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晓华:老家的池塘

2016-05-14朱晓华

第二课堂(小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白鹭鸭子老家

朱晓华

回忆老家时,这样一幅水墨山水画就会在我的脑海徐徐展开:一口雾气蒸腾的池塘,一座白墙红瓦的小院,一排屏障般的青山,再加上点缀其间翩然来去的白鹭……而池塘,就是这幅水墨山水画的焦点。

回老家的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的足迹往往围着这口池塘转。池塘三面环山,幽静自不必说,坐在塘坝上钓鱼,看绿水青山相对,闻菜地瓜果飘香,久在都市里牵绊丛生的心灵一到此间便静谧澄澈下来。当然,我只是那个看垂钓的人。看老公欣然起竿、儿子奋力抓鱼,心里便自然地安宁下来。

白鹭也常常穿过山林来到池塘边与我们相会,它们也是捕鱼的高手。清晨起床,总能看见对面山上的绿树顶端,如结着大白果子一般栖着白鹭。有的很早就上工了,露着细细的长腿站在池塘的浅水间,低着头耐心地盯着水面,不时伸出长长的鸟喙啄食清早出来换气的小鱼。比起叽叽喳喳偷食时也要三五成群互相壮胆的麻雀,白鹭显然要高雅得多,它们都是独自来去,白影翩然,颇有点隐逸高人的气度。

老家的池塘也让儿子梓博多了些孩童特有的农家乐趣:跟鸭子嬉戏,与鹅儿斗智。外婆在乡下养了不少鸭和鹅,梓博每天都乐此不疲地赶着鸭子和鹅下水。鸭子还好,池塘本来就是它们最宽广的舞台。鹅们却有些不听招呼,常常在池塘边的泥地里搞得一身白衣服沾满了泥浆。每次看到梓博气急败坏地“训斥”着不听话的鹅,我就莫名地想起我的小学课本上《颗粒归公》中的那幅画:一个小孩从一只大鹅的嘴里抢下一株稻穗……

老家老去,思念弥新,一口池塘承载的乡情,常常入我梦来。

我常常领着儿子一起感受生活中那些细微的美好,比如一颗种子的萌芽、一朵花儿的绽放。值得欣喜的是,尽管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不尽相同,但我们都感受到了生命拔节的力量!我常常惊叹于儿子的比喻能力,在他的眼里,万物相通,有灵且美。在他的感染下,我在看待一些事物的时候,也多了一份童心。

这次我和孩子一起写了老家的池塘,我们都有话可说。因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城市移民”家庭来说,最感到高兴的是还有一处“老家”可回。老家的池塘,在我的眼里隐含乡愁,在儿子的眼里,却蓄满童趣。不管怎么说,它都是我们人生里一处最值得眷恋的风景!

编辑点评:

在这里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梓博和妈妈参与本栏目征稿活动的热情很高哦!母子俩写了4组共8篇作文来,有的我们觉得梓博写得好,有的我们觉得妈妈写得好,还真有你追我赶的架势,这是真正的家长与孩子的教学相长啊!

就这两篇同题作文《老家的池塘》来说,梓博的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池塘为中心,围绕着池塘串联一个个片段,也就是以鸭子、鸡、鹅、爸爸、菜、稻谷与池塘发生的事情或产生的关系来写池塘,一个个段落就像一片片花瓣,始终围绕着花蕊——池塘,写得非常有趣味。这就是老家的池塘,江南水乡处处都有的典型风景——作文的结尾由点到面,由小到大,收得也很妙。以后小读者们写类似的题目时,要记得这种结构模式是很好的选择之一哦!

而妈妈的文章,以回忆起笔,思维便也是跳跃式的,点染几个记忆深刻的典型画面,就渲染出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孩子的文章妙在趣味横生,妈妈的文章胜在感情真挚,考虑到年龄和阅历的差距,如果单就这两篇文章来评比一下的话,编辑私心里更喜欢孩子的文字些,呵呵。梓博,为你竖个大拇哥哦!

另外,有个乡下老家真好!对于妈妈来说,那是故乡,是精神的家园,是梦里梦外都可以让心灵静谧的地方。对于孩子来说,有乡下老家的城市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更多机会细腻地接触和体味乡村与大自然,能真正融入到乡村生活当中,这与旅游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而且,不知不觉,一些厚重的东西就在传承……

所以,若有老家,就常回家看看吧!

猜你喜欢

白鹭鸭子老家
我的老家
鸭子
一头鸭子
退路
在老家过年
为什么鸭子能浮在水上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