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白鹿洞书院的起源发展及文化思想
2016-05-14黄凌玉
黄凌玉
摘要:本文简述白鹿洞书院的起源、发展及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底蕴,对其独特的文化思想加以提取和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理学思想;书院文化
一、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史
誉为“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背靠庐山南麓的五老峰,面对着鄱阳湖,是江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着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书院起源于唐朝,因北宋讲学之风的盛行,白鹿洞书院深受朝廷的重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宗师朱熹不顾当朝的反对,自筹资金命人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为洞主,招揽师生,制定教规,亲自讲学,苦心经营,使得白鹿洞书院名噪一时,成为宋明理学的传播中心。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作为文化古迹得以保存。1996年书院被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主要景区,其深厚的书院文化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国学研究的热度高涨,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国内外的研究专家把目光重新投向了白鹿洞书院。如今韩国儒家研究机构及绍修书院的同仁纷纷来白鹿洞学习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缔交友好关系,促进各种合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白鹿洞又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二、白鹿洞书院的特色建筑风格
书院建筑和园林风格体现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气质与内涵。白鹿洞书院依山而建,富含浓郁的地域性特色,是地域性建筑的典型。门前溪水蜿流而过,千古奇松围绕,古木参天,茂林修竹。白鹿洞书院的建筑多为青砖加粉面,青瓦灰墙。颜色多用黑白灰棕等中性色,不及宫殿式的红墙黄瓦的恢弘,不及庙宇的雕梁画栋,却表现出朴素自然的文雅格调和书香情趣。书院最具代表的是礼圣殿前的柱基砖雕,其基础雕饰主要以莲花、菊花和桃花为装饰图案。这些图案颇具丰富的内涵和寓意,莲纹寓出淤泥而不染,取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菊花临霜不屈,故其寓意气韵高洁,而桃纹示意桃李满天下,寓意着此处人才辈出。白鹿洞书院有别于其他的书院,其最具特色的不是清雅的“马头墙、小青瓦”,而是它特有的清幽,依山傍水,隐蔽于山林之间的风韵。
三、白鹿洞书院独特的文化思想
书院是新生于唐代的中国士人的文化教育组织,它源自民间和官府,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必然结果。理学大家朱熹对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程朱理学中的理学思想亦为白鹿洞书院文化思想的补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天人合一”的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庄子提出,后经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为儒学的新传承,理学中对天人合一有独到的阐释。程朱理学认为所谓的“天人合一”并不存在,天人本就是一体的,天与人从未隔离,只有不同相隔有矛盾才能称之为合,而天人本身并无矛盾故不存在天人合一。所谓的天既是自然,而自然是包括人的。可见,程朱倡导着天与人的密不可分,即人与自然是一体,有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理性至上
不同于感性世界的审美,宋代理学将审美主体的感性审美体验提升到理性的层面,表达对人性、世界、宇宙的理性思考。受理学思想的影响,宋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为抒情和理性相结合,用抽象的思维弱化感性的思维,既能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又给人以启发。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认筋骨思理见胜”。唐诗往往缘情感物,宋诗即事议理。所以在理学的影响下宋代的审美不注重形似而主“韵”尚“意”重气象,追求以神造形。
3.中庸
《中庸》原为《礼记》中的一篇,宋代通过程朱理学的推崇尊奉,《中庸>>单独成篇并列为“四书”之一。“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以实际的内在需要为出发点,追求中庸之道,保持平衡不走极端。中庸的要求是恰到好处,如宋玉笔下的大美人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中庸就是恰到好处。
4.生生之德
生生在《辞海》中的解释就是“变化和新事物的产生”。而“生生”这一说法起源于《周易》:“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生生之谓易,既生生就是改变的意思。生生不息,又意味着生生,生了又生,正如大千世界就是生生最生动的表现。生生之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思想精神,宋明理学继承弘扬了这一思想。
四、总结
现今,白鹿洞书院由唐朝发展至今,历史悠久,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提炼其精髓,使之与当今的文化产业相结合,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并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价值,将为后续研究中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钱钟书.谈艺录[M].上海v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2][梁]萧统著:[唐]李善注.文选[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