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城市民族记忆的空间承载
2016-05-14汤蕾
汤蕾
摘 要:贵州黔东南区的丹寨县,一个大山深处苗族聚居的地方,也是祭祀苗族先祖蚩尤的“祭尤节”传承地。该县拥有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5项省级文化遗产,自然风光瑰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丹寨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起步时期,面临着激烈的区域竞争、脆弱的生态环境、人口偏少且素质相对偏低等挑战,如何凸显其民族文化丰富的特色资源优势,保持其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特色,是其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延续记忆+创新传承”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并通过制定《丹寨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将民族文化承载空间具体部署与控制,为丹寨未来的特色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空间保障,希望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贵州;丹寨;苗文化;延续记忆;创新传承;城市空间承载
Abstract:Danzhai County in the southeastern area of Guizhou is a place for settlements of the Miao ethnicity in the deep mountains, and is also a carrier of “Memorial Ceremony of Chiyou” who is the ancestor of the Miao ethnicity. The county has 7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and 15 provincial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and profound ethnic culture. Danzhai now is in the earlier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Facing furious regional competition,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relatively fewer and lower quality population, it is a key problem for Danzhai in the course of its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that how to highlight its featured resource advantage of rich ethnic culture and how to maintain its original state of ethnic cultural features. The article put forward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extension of memory + the innovation of heritage” and specifically arranged and controlled the carrying space of ethic culture through determining Strategic Plan of Urban Space of Danzhai County, which provides technical support and spatial guarantee for the featured development of Danzhai in the future. We wish that this will offer some references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for minority areas.
Key words:Guizhou ; Danzhai ; culture of the Miao ethnicity ; the extension of memory ; the innovation of heritage ; urban spatial carrier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6-75(7)
1 丹寨苗族文化特色
1.1 丹寨概况——“云上丹寨”
“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丹寨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部,下辖龙泉镇、兴仁镇、排调镇、长青乡、杨武乡、雅灰乡、南皋乡7个乡镇和1个国营农场。全县国土面积937.7KM2,2011年底,常住人口12.17万人,人口密度为130人/KM2。境内有苗族、水族、布依族等21个少数民族,2011年少数民族人口为14.86万,占户籍人口的88.37%。丹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云雾缭绕,被誉为“云上丹寨”。
1.2 山水特色——“青山环抱、绿水交融”
丹寨位于长江、珠江源头之清水江、都柳江水系上游分水岭。县域山地面积723.36KM2,占县域用地总面积的77.14%。县域整体划分为东部低中山峡谷区、中部低山丘陵区、西部低中山区3个地貌分区,地形破碎。制高点位于城区西部的龙泉山,海拔1441M;最低点为城区中部的东湖,海拔870M,城区内多数地区海拔在900~1000M之间,相对高差不大,地形较为平缓。
1.3 丹寨苗族起源与发展历程
贵州的民族源于古代的4大族系,即氐羌、百越、苗瑶和濮人。秦汉后西南地区得到开发,出现濮人衰落,羌氐东进,苗瑶西迁、百越北移,汉族南下,先后进入贵州而形成“又杂居,又聚居”的分布状况。贵州在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数百年间,成为古代南方4大族系交汇的交汇处。
丹寨县是以苗族“嘎闹”支系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山区,苗族占总人口76%,有七个亚族群。其文化发展史可作如下梳理:
(1)苗族地方文化主导—丹寨境地隋朝属牂牁郡,唐朝属黔中道应州地,宋朝为夔州路绍庆府所领56羁縻州南部东段地带,元代始有建置。
(2)苗汉文化融合同化——明洪武年间(1374年),夭坝长官司归顺明廷,隶都匀卫,仍管理原境土务。清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朝廷准建八寨厅,厅辖4个土司,一直沿至民国初年。
(3)丹寨文化体系形成——民国30年(1941年)4月,国民政府撤丹江县(雷山),其西南部并入八寨,取丹江与八寨各一字,称“丹寨”至今。
(4)丹寨文化繁荣兴盛——1949年12月丹寨县城解放,建立丹寨县人民政府,隶于独山专区(1952年11月改称都匀专区)。1956年4月,建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麻江、黎平、从江、榕江5县划入黔东南自治州。
1.3 丹寨苗族特色
锦鸡图腾——丹寨的少数民族以鸟为图腾崇拜,体现在服饰、音乐、舞蹈,精神归属、祭祀等方面,以锦鸡舞为代表的“锦鸡文化”就是“鸟图腾文化”的核心
蚩尤祭地——每年12月,苗族的“祭尤节”在丹寨举行
歌舞之乡——锦鸡舞、芒筒芦笙舞为丹寨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苗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舞蹈,是“中国芒筒芦笙艺术之乡”。
非遗富地——拥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贾、苗族苗年、苗族服饰、苗族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全省排名第二。拥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苗族古瓢琴舞、翻鼓节、苗族历法、苗族百鸟衣、苗族芦笙词、四滴水芦笙制作技艺、苗族婚俗、苗族丧葬习俗等。丹寨蜡染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石桥造纸被誉为中国古代造纸工艺的活化石。
2 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困境
2.1 后继无人: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消失
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独特,但缺乏接班人。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苗族的民族服装、节庆文化、生活习惯受到一定挑战,苗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经济基础遭到破坏,因年轻人不愿继承,蜡染等许多本土原生态文化符号在快速地消失。
2.2 缺乏创新:民族手工业消亡速度加剧
走出深山,民族手工业在旅游经济的驱动下开始发展起来,其古老的生命活跃起来。但若盲目地乱开发,必然破坏文化的原生态韵味,从而加剧了民族手工业的消亡速度。由于缺少创新、不敢创新,导致了民族手工业发展缓慢、市场萎缩。
2.3 管理落后:高端完整产业链尚未形成
民族手工业仍是以户为单位,延续手工作坊的形式,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乏科学的生产管理。无法进行规模化、国际化、品质化的生产,很难与国际需求接轨。政府对民族手工业的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
3 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策略
苗族特有的历史、民族心理素质、民族性格和审美意识融铸了苗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充分发挥丹寨的苗族文化资源优势,弘扬其“顽强、坚韧”的民族品质,与现代社会的“开放、包容”相结合,以良好的内在品质和积极的外在形象,赢得未来城市竞争的软实力,引领城市的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展示丹寨“先行先试、敢于争先”城市创新发展新面貌。
3.1 积极保护民族文化
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苗族民俗节庆活动丰富,需对其进行梳理保护,并提供场所空间延续各类活动,展示浓郁的苗族风情。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向产业化、工业化转变。
3.2 创新发展民族技艺
加速对传统手工业技艺的创新研发。苗族手工业做工精细,艺术表现力强,未来产品的价值将越来越多地体现在艺术创意上。可设置产品创意研究中心,提高产品的艺术价值,实现民族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提供文化传承载体
加快推进文化与区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以城市、村落为文化载体,设计多条高品质的特色旅游线路,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前提下,加大文化旅游招商力度。集民俗展示、艺术交流、文化体验于一体,使之成为中国苗文化旅游的“圣地”。
3.4 大力扶持文化产业
加大对本土文化产业的支撑和扶持。通过优惠政策、人才引进、国际合作等扶持方式,培养技艺精、知识博、眼界广的文化产业精英,引进与民族手工业相关的设计、策划等创意类人才和管理、营销、服务类人才,使苗族文化发展与国际接轨。在确保民族文化特色不变、长期传承的前提下,增加民族文化特色产品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4 苗族文化的城市空间承载
4.1 延续记忆
4.1.1 加强苗文化展示——展示体验空间
新建苗文化博物馆群,对苗族文化进行系统、全面地介绍与展示,让更多民众熟悉苗文化、热爱苗文化、关注苗文化。通过民族表演舞台、市民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开放空间,让苗文化生动自然地融入市民生活。
4.1.2 组织苗文化活动——游赏活动空间
通过举办各类国际、国内苗文化的活动,如“祭尤节”、“吃新节”,以及艺术节、双年展、国际论坛等,扩大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知名度。以大型文艺活动为桥梁,打造民族文化国际交流平台。
4.1.3 保护苗文化艺人——教育传承空间
为民间手工艺大师提供优越的发展环境,如资金、场所、人才等,满足其各类发展需求,为其培育下一代传人创造条件。
4.2 创新方式
4.2.1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产业空间
发挥苗族独特的艺术创造力,将苗族文化与创意产业相结合,如影视制作、出版发行、数字动漫、艺术传媒等,凸显丹寨苗族的“锦鸡”主题。将丹寨“蜡染”等与现代产品设计结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4.2.2 推行股份合作机制——现代管理空间
改变传统的各家各户的小作坊经营模式,推行股份合作制经营方式,从订单、设计、到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各个村落发展独具特色的产业,如石桥造纸、鸟笼、
4.2.3 推广苗文化旅游业——特色旅游空间
打造以苗族文化为亮点的特色旅游业,文化与旅游良性互动,集中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地、重点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区、龙泉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石桥古法造纸文化景区、东湖“贾文化”旅游景区、龙泉湖民族旅游区、汞矿近现代工业遗址综合开发区、金钟经济开发区工业观光旅游区。
县域旅游线路:
南北线:石桥——南皋——兴仁——排牙——卡拉——县城——金瓜洞——高要梯田;
东西线:龙泉山——卡拉——县城——扬武——排调——雅灰。
区域旅游线路:
贵阳—凯里—丹寨—从江——桂林旅游精品线;
都匀—丹寨—三都—榕江—从江—桂林(柳州)都柳江旅游精品线;
都匀—丹寨—雷山—凯里度假休闲游线;
都匀(布依)—丹寨(苗族)—三都 (水族)—榕江(侗族)—荔波(瑶族)民族旅游线
5 丹寨县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5.1 城区空间组织模式:“生态型组团城市”
5.1.1 依山就势,组团布局
城市依山就势、整体融入,形成了“有机分散、分片集中、分区平衡、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态,组团紧凑,区域开敞,处于自然环境的包围之中,有良好的环境和生态条件。
5.1.2 功能混合,弹性增长
城市采用就地平衡的综合住区模式,以减少日常出行的时间和能源消耗,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城市不连片蔓延,能够灵活适应地形变化,具有较强的增长弹性。
5.1.3 因地制宜,差异发展
城市建设遵循文化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原则,凸现城市个性,强化城市自然环境特色、地域文化特色、建筑风貌特色,克服千城一面的通病。
5.1.4 水绿成网,生态开敞
城市充分利用组团间陡坡、冲沟、农田、林地等绿色自然隔离地带和生态廊道,增加城市开敞空间,为市民创造良好的交往空间、休闲游憩场所以及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5.2 城区空间结构:一轴三片多组团
5.2.1 一轴
根据丹寨城区的发展格局,依托金钟大道,打造城市集生活、文化旅游、商贸等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综合发展轴,串联城市各个功能片区。
5.2.2 三片
根据丹寨城区城市功能发展的差异性,结合生态自然格局,以自然山体为生态廊道,分为3大片区:包括老城片区、东湖片区和金钟片区,各片区核心功能分别为:
老城片区:立足老城改造和打造品质城区为主导功能的片区。
东湖片区:立足文化和山水特色的营造,打造彰显丹寨文化及生态特色的功能片区。
金钟片区:立足本地资源的产业集群、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丹寨集产业、生活和商贸生产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新城。
5.2.3 多组团
结合自然山体、水系、重要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廊道,将3大片区划分为9个组团。
其中老城片区包括中部、南部、北部3个组团;
东湖片区包括环湖和沿山2个组团;
金钟片区包括综合服务、长青产业、扬武产业和南部产业4个组团。
5.3 城区用地布局
针对丹寨山地城市环境特征和西部县级城市建设要求,规划城区建设用地面积33.53KM2,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11.8M2。其中居住用地占比为25.97%,人均用地46平方米;公共服务用地占比6.64%,人均用地12平方米;商业设施占比为7.24%,人均用地13M2;工业用地占比为22.8%,人均用地40M2;道路用地占比为17.15%,人均用地30M2;绿地与广场用地占比为26.4%,人均用地47M2。
规划城市用地结构符合国家规范标准和城市发展需求,功能布局较为均衡,有利于建设具有山水环境特征和浓郁民族风情的现代化综合型产业新城。
6 结语
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的瑰宝,中国在现代城镇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文化不能仅停留在保护上,而是应与城市更新、开发相融合,使地域特色文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基因。通过“延续记忆+创新传承”为苗族文化传承提供城市空间载体,保证城市发展的同一时代多样性和同一性的均衡。在宏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使城市文化与社会、经济、产业协调共生、有机成长。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R].2012-2030.
[2]黔东南州州政府.黔东南州域城镇体系规划[R].2005-2020.
[3]丹寨县县政府.丹寨县县城总体规划[R].2010-2030.
[4]丹寨县县政府.丹寨县县城概念性总体规划[R].2010-2030.
[5]丹寨县县政府.丹寨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R].2010-2030.
责任编辑:张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