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课例文学”课程开发

2016-05-14龚志民

师道 2016年6期
关键词:青春教材课程

龚志民

一、课程开发,始于对学科的激情

校园周而复始的青春循环,生活、自然、青春、时代和传统诸多元素形成一个完整而又不断吐故纳新的生态体验场,这些共同生成语文课程的无穷资源。当我拿起笔来编制教材或创作教材读本时,我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面向中学生开发教材,只是觉得课堂有未尽之言,难以意足神全,情动于衷,必形之于笔。

对青春、学问、人生、社会始终能够用婴儿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是成就卓越教师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这样的人或许天生就是做老师的。对于生命、学问、青春、语文,我自信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和敬畏感。我上语文课一向都是自由式的“裸课”,不喜欢上表演性质的所谓展示课。面对一群不以求学为目的的人讲课,双方都会觉得不自在,假得很。我坚持一个原则:课堂与课程只以学生为“卖萌”对象,不刻意为“新鲜上市”的理念做注解,更不为所谓公开课而哗众取宠。语文科要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除了追求课堂氛围的热烈,还必须融美善、青春于其中。从前的教材中并不是每篇文章都经得起推敲的。如果我认为某篇文章自己发现不了闪光点,我就让学生一起来探讨。如此积学积力几年之后,我逐渐发现某些教材文本的局限性:僵化、刻板,先入之见、高高在上,与时代和青春的生命相距甚远。

我觉得这样的教材需要老师用自己的原创去补充。不要以为只有写作诗歌、散文,创作音乐、绘画才需要灵感,教育教学也需要,能够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灵感,是创造性劳动区别于工匠性劳动的标志。行者必善护念,师者必善付嘱。善护念者才能澄心静虑、深入教育的法海;善付嘱者才能相与和鸣、激扬青春的性灵。人即风格,人即课程是不二法门,所以炼人、炼心比搜集资料更重要。在信息时代靠搜集资料而成的课程,即使无谬误,大多也乏善可陈,偶尔的教学灵感同样离课程开发很遥远。课程开发不是靠一朝顿悟,而是一点一滴朝夕积累而成。课堂上种种随机妙语、联翩浮想,一天天地沉淀下来了,最后凝成一粒粒珍珠玛瑙。

2005年3月,我开始拿起笔来,在20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系统地总结零散的教学灵感与经验,并加以延伸拓展,集合构成中学语文教材的二次开发系列,共四部专著。语言的示范性、行文的青春色彩、语文素养的凸现等,都以贴近学生、贴近时代为目标,新课程理念如盐融于水,不见其形而显其味。

课程成稿后,曾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执行主编顾之川博士审阅,顾老师回信说:“正如您所说,这本书‘由心而发,诞生在课堂上,充满着‘生命体验、时代脉搏、个性探究,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产物,也是您在课改中积极参与、深入思考的结晶,具有思想的厚重感。加以文思泉涌、文笔流畅优美,我想大有益于新课程在实验区的实施,对非实验区的老师也当有启示意义。这次新课程改革实验,关键还取决于我们教师自己。因为说到底,课程改革除了外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教材和教师这两方面。只有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就语文来说,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至于具体做法则可以多种多样。所以在此祝贺您已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希望您能坚持下去,不断完善,为将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扩大实验探出一条新路子!”

顾老师的热情鼓励给了我继续完善教材的巨大勇气和信心。这时候,我感觉自己不再是教教材,从前使用过的所有教材文本,都不过是一个个固定的例子—— 一个教育思想和理念的例子而已,要让例子变得形象鲜活,得靠教师,教师才是真正的、活生生的教材,于是我的课堂也随之变得更加轻松自如了。

二、“课例文学”:我的课程开发系列

语文课程的内涵是语言、思想和生活。对于教材,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让思想的领悟先行,有意识地反思现有教材、创造性解读教材乃至重新开发教材,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深入生活体验时代精神,透视青春生命的渴望。惟有向体验、信仰、生活等方面深度拓展,师生才有共同个性化发展的广阔天地。

我28年的成长经历,在教研方面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广泛查阅资料,详解教材,吃透教材,不仅力求字句理解到位,而且赋予文字以激情,尽力在文本内部拓展空间,然后渐渐大胆置疑,在课堂上取精用宏,进而显隐自如,再渐渐揉进时代、学生元素,甚至是流行歌曲、畅销书、电影台词等元素,让课堂贴近生活和时代。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争取去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求印证,先后教过省重点、市重点、乡镇中学生,重点班、普通班,高中、初中,到了中年后,才渐渐圆融统摄,步入佳境。

第二阶段是对教材逐篇细研,以纳泰山于草芥的精神,小中见大,大中观微,直至纵横捭阖,创作出《中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拓展》系列四部专著,以议论性散文为载体,起于教材原文的意蕴,又从今天的时代和生活重新切入,文风力求灵动优美,别开生面。

第三阶段,也就是现阶段我正在做的,是以生活为蓝本,以语文教学大纲为指导,大量取材于师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融进今人生活元素,创作有深度、有内涵、有可读性和耐读性的叙事系列文本,作为中学生语文教学的第二教材,力求情文并茂一气呵成,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课堂的外延。

概括起来,就是用好教材、自己编制个性化教材、自己创作部分教材用于示例和补充教材的盲点。我把这些年来的课程开发统称为“课例文学”,虽然不同阶段探索的重心有所不同,但目的却始终如一,即让教材及背后的精神深入学生的骨髓,让青春脱胎换骨,骨坚肉匀,形貌昳丽,以应对未来生活的无穷。

这里兹举一例,以使读者明了“课例文学”的形式与内涵。案例取自真实的教学生活场景,但写法不同于课堂实录,而是采用形式上更为自由灵活的第三人称叙事,虚虚实实,在保留课堂内涵的同时,更具可读性。

《世说新语·咏雪》

把课文还原成生活画面,让课文具有时代感,才能真正摈弃陈词滥调,让课堂产生巨大魅力。老于第一次体验到这一点,是10年前上初中古文《世说新语·咏雪》的那次公开课。这篇古文只有89字,老于与学生探讨了整整一节课。这堂无意中上得很成功的公开课,使老于对课堂、教材的认识上了一个台阶。

那时老于刚来这所新学校担任语文组长,李校长几次在老于面前提到“要拉出来遛遛”。老于答应下星期讲一堂公开课,于是请校长随便指定一篇课文。校长拿过教材,说上古文吧。于是就决定下星期上《世说新语·咏雪》,短小精悍,又是名篇。

周末傍晚上7点多,老于出校门去买洗衣液,穿过小巷时,被一个五六岁的陌生小男孩拦住,小男孩非让老于跟自己来玩一盘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而且老于必须赢了才放过去,好像要老于把这个作为“买路钱”。小男孩原来是想“劫”一个玩伴。老于无可奈何地说:“输了让过吗?”

“不行!”小男孩很有原则地说。

老于又好气又好笑,只得应付,恐冲撞了这个兴头正高的小男孩的兴致。老于三战两胜,小男孩说话算话,放老于过去了。但看得出来,小男孩十分勉强,他很想强留下老于陪自己尽兴玩。估计他的父母在附近工厂打工,平时没人陪他。所以他“人来熟”,大胆“劫”人与自己玩,不管认识不认识。

老于一路上慢慢回味“剪径”“劫”两个词,“剪径”未得见用“刀”,“劫”也未见用“力”,先贤造字,字虽循世情,而人性却有例外。今天老于被“剪”和“劫”了,但过程温暖,结果惬意。老于回家用毛笔写了“剪”“劫”这两字,别有一种温柔和天真,笔画中没了兵戈与暴力的戾气,眼前涌现出那张渴望爱的天真笑脸。放下笔后,老于又莫名地悲凉。那个小男孩为什么没人跟他玩呢?没人看管他吗?他的父母晚上也加班吗?生活环境对人格成长有着极重大的影响,尤其是家庭环境。对于少儿而言,家庭环境具有不可选择性和不可弥补性,有多少爱可以重来?亲情比爱情更是如此。

平凡的生活感动激发了老于的灵感,老于回到办公室再读《世说新语·咏雪》,耳目一新,觉得自己发现了这篇文章真正的内涵。他决定以生活的眼光重新审视《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般都认为:本文最大的亮点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个妙绝千古的比喻。老于否定了这个说法,他要把这个故事还原成一个充满家庭生活情调的party。谢道韫的比喻固然妙,但更妙的是文化世家溢出的那种幽远、洒脱的生活情趣,后人称之为魏晋风度。老于认为成就这个千古美谈的,是这个家庭的氛围。那个傻傻的谢胡儿同样是那么可爱,他用一个粗俗的“撒盐空中”的比喻来描摹飞雪,丝毫不愿落后,情怀一点也不让谢道韫。

上公开课那天,老于一上讲台,就先缓缓地营造出背景画面:在一个雪花飘舞的寒冬,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谢安,召集、主持了一个家庭Party。参加者是谢家后辈,主题是“讲论文义”,而且是“百家讲坛”,自由讨论,不是家长制、一言堂,也没有做秀的伪问题,完全是自我内心的剖白和对景造境的创造展示。教室里一片向往的神色,恨不能早生东晋谢家,共与妙人议妙雪。

老于问学生:你们的家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比如民主讨论妈妈做的菜的色香味、爸爸眼镜的样式、姊妹的发型服饰等等?一种莫名的爱和温暖从心底油然而生,老于从学生的神色和七嘴八舌的交谈中感受到了这场雪的魅力。

寒冷的天气,突然还下起了大雪,缺少情趣的人们可能会瑟缩着身子,埋怨大雪煞风景。但崇尚心灵自由的魏晋人不这样认为。文本用“公欣然曰”寥寥四个字,便道出了谢安不为宰相政务所累的名士气度。作为宰相,似乎更应该为“瑞雪兆丰年”的民生而欢欣。谢安却有闲情逸致赏雪,可谓不失赤子之心。在谢安身上,我们可以依稀看到“小儿辈遂已破贼”的宰相气度和魏晋名士风度的优美结合,谢安不仅能“为君谈笑定胡沙”,更具俊逸清朗的玄远之风,不愧是东晋世家的代表。谢安的生活胸襟,正是历代文人推崇的理想。

老于继续沿文溯情,“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触目成景,所提的这个问题,看似平凡却饱含对万物的脉脉深情。这没有什么标准答案,任凭你放飞想象,很有些现代语文素质教育的意味呢。谢家后辈毫无拘泥地回答,言谈举止透着长幼平等的家庭温馨。谢胡儿大俗若雅,谢道韫飘飘如林下风,全家人望雪而吟,旷远淡泊,完全不像是政治世家。

这次party是平等的圆桌会议,没有“首席”,也不需要谁来启发,相互滋养,互赏互乐。雪花飘飘,情怀激荡,眼中景心中情,各凭心解,自由言说。我们沉醉于谢家才女谢道韫性灵飞扬的妙喻,更对那充满乐趣、平等、不教而教的人文教育氛围无限神往。谁说那个把下雪比喻为天空撒盐的憨憨的谢朗不可爱呢?尽管他的比喻笨拙而略显粗俗,但起码盐与雪花的确都是白色的,谢朗做这道比喻题是用心尽力了,他也应该是个好学生。谢道韫妙在才思,谢胡儿妙在实在!

老于细细碎碎地讲,间或有学生讲了几个自己家中的温馨小故事,形散而神不散。他打开了话匣子,学生打开了思路灵泉,课堂变得更加随意而轻松。家庭聚会的感觉,把课堂凝聚在一起。没有礼节的拘束,当人们散开怀抱后,灯花雨花、稻花梅花,视野中的一切都可以飘飘洒洒地轻扬如雪。

老于意犹未尽,接着发掘,他把家庭聚会与自然的种种美好连在一起。真理、真相、美善,无论是大自然的潇洒飞雪还是人的至乐情怀,从来没有藏匿,没有偏好。这世界从来没有对我们隐藏过什么,在每一寸时光、每一方空间、每一个心灵角落都有愉悦,书有墨香书味,游有泥土芬芳,静有禅悦初心,动有奋斗感动。说到底,语文为生活而立,生活、环境、对话、笑容本身就是诗、是文,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一个性灵飞扬的人呢?

师心是教材的灵魂。教师如果心至云端,就会视野无限;教师如果心灵空间狭小,教材则很难大气磅礴;腹有锦绣的教师,文字必定充满灵气。无论是编制教材还是创作教材读本,本质上都是对生活、对时代、对名著、对前贤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可视为直接或间接的创作,而非资料、文本、图片的汇编。课程开发不仅是书斋中的学问,更是生活和实践,不能让生活和青春缺位。在这条充满青春色彩的路上,我坚信:心至,则境现;力至,则石转。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青春教材课程
教材精读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青春不打烊
自行车的发明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