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CTP时代数字化工作流程期待重新起航
2016-05-14李保强
李保强
近两三年,CTP技术快速步入成熟期。被认为是CTP必备神器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在印刷业也已经基本普及。大家不会再因为有CTP设备,而没有配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而烦恼,该选择什么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该选用哪些模块,大家都很容易弄明白,供应商在耳边喋喋不休的日子逐渐远去。
数字化工作流程是联系印前和印刷的纽带,是印刷厂生产数据的源泉,是客户对接的前端接口,更是印刷企业运作“互联网+”思维不可或缺的技术财富。进入印刷业业务萎缩、市场转型的新时期,数字化工作流程作为印刷厂核心业务运作基础,正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新的历史节点。后CTP时代,数字化工作流程期待重新起航。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昨天”
在2010年以前,数字化工作流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提到CTP,就不能不说数字化工作流程,其是CTP不可或缺的搭档。CTP是理想的印前信息化解决方案,引入CTP后所改变的不仅是印版的成像方式,更关键的是取消了制胶片这个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效率。胶片在制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印前与印刷交流的工具。CTP要想直接在印版上成像,必须将原来胶片所承担的所有职责,如打样、版面传递与存储、再版、修改、拼合、折手、拷贝复制、工艺适性调整等在输出前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解决,这其实就是数字化工作流程与CTP配套的关键所在。
为了适应CTP设备的运行需要,各种各样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应运而生,其目的都是为了给CTP提供数字化的输出环境,即适应印前数据的格式多样性,适应不同领域的拼大版需求,适应CIP3数据的导出需求,甚至要适应一些非标准的一位TIFF文件。这些数字化工程流程从实现数字化折手、拼大版开始,整合数字打样、PDF输出、色彩管理、数字化工序管理、网络传送,最终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各种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各自不同的技巧和方式将印前融合在一起。
早期,多数CTP厂家都有一套PDF数字化工作流程,不支持PS文件加载字体后加网生成一位TIFF的功能,而由于国内存在大量的PS文件,因此这套流程难以推开,只能作为CTP的输出管理器,所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早期的PDF数字化工作流程并不能叫做工作流程。2010年以前,有大量基于单机RIP加拼版软件的CTP系统,只要是能够将小版折手拼合成印刷版面,再进行RIP输出,就可以在RIP后通过生成一位TIFF去完成CTP应用。此时,方正电子完全开放一位TIFF功能的方正世纪RIP2.1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2007年前后,方正电子还基于市场的强烈需求推出了最新版的单机版方正世纪RIP4.0。直到现在,部分开放一位TIFF功能的方正世纪RIP3.0还在应用。
以崭新印通为代表的RIP后工作流程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其以可靠的RIP后的数据为基础,以RIP后的一位TIFF文件为基础格式,通过流程化的理念实现了所有数字化工作流程所能完成的功能,如拼版折手、数码打样、CIP3导出、多CTP负载均衡、版面检查等。
进入CTF和CTP并存时期,数字化工作流程还承担着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将照排机和CTP设备整合为一套能用相同的流程支持的混合输出系统,大幅面高速激光照排机为CTF和CTP实现工艺合流创造了可能,那时会存在两套拼版模板,一套对应CTF,一套对应CTP。照排机通过输出一组定位标后可以不再经过拼版而在粗定位下直接晒版,然后再进入CTP的版心定位设备进行版心定位打孔,使CTF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因此,在2010年以前,数字化工程流程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点。没有流程软件,就用PS保证出版流程的相对安全;有流程软件,就先对PDF进行规范化,输出PDF,再挂网。这个时期,运用各种不同的技术方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各显神通、百花齐放。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
2010年至今,PDF格式得到了印刷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全面应用。
1.数字化工作流程日趋成熟
2010年至今,PDF格式得到了印刷业界的广泛认可和全面应用。PDF文件有诸多优点,其可视化的特点保证了生产的可靠与稳定;其很好的可压缩性,保证了数据的紧凑。由于主要的排版软件都已经将PDF文件作为标准格式文件,这使得以前的旧版RIP流程无法再完全支持现有的输出方式,多数印刷企业都通过升级或引进新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后,开始支持用PDF文件制版。同时,印刷机CIP3接口的普及也是推动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的重要力量。经过几年的发展,随着CTP技术的成熟,数字化工作流程走向了功能全面化和应用普及化的道路。可以说如今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已经全面成熟。
有人认为,只要是可以接受标准PDF格式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可以保证输出结果的稳定和准确。但事实并非如此,虽然都是基于PDF的工作流程,但由于PDF文件的生成方式各异,不同版本、不同系统输出的PDF文件与各个系统的兼容性也存在差别,特别是层次、文字等很容易出现不一致现象。在中文排版领域,运用方正畅流工作流程管理系统的企业较多,且已经成为出版领域的不二选择。在报业领域,几乎100%都是方正畅流工作流程管理系统。在商业印刷领域,由于可以使用Adobe的前端排版软件,输出流程也就百花齐放。目前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应用已经从印前领域扩展到印刷领域,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各个主要模块都已经开始在印刷企业发挥作用。
由于印前排版文件已升级为PDF,那么引进与之相配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就成为刚需,而很多流程是与CTP设备配套的,方正电子也通过一位TIFF接口等方式与CTP进行配套,使印刷企业引进的CTP设备和配套的工作流程成为捆绑关系。
2.数字化工作流程目前的“困扰”
(1) CIP3文件的命名
数字化工作流程前源文件的命名规则不尽相同,如客户或报社发来的文件各有一套命名规则,印刷企业需要从文件名上区分出是彩色版还是黑白版的多种信息,制作大版的文件名还另有一套命名规则。如此多的文件命名,让操作人员眼花缭乱,如何正确地识别这些文件名,并准确地分辨出其所代表的含义存在困难。
(2)在出版领域,胶片制版仍较为普遍
通过胶片检查文件较为直观,因为还可以通过晒版来调整印版的印刷适性,这使得很多出版社依然选择胶片作为输出印版的方式。PDF文件为未加网文件,对印刷企业而言并不是最终确定的文件,会因加网过程中参数的不同而输出不同的结果,因此从根本上讲,PDF文件只是最终的排版文件而不是印刷文件。这给对版面要求严格的出版社带来了不确定性,所以直到今天胶片仍然没有退出印刷市场,这也是印前和印刷之间数字衔接不畅的原因之一。
(3)数字化工作流程功能不够完善
从功能上看,除了加网算法、PDF规范化或精炼接口这些核心功能外,柯达、网屏、海德堡、爱克发、方正电子等厂商的数字化工作流程都大同小异。一些外围功能虽然也能吸人眼球,但真正用到这些功能的地方并不多。出于保护自身权益的考虑,各厂商数字化工作流程的PDF导出功能都不够完善,限制也比较多。
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明天”
数字化工作流程今后的发展多集中在兼容性、自动化和运算效率的提升方面,并将向印刷全流程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数字印刷、印后加工等。
从CTP应用角度看,数字化工作流程目前的功能已完全可以满足印刷生产需求,今后的发展多集中在兼容性、自动化和运算效率的提升方面,并将向印刷全流程数字化方向发展,支持数字印刷、印后加工等。
在印刷企业纷纷考虑转型发展的当下,数字化工作流程也面临着重新定位的问题。
首先,数字化工作流程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可以向更深、更广的应用方向拓展。例如,加网算法可以更加快速,进一步优化印品质量,特别是要实现能在较低加网线数时消除玫瑰斑。设计开发人员可以借助于现有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重新设计更好的加网算法。此外,时下热门的“云平台”和网络化协作理念也可以应用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通过网络化的身份认证系统进行数据控制和管理,由云输出中心进行输出。运用这种数字化工作流程,客户可以根据工作权限的预设,实时追踪工作进程,提交确认和批注,实现网络管理。版面内容一次处理、多次输出的功能也应在数字化工作流程中得到更好地实现。
其次,可重新设计数字化工作流程的系统架构。数字化工作流程出现至今已经有十余年的时间,虽经历了多次升级,但其基本软件架构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其基本功能和实现方式也没有变化,基于小型服务器或工作站运算的数字化工作流程体系已经显得有些过时。而如今的计算机网络架构体系、运算速度、存储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必要对数字化工程流程的系统架构进行重新设计,建立基于网络应用、在线存储、新型加网、多次输出的系统环境,在自动化方面增加集成自动接版、文件名规范化处理、工作信息沟通等新功能,使高速网络、高速加网、高速存储、网络应用成为新型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核心功能。
再次,数字化工作流程的全面升级是印刷业发掘业务潜力、对接互联网、助力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未来,可以借助数字化工作流程中生成的高精度PDF文件、一位TIFF文件,利用数字资产管理的理念,通过自动检索处理,完成合订本、精选本、电子书的生产,而不再局限于CTP输出、数码打样和CIP3应用等内部工艺要求,要更多地面对印刷业的现有数据进行充分挖掘和再利用。
最后,印刷大数据是块“宝”。这个时代的核心技术是大数据,今后印刷厂不仅要完成印刷作业,还需具有对客户印刷版高精度数据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印刷企业可以向数据加工者转型,充分利用印刷企业生成的高精度印刷版文件的使用价值,根据用户偏好定制内容,自动进行内容分类、自动成书、自动分发等。印刷企业在生成印版的同时生成了高精度、准确、可核查、可印刷的PDF文件,可以以此为基础对用户数据进行二次应用。今后的印刷业不仅要提供印刷服务,还可以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实现多元化发展。
在印刷生产中,数字化工作流程非常重要,尽管当前印刷企业的业务量有所下滑,但在CTP的后成熟期,在“数字印刷和印刷数字化”趋势的推动下,在印刷企业和供应商的共同努力下,数字化工作流程一定会重新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