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之预设与生成研究
2016-05-14徐飞立
徐飞立
摘 要:课堂教学是生成和预设,开放和封闭的矛盾体。生成和预设之间存在辩证的关系,二者互为补充。课堂需要预设,精心的预设能让课堂的价值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必须对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加以关注,以预设为基础,灵活地调整教学实际,形成动态课堂。对初中科学课堂教学设计预设和生成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科学;预设;生成
初中科学课程是对学生科学素养进行培养的重要课程,笔者在本文中对其教学设计和预设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一、课前精心预设,为生成创造必要条件
1.预设明确而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方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以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目标,也就意味着以期望的发展为基础。因为学生之间存在客观的差距,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对学生进行衡量,因此我们必须对期望的目标以及实际结果的差距加以考虑,所以,设定的目标要有“弹性”。
2.预设恰当的教学情境
所谓的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学资源、环境。科学教师进行预设的时候,应该以学生熟悉的场景、知识等为着手点。让学生熟悉,强化学生对科学课程的感性认识,这对知识的内化极为有利。化枯燥的理论为现实存在的场景。
3.预设弹性的教学板块,留给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进行预设,因为我们不可能无目的地进行教学,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明白这节课应该学习的内容,传授的知识,以便于合理地安排教学。同时,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也知道教学安排应该有弹性。这就要求教师综合考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保障教学内容充足的同时又留有很大的“空白”。如,在科学课程中,要求教师进行预设的时候不仅要有一系列解题方法,还要有对其进行探索的过程;不仅要有通性教学,还应该有特性教学;不仅要预设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思路,还要预设错误的方法。以上预设,包含学生的动态学习和教师动态的教学。因此,教学生成是预设的前提,如果缺乏预设,仅仅重视动态生成,那么教学的本质也就无从探索,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强化生成
教学过程是学生和学生互动、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互动、开放的课堂资源性较强。所以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敏捷性,学生需要学会倾听,捕捉有用的信息,把有效的信息转化为教学资源,对预设的教学各环节加以调整,开展生成性教学。
1.激活“亮点”,珍惜课题生成资源
在执教《人的性状差异》的时候,有一位教师组织“观察人的指纹”,但是没有准备印泥,缺少了印泥,指纹就无法提取,在这种情况下问学生身边有没有能提取自己指纹的器材,没想到学生凭借着教学文具,有的用粉笔,有的用灰尘等把自己的指纹成功地提取出来,原本是一次失败的教学,但是却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虽然使用这种方式和用印泥提取指纹的方式有极大的不同,也不太漂亮、清晰,但是在对上述问题加以解决的时候,学生对智慧的力量有所认识,体验了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快乐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锻炼。
2.尊重生成,还学生课堂主动权
一位教师在执教《蒸发》知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验液体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让学生在酒精中浸入温度计,然后从酒精中取出,对温度计温度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然后,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读数会变低,一位同学回答:酒精蒸发,室内热量被吸收,因此变低。这样的回答让老师颇感意外。然后,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问其他的同学这个解释合理吗?一个同学说,解释不合理,因为就一点点酒精,蒸发吸收的热量有限,不能让教室内的整体温度下降。老师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解释是否正确。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说:用两个温度计就可以了。其中一个玻璃泡是干的,把另一个从酒精中取出,放在一起,同时观察温度计读数的变化。学生按照自己的构想,进行这样的实验,然后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并没有直接评价学生最开始回答是否正确,而是一步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3.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处
在预设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师的教学行为,生成则代表着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让学生怎样获得知识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遵守的“动态生成”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以明确的课前预设为基础,在合理的组织形式促进下,对学生动态的知识体验进行指导,最终实现能力的突破。教师要对“动态生成”进行把握,在合理的范围内吸收传统教育教学的精华,不管怎样,通过合理的方式,实现生成和预设的统一。
我们要对生成加以尊重,把课堂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李伟.翻转课堂模式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师角色转变:以《鸿门宴》课案为例[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2).
[2]刘炳昇.增强“技术教育”意识挖掘创新教育潜能:谈“把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的课堂教学设计[J].物理之友,2016(1).
[3]吴华成.俯视小学教材,正视初中教学:“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解读与改进[J].物理实验,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