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环境下高校计算机课程WPBL教学模式的研究

2016-05-14容强

亚太教育 2016年6期

作者简介:容强(1971-),男,讲师,软件工程硕士,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研究方向: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安全等。

摘 要:分析网络环境中的WPBL模式结构的特点,探索WPBL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和实施,使教学过程结构更优化合理,激发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较快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高校计算机课程;WPBL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2-0078-01

前言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原则非常吻合的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被誉为“多年来专业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1]。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中,学习者通过思考和合作来找到问题的根源,通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从而形成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

1.网络环境中WPBL模式结构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是一个行之有效、符合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方向的,P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掌握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技能和实操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为学习计算机后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PBL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建构经验,PBL的教学理念也适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

网络环境中的PBL(即WPBL)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有:现代教与学理论、网络化环境与资源、问题情境、教师以及学生五个部分[2](如图1所示)。WPBL教学模式结构要素主要有:设立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情境作为整个教与学的中心,教师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自主学习都是围绕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师通过协助和引导,课堂讲授和答疑,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协作以及讨论等一系列的学习形式获取隐含于问题背后的课程专业知识,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网络技术和现代化计算机信息科技提供了一个技术平台,高校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信息,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建造良好的“问题”学习环境。WPBL作为一种革新的教育方式,它正在高等教育中获得显著的优势。

网络环境中的WPBL模式结构:PBL模式通常是以“巴罗斯”所创立的体系为基础[3],在实际应用中WPBL模式结构会有很多变化形式,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WPBL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网络环境的发展,结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设置学习目标和教学成果评价方式,最后加以归纳总结(如图2所示)。

图1 WPBL教学模式结构要素

图2 网络环境下PBL设计模式图

2.WPBL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有效地将WPBL模式运用到实例教学当中,学院进行了部分计算机课程的WPBL模式的宏观设计,设计了基于WPBL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具体教学方案。方案拟设定以学院视传专业2014级学生为实验教学对象,采用随机方式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中会选用一些适宜的教学内容套用WPBL模式,并非针对课程的每个知识点,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地点是在本学院多媒体网络教室,实验对象是大学本科的艺术类学生,实验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因此实验的信度比较高。

对学生的教学成果评价方式使用多元化方法,评价内容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小组合作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表现。评价方式为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评价方式的权重比例为50%、25%和25%。采用的评价方式不仅是定量评价,还要包括学生的定性评价,既实现了对传统评价方式的继承和发扬。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实现评价渠道的多元性。

3.结束语

通过探索WPBL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好的应用和实施,使教学过程结构更优化合理,激发学生利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较快掌握计算机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根据学院专业特点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新探索,使WPBL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实施,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模式及案例。

(作者单位:1.郑州轻工业学院;2.易斯顿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杜翔云,Anette Kolmos,Jette Egelund Holgaard. PBL:大学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03).

[2]张华. PBL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河北: 河北师范大学,2010.

[3]周忠信,陈庆. 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和评价[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