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分析
2016-05-14李杰
李杰
一、河南省农民工就业现状
从调研情况看,尽管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河南并未出现农民工大量返乡现象,农民工就业保持了总体稳定、稳中有增的态势。一是农民工转移就业总量稳步扩大。据测算,2010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为2363万人,以此为基数,近年来年均增长95万人。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87.9%。二是农民工外出平均务工时间延长。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外出从事当前工作时间2年以上的占56.9%,其中2~5年的人员占35.9%,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5年以上的占21%,比201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平均务工时间稳定在8.6个月。三是农民工劳动报酬持续增加。2010年河南省劳务收入人均8379元,至2014年已上升为人均16411元。四是农民工与务工地的融合度不断上升。据调查,2014年,农民工选择在务工地租房的比2013年提高3.5个百分点,选择自购房的占0.9%。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在务工地入学的达到了51.8%,高中阶段在务工地入学的占42.3%。
在农民工就业总量、务工时间稳中有增的同时,在就业流向、区域、结构、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明显的利稳变化:一是农民工河南省内就近就业的趋势日趋明显。2014年,河南省内务工占比已达58%,超出省外输出438万人。65%以上表示愿意在当地就业。二是地级市、县城成为农民工外出就业的主要集中地。2014年,河南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地级市和县城,占外出农民工的61.5%。三是河南省劳务输出正由劳力型向品牌化、技能型转变。目前,河南已形成林州建筑、长垣厨师、鄢陵花工、遂平家政、平舆防水等90多个农民工劳务品牌,不少品牌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四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通过在外打工,在掌握了生产技术、培养了管理能力之后,选择了独立创业。
二、影响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原因
(一)经济总量扩大,增加了就业容量
经济发展是承载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十二五”以来,全国GDP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这是在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对应的规模体量相当可观,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十分强劲。特别是近年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扩充了就业容量。
(二)产业结构优化,增强了吸纳就业能力
有资料显示,单位服务业产值创造的就业岗位是工业的5倍。“十二五”以来,河南服务业占比也保持了不断上升趋势,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成为填平农民工就业波动“谷底”的重要因素。2014年,三产用工需求占比平均超过六成,三产吸纳新增就业作用日益增强。
(三)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激发了就业创业活力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一系列就业促进政策的出台,激活了社会要素,激发了创业活力,作为吸纳新增就业主渠道的中小微企业等新兴市场主体蓬勃发展。2015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企业315.9万户,日均新登记注册企业1.16万户。河南市场主体达340.4万户,同比增长9.3%;注册资本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40.4%。
(四)信息化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提高了就业服务的有效性和精准度
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极大改善了农民工就业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拓宽了农民工外出就业渠道,减少了盲目流动,就业效率和效益大幅提升。据相关机构调查,采用网络找工作的农民工由2006年的7.9%增加到目前的23.7%以上。同时,随着河南省持续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工程,省、市、县三级联网,线上、线下结合的全天候就业服务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有效提高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精准度。目前,河南省已建成63个县级、252个乡级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站),县级服务平台的覆盖面达58%,省级公共招聘网站也已上线运行。
(五)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提高,提升了就业能力
美国学者米凯·吉瑟的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教育水平每提高10%,能多引导6%~7%的农民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我国调查也显示,高中(中专)以上、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收入相对较高;另外农民工只要接受1个月以上的技能培训,就能使其收入增长11.2%。目前,河南省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已占39%以上;累计有1436万人参加技能培训,占转移就业总量的51.2%,比10年前提高了36个百分点,农民工就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获得稳定工作的机会和劳动报酬明显增多。
三、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下行引发的就业风险和变数增多
在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不少企业招工意愿趋于弱化。特别是河南产业结构重、资源依赖性强的市县经济增速普遍较低,部分传统行业经营困难,虽没有出现大批的企业倒闭、裁员,但部分企业实行轮岗或减薪生产,发生结构性失业的风险上升。
(二)劳动力成本上涨减弱用工需求
2013年河南省农民工的工资收入较2012年增长了23.46%,达到2858元/月,2014年提高到2930元/月。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必然削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迫使企业不得不依据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调整劳动力和资本使用,这将会对就业造成比较明显的影响。
(三)农民工“市民化”仍面临较多障碍
农民工进城就业并享受市民待遇的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户籍制度及其附属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土地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依然根深蒂固。同时,子女教育也是影响农民工稳定就业的一大突出问题,城市大多数公立学校对农民工子女设有入学门槛,为数不多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又存在教学质量低、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另外,因农民工外出务工导致的“三留守”问题更加令人担忧。
(四)农民工个体就业“短工化”现象突出
在全国范围内,65.9%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50%的农民工在近1.75年内更换了工作,“短工化”情况比较普遍。河南80%左右的农民工集中在建筑、制造、住宿餐饮等行业,出入门槛低、流动性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求涨薪、求舒适、求保障的愿望较高,而企业往往难以满足,导致就业呈现高流动特征。据测算,新生代农民工每人平均变化工作时间不到1年。
四、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的建议
(一)稳增长、调结构促进就业
深化精准调控,更有效率地发挥好消费基础作用、投资关键作用和出口支撑作用,千方百计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与此同时,坚定不移地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挖掘传统产业升级潜力,释放新兴产业发展活力,扩大服务业比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就业扩容提质,促进第一产业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还要建立企业风险化解机制,实施必要的援企稳岗计划,防止矛盾积累加深,确保不出现行业性就业风险。
(二)推进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
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措施,降低农民工创业成本。支持农民工创业与发展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与发展“互联网+”新业态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输出地资源和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特别是努力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提高创业成功率。
(三)推动农民工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由主要对户籍人口提供向对常住地人口提供转变,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让农民工逐步有序融入城市,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以“人”的城镇化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同时,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登记工作,有效解决农民工市民化后的各类遗留问题,解除农民工后顾之忧。
(四)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拥有一技之长是农民工走出就业困境、提高就业稳定性的有效途径。要适应当前和今后产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德国“双轨制”教育方式,继续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持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分类引导农民工选择技能提升的方向,培养更多技术工人,打造更多劳务品牌。特别是重视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普遍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认同感。
(五)维护农民工的各项保障权益
清理各类针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性政策,彻底打破城乡、区域、行业间的就业壁垒,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平等就业的劳动力市场。在农民工就业领域,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建立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制度,开展劳动用工年检工作,督促推动用人单位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保护,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倡导企业树立“共同成长”理念,积极改善用工环境与条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性化用工,不断拓展农民工职业发展空间,构建起长期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六)健全农民工就业监测分析机制
完善农民工就业和市民化统计监测指标体系、统计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调查体系,定期收集分析输入地与输出地、综合统计与部门统计的农民工相关信息,定期对农民工进行入户访问调查,准确反映农民工规模、结构、流向、就业、收支、生活、社会保障及创业等情况,为制定科学的农民工政策、加强和改善农民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审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