地下就往远处跑,娘笑嘻嘻地把它捉回来,嘴里嘟囔着:“我让你跑!我让你跑!”一把抓起来,放进自家的提篮里。
——厉彦林《赊小鸡》节选
这里,作者生动描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刚开春时,自己童年记忆中故乡沂蒙山区有趣的“赊小鸡”的场景。
第一段是生动鲜活的“赊小鸡”的场面描写。作者通过仔细观察,充分运用行动、语言、心理描写,绘声绘色地将小孩子们跑来凑热闹,婶子、大娘们争先恐后地赶过来“赊小鸡”、箩筐里满满的鸡崽活蹦乱跳的情景写得灵动鲜活、细腻感人,让人如临其境,如体其情。
而第二段中,作者则运用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由人到鸡,生动细腻、层次分明地描写了自己母亲挑雏鸡的场面,细节描写更是绘声绘色、真实可感。特别是“观察”“看”“伸手”“挑”“放”“让”“送回”“换出”“捉”“嘟囔”“抓”等一系列动词的运用,以及母亲那句看似平凡普通的“我让你跑!我让你跑!”的嘟囔,可谓生动传神,颇具层次感、生活感、真实感,让一位生活经验丰富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名师点睛】
试想,如果一个人不留心生活,不仔细观察,不善于抓住典型情节,不善于娴熟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不在平时精心打磨自己的语言,不善于对细节进行细腻描写,能将那一个个温暖动人的画面、真实感人的场景、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精彩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吗?
实际上,在我们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细节描写可谓比比皆是。比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关于小伙伴们儿时偷罗汉豆的描写、《孔乙己》中关于孔乙己吃茴香豆的描写,《范进中举》中关于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清醒后,在回家路上,其岳父胡屠户一路低头为他扯了几十回滚皱了的后襟的描写,《麦琪的礼物》中关于德拉和杰姆这对贫穷的小夫妻家中两扇窗户中间的“一面壁镜”的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有关林冲两次熄火的描写等等,都是细节描写的经典范例,值得我们好好琢磨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