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华社记者与中非友谊之门的开启

2016-05-14万京华

百年潮 2016年6期
关键词:总社阿尔及利亚分社

万京华

2016年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建交60年。1956年5月30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国与埃及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由此开启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大门。从1956年到1966年间,中国先后与25个非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由于历史原因,在与非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的过程中,双方一般都是先从民间往来和商贸、文化交流等开始,逐渐增进相互信任和了解,最终实现政治上的建交,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建新华分社,加强对非洲新闻的报道

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讨论了民族独立和主权,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世界和平和亚非国家间的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是亚非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之后,亚、非、拉美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高涨。新华社在加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报道的同时,也把向这些国家和地区派驻记者、建立分社作为这一时期国外工作的重点。

早在中埃正式建交之前,1956年2月29日,新华社便以“开罗”电头发出了埃及总理纳赛尔28日下午接见我国文化艺术代表团的新闻。12月,新华社开罗分社成立,记者陈伯坚,这是新华社在非洲建立的第一个分社,它对后来新华社在中东和非洲开展新闻报道工作以及创建分社起到了重要作用。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间,新华社记者言彪等曾随同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赴埃及访问,写下了《向沙漠进军》《重建中的塞得港》等不少关于埃及的通讯,后来言彪也曾在开罗分社工作。

此时,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大部分仍处于殖民枷锁之下,我国同这一地区没有建立外交关系,一般来往也甚少。1957年和1958年,加纳和几内亚先后宣布独立,新华社伦敦分社首席记者彭迪曾赴加纳首都阿克拉采访,报道了加纳人民欢庆独立的情景。1958年,周恩来总理曾就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情况对新华社社长吴冷西说,我们同这个地区的国家建交可能还早,派记者估计容易一些,新华社可以派一些记者到那里任何一个愿意接受的国家去,主要是结交朋友,了解情况。

1958年秋,新华社卡拉奇(巴基斯坦)分社记者王殊回北京参加国外分社会议时,接到总社外事部的通知,年底前将赴非洲工作。他在同外事部和外交部新闻司的同志多次商议后,决定先设法去西非的加纳。这是因为,一方面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加纳当时已经取得了自治,总理恩克鲁玛一再表示支持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加纳曾派出以农业部长科佐·博齐为首的代表团参加西非会议,同我国代表团有过一些接触。据王殊回忆,他于1958年12月初到达开罗,向加纳驻开罗使馆申请签证,1959年2月初得到了为期2个月的签证。到达加纳首都阿克拉之后,他拜访了不少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士,在当地友好人士的建议下,他找到新闻部长科菲·巴科,提出了常驻的申请。不久,终于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建立了第一个新华分社——阿克拉分社。之后,王殊又借采访几内亚执政党民主党代表大会之机,在几内亚政府新闻局办理了常驻手续,在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建立了新华分社。1960年10月,王殊又在马里首都巴马科建立了新华分社。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是地中海南岸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1881年后沦为法国的“保护国”,其间反法斗争从未间断,1956年3月法国被迫承认突尼斯独立。新华社突尼斯分社也是在中国和突尼斯尚未建交之前就建立的,负责分社创建工作的是曾在开罗分社和拉巴特(摩洛哥首都)分社担任记者的王纬、陆明珠夫妇。1960年他们曾两度赴突尼斯采访,并向突尼斯新闻部长马斯穆迪提出新华社记者常驻的问题。这年年底,突方表示欢迎新华社派常驻记者。王纬、陆明珠于1961年4月抵达突尼斯。分社成立后,王纬担任首席记者。分社除报道突尼斯当地新闻外,还积极开展与突尼斯的友好工作,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也是新华社非洲报道的重点之一。当时,阿民族解放阵线正在武装抗击法国殖民占领者。1961年初,新华总社派记者陈迹前往摩洛哥,主要任务是采访阿尔及利亚新闻。陈迹多次到摩洛哥与阿尔及利亚交界的地区,采访设在那里的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基地,发出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军营访问记》《枕戈达旦的阿尔及利亚人民子弟兵》等通讯。突尼斯分社的王纬、陆明珠不仅与当地很多阿临时政府官员保持密切联系,还多次到突尼斯、阿尔及利亚边境的阿尔及利亚前线采访阿民族解放军,写下了《重访阿尔及利亚前线》《阿尔及利亚人民难忘的时刻》《阿尔及利亚女英雄访问记》等很多相关新闻报道。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宣告独立,王纬、陆明珠接到总社指示前往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筹建新华分社。8月,阿尔及尔分社正式建立,王纬任首席记者。

1961年11月,正在日内瓦采访关于老挝问题国际会议的新华社记者高梁突然接到总社的通知,要他即刻回国。原来东非的坦噶尼喀(后来与桑给巴尔联合组成坦桑尼亚)即将举行独立庆典,总社决定派高梁前去采访,并希望他在那里常驻和建立分社。12月初,高梁到达坦噶尼喀首都达累斯萨拉姆,采访了首席部长尼雷尔及争取独立运动中的一些新领导人,详细报道了独立盛典和坦噶尼喀独立后的情况。约一个月后,申请常驻的要求得到当局的批准。由于西方国家记者主要集中驻在肯尼亚的内罗毕,仅临时短期到这里采访,这使得高梁成为当时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批准常驻的外国记者。为报道东中非反殖运动和争取独立的斗争,高梁还经常到邻近国家采访报道和开展工作。他不在时,妻子王治就留在分社负责日常报道工作。总社在1963年3月18日通报表扬了达累斯萨拉姆分社。通报说:达累斯萨拉姆分社“一年多来,工作主动积极,在配合外交工作,开展坦国内及邻近国家的报道方面,都作出了显著的成绩。”“分社首席记者高梁同志数次奉派到布隆迪和乌干达,在乌独立时发来了许多好的消息、特写,同时也完成了复杂的外交工作任务。”

广交朋友,做新中国的友好使者

20世纪60年代,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很多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先后宣布独立。当时的政治气氛比较复杂,新老殖民主义者虽然已无法阻挡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热潮,但他们在当地仍然拥有很强的势力范围和影响,特别是企图利用经济援助的名义来控制非洲国家。台湾也想借机设法与非洲国家“建交”。非洲国家内部对于新中国也有一些误解和疑虑。由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新华社驻外记者在国外的工作也面临很多困难,常常受到无端干扰和阻挠,他们在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同时,努力同当地政要及各界人士建立友好联系,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为发展和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1960年3月赴任新华社开罗分社社长的杨翊后来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在开罗工作四年期间,除了搞好埃及本身的报道外,主要任务是前往一些非洲国家采访它们的独立典礼或在该地举行的重大国际性会议,借机试探建交的可能。”1960年6月底,他受命前往东非印度洋西岸的索马里半岛,报道于7月1日举行的新生的索马里共和国的独立庆典。抵达摩加迪沙后,他借助朋友介绍,广泛接触即将上台的索总理、部长、议员以及记者、工会工作者和其他人士,开展采访活动,并介绍新中国取得的成就和基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独立外交政策。7月中旬回到开罗后,他将有关情况向陈家康大使做了汇报,并由使馆报告国内。后来经过双方进一步磋商,1960年12月14日签署了中、索两国建交协议。杨翊还曾先后访问塞拉利昂、尼日利亚、利比里亚、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和塞浦路斯等国,为了解情况和为我国与这些国家建立友好关系做了许多铺垫性的

工作。

新华社记者王殊在加纳、几内亚、马里、多哥、达荷美(现贝宁)、尼日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国采访时,为中国同其中一些国家建交做了不少沟通、铺垫和促进的工作。1960年10月初,他在马里首都巴马科采访了凯塔总统,在交谈中凯塔总统表示希望同中国建交,并且建议我国政府派经济贸易代表团来商讨加强两国经济合作关系。王殊回到几内亚很快向使馆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不久我外交部就通知委派驻几内亚大使柯华到巴马科商谈建交事宜,并且很快达成协议,两国正式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李翼振、陈忠英夫妇于1962年春在非洲高原国家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建立了新华分社,李翼振任首席记者。据李翼振回忆,分社建立后他们“遵照总社批准的分社建社方针,进行新闻报道和调查研究,广交朋友和宣传中国。特别是根据这里没有我国使馆的特点,注意结交官方的朋友,新闻大臣、外交副大臣和教育副大臣等夫妇都曾应邀到分社做客。”“在交往过程中,不断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尤其是促进他们对新中国的正确认识,逐渐成为新中国的好朋友。”1963年5月22日至25日,非洲国家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召开,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新兴独立国家首脑们第一次聚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李翼振、高梁、程良平、陈忠英组成了临时记者组参加报道,他们不仅详细报道了这次会议的有关情况,还争取会议宣读了周恩来总理的贺电。当时中国和埃塞俄比亚尚未建立外交关系,分社协助前来洽商有关事宜的我驻埃及大使陈家康与埃塞俄比亚官方人士联系商谈,为周恩来总理1964年初成功访问这个未建交国家作出了贡献。

1963年12月12日,东非国家肯尼亚宣告独立,中国派陈毅副总理出席庆典仪式。此前两三周,新华社记者高梁已按总社指示从坦噶尼喀来到内罗毕,协助总社派来的冯建伟、刘治光在这里建立新华分社。参加肯尼亚独立庆典报道的还有新华总社派出的记者王德铭,以及新华社摩加迪沙(索马里首都)分社记者屠培林、开罗分社摄影记者钱嗣杰等。新华社记者除充分报道了肯尼亚独立庆典活动外,还向中国代表团和国内提供了大量有关肯尼亚的第一手材料。12月15日,中肯两国宣布建交。

报道周总理访问非洲,中非友好呈现新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外交上的自主。针对西方对中国的敌视和不承认政策,新中国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逐渐形成了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良好的传统友谊,开拓了外交工作新局面。

加强与非洲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是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1963年12月13日到1964年3月1日,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访问亚非欧14国,重点是非洲10国,包括埃及(当时称阿联)、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几内亚、马里、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出访非洲国家,被称为新中国外交史上建立中非新型关系的“开山之旅”。新中国作为非洲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访非行程众所瞩目,受到热烈隆重的欢迎和接待,增进了中国同非洲国家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为中非成为“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打下了基础。在这次出访中,周总理亲自拟定并宣布了中国处理同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关系的五项原则,提出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八项原则,这些原则后来一直体现在中国的对外工作中。

新华社除总社派出的随行文字记者黄祖民、摄影记者杜修贤等外,有关新华分社记者也以接力方式参与了相关报道,全面记述了周总理及代表团受到各国政府隆重接待和当地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以及这些国家的基本情况。据不完全统计,在周总理访问非洲期间新华社共播发有关新闻报道500多篇,除周总理会见各国政要、发表讲话,中国代表团出席和参加的各种活动等新闻消息外,还发表了新华社记者采写的《英雄的城市,友谊的海洋》《亚非人民团结的新纽带》《伟大的战斗友谊》《强烈的共鸣》等很多通讯。新华分社还应当地媒体的要求,为他们提供了有关新中国情况的材料和照片。这次报道充分全面、多方位多角度,在国内外形成了积极的舆论影响。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华社根据中共中央的要求加强了世界性通讯社建设,特别是在海外分社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根据一项数据统计,截至1965年底,新华社在世界各地共设有51个驻外分社,而其中在非洲设有16个驻外分社,数量仅次于亚洲,位居第二。新华社记者活跃在非洲这片广袤的大地上,他们积极开拓事业,深入调研采访,并且在当地广交朋友,为发展、促进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编辑 黄 艳)

(作者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新闻理论与新闻史研究室副主任,高级编辑)

猜你喜欢

总社阿尔及利亚分社
中国轻工联、总社党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
中国船级社举办第五届检验业务技能比武大赛
阿尔及利亚Sidi Aich隧道通风设计
阿尔及利亚贝贾亚高速公路Sidi Aich隧道照明设计浅析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联合征订单
法新社进入朝鲜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何建中到CCS雅典分社调研指导
上海海事大学杂志总社获多项荣誉(35)
阿尔及利亚G合同区三叠系储层特征研究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