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力群的骨头是硬的

2016-05-14宋平

中国经贸导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同志

编者按 《邓力群自述(1915—1974)》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邓力群1915年出生于湖南桂东,曾任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2015年2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该书由邓力群口述录音整理而成,记述了作者1915年至1974年六十年的经历。邓力群在后记中说,本书初稿完成于2008年,此时他的视力已经很差,但仍听读了各章文稿,提出修改意见,直至2010年基本成稿。

全书共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从老家到北平(桂东老家;从长沙到北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第二部分:延安八年;第三部分:东北岁月;第四部分:新疆三年;第五部分:从中办到《红旗》(在中央办公厅;八大前后;担任《红旗》杂志副总编;陪毛主席读书;参加广州调查和起草人民公社六十条;编辑《刘少奇选集》;七千人大会前后;西楼会议和1962年调整;八届十中全会前后;1963—1964年的文字工作及其他;参加“四清”;“文革”初期;干校生活;回北京以后;简短的结语)。

全书语言简洁、生动,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宋平在为该书撰写的序言中称,邓力群“多年做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歪曲党的理论和历史、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敏感,总是勇于挺身而出”,“力群的骨头是硬的,有一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感情、骨气和原则性”。邓力群在该书后记中说,他与宋平相识近80年,宋平不仅看过本书部分初稿,还撰写序言,“使我感受到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另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政治信任和深厚情谊”。

现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予以刊发,以此深切缅怀邓力群同志逝世一周年。

很多老同志有回忆录。时间和精力允许,回顾从青少年时代走向革命,在党的领导下奋斗的经历,总结一生,对后人有所启示,也是向党和人民的汇报,作为党史、军史、国史的一些补充,很有意义。

我和力群同志的经历有点接近。“七七事变”以前,我们都在北平上学。在我们人生道路的起步阶段,天天看到的,是帝国主义欺负中国人,国民党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残酷镇压爱国群众和进步青年的黑暗现实。那时候如饥似渴地读进步书籍,苦苦思索救国救民的道理,后来接触到共产党,就豁然开朗,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由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投身到党的队伍。

我们党培养干部,有一条叫知识分子工农化、工农分子知识化。我们这些人从延安整风的时候开始懂得,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知识分子一定要和工农相结合。抗战胜利以后,力群和几个同志徒步从延安到东北。路过晋西北,亲见农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情形,深感正是这些贫苦百姓,在艰难中支持我们的党,舍生取义,拼死抵抗侵略者,继承和延续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那时候各地急需干部,到处都想“截流”他们,安排在县委、地委机关。他一个心思,就是要到基层。他在吉林榆树县的一个区里,贯彻中央的《五四指示》,广泛发动群众,大刀阔斧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分配地主的土地和浮财给贫苦农民。翻身农民的政治激情高涨起来,到处涌现出父送子、妻送郎、干部带头上战场的“参军热”,迅速扭转敌强我弱的局面,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和平解放新疆,他作为中央的联络员,奉命带一部电台进去,在各民族上层人士中间开展工作,同时深入了解、向中央及时报告农牧民的生活状况和政治情绪,是得到毛主席的肯定的。后来在中央办公厅和《红旗》杂志社,调查研究,深入群众,也成为他的经常性工作。

“文化大革命”是对领导干部的冲击,也是一种党性的锤炼。后来知道,无论怎么斗、怎么压,力群都坚持说真话,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五七干校五年半,有空就接触当地群众,白天挨批斗、劳动,每天晚上三个小时读书。他的自述开了一个书单,从《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鲁迅全集》,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清史稿》和一大批其他历史著作、中外文学作品。一部《资本论》,一字一句读了三遍。还完成了《学习(论持久战)的哲学思想》,初步整理了《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他说,在干校的读书和写作,为1975年恢复工作,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帮助邓小平同志进行整顿,做了很重要的准备。

党的十三大以后,力群退出领导岗位。年纪大了,听力、目力衰退,仍然孜孜于读书和写作,特别是按照小平、陈云同志的指示,承担起组建当代中国研究所和编纂国史的任务。应该说,他是很合适的人选。不负中央的重托,2012年,他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序卷和前四卷,经中央审定正式出版。这也是对他晚年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认可了。

读力群的自述,想起两位老一代革命家对他的评价。王震同志在新疆和他一道工作,称他是一个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两人相约,谁死得早,活着的人就负责把死者的骨灰撒到天山。他完成了王老的嘱托。“文化大革命”以后,先念同志说:力群这个人,浑身骨头没有肉。

力群的骨头是硬的,有一种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感情、骨气和原则性。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只有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谈到牺牲的同志,谈到老百姓的生活艰难,他会禁不住掉泪。谈到相熟的同志,他总是说,这个同志有什么长处,做过什么好事。对他来说,误解、毁誉、个人的荣辱进退,一概置之度外,认准的真理,就坚持下去。对待自己的同志,有话说在当面。对一些同志的批评,不能保证每一句话都正确,但是总是善意的、坦诚的,从来不做对党不利的事情。和力群一起在《红旗》、在研究室工作的同志,尽管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完全相同,但是对力群正派耿直、勇于承担责任和保护同志的品质,看法是一致的。

我亲听小平同志说,力群是我们党的理论家。这是很高的评价。共产党的理论家,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中外文化的根基,并善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提出和解决现实问题。他是称得上这样评价的。力群多年做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对歪曲党的理论和历史、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敏感,总是勇于挺身而出。到底是随风偏倒的小草,还是独立支持的大树,在社会的大变革中间,很容易区分出来。力群年届百岁,他的历史,已经给他写下了结论。

我想,读力群的自述,老一点的同志会联想到自己的经历,年轻同志会从他的一生中看到,一个从旧家庭走出来的知识分子,怎样成长为一个党和人民需要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序言作者宋平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曾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

附:《邓力群自述(1915—1974)》文摘选登

我的“学前教育”

我小时候没有幼儿园,但也受到了“学前教育”。我的老师就是母亲、大伯母,还有其他两家的伯母,堂弟立言的母亲,这五个人那时都在四十岁以上。加上几个中年妇女,几乎每天晚上做完家务活以后,在我大伯母家的正堂屋里聊天。年轻的妇女不参加,因为老公在家,不让去。年轻的小姑娘也不让参加。由于母亲的关系,我经常参加她们的这个“聊天会”。她们在一起谈天说地,讲本村的、外村的事,同辈人、前辈人的事,自己经历的和听到的故事,对我来讲,是一个学前教育,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

记得听她们讲过这样的事。有一个老太太的儿子,是个地主。抽上了鸦片,把地都卖了,谁劝他都不听,直抽到再卖地家里连饭都吃不上了,他才不抽了。他母亲向大家诉苦,说我们家原来有多少地啊,就是被他抽烟抽掉了,一边哭,一边骂。听了以后我觉得,这个人抽烟没出息,但他还有个界限,那就是能考虑到全家有没有饭吃,还是有一点责任心的。

她们有时还评论村里的是非,谁做得对,谁做错了,某某事处理公道不公道。对村里发生的事,她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评论。有一天,河对岸打雷打死一个人。她们又议论了几次,说那个人死后身上有几个字:忤逆不孝。因此,雷公就要惩罚他。

那时民间有唱本,她们不识字,有民间说唱艺人给她们讲。不少故事,我是从她们聊天中听到的。如“目连救母”的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生了一个儿子,后来这个老太太死了,阎王殿对她不公道,乱施各种惩罚,把她投到刀山、火海、油锅里去,受各种苦刑。她的儿子知道了,就修行、念佛,后来到阴曹地府的每一个地方去寻访,找他的母亲,把他的母亲从苦难中救出来。还有一个故事,就是“许仙斗龙”。那时南方经常闹水灾,比如我们山口,1889年就闹了一场一百多年没有的大水灾,把田都冲掉了。旧社会对这个没办法,只好等神仙来救。传说中有一个名叫许仙的人,深感水灾对人民的危害很大,就想用什么办法来治水。研究来研究去,发现水灾是一条孽龙兴风作浪造成的祸害。他学到了制服它的办法,和这条龙斗,把这条龙除掉,使它再也不能祸害人民。

说这些故事的时候,她们就联系到自己,要做好事,要有一个好儿子,还联系到山口村的这条河啊,那座桥啊,她们总是寄希望于神仙。

有时她们讲鬼的故事,我又想听,又害怕。那时候.,几乎每家都砍点木材回家,或做板子用,或做棺材。到了晚上,因为木材没干透,在干的过程中,木头裂缝,就会发出响声。她们讲,这是有鬼来号棺材。某某人要死了,其阴魂到处去找板材,如果找到了合适的,就会发出声音来。在这些人的头脑里,什么事都有鬼神在起作用。 说到神吧,我们流源上去有个庙,有些菩萨。传说我们哪一代祖宗,没有生儿子。这个祖宗的妻子就到庙里去求神,她向那个骑着白马的菩萨磕头、烧香,晚上还在庙里住了一宿,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骑马的将军到他们家里来了。后来,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她的儿子就是庙里的骑马将军。她们在讲这个故事时,都表现得真相信确有其事似的。

从我开始懂事到上学之前,大约四五岁吧,这两三年期间,几乎每天晚上都偎依在母亲的怀抱,旁听她们的谈话,乐此不疲。父亲已睡了,一再催促:不早了,睡吧!我都不愿意离开。我觉得她们讲的故事,她们的议论、评述,使我了解了不少我不知道的风土民情和生活常识。也教给我一些做人的道理。至少让我认识到做人要守规矩,不能胡来,做人要有良心,不能对人有坏心。

猜你喜欢

同志
FOR YOU, O DEMOCRACY
向雷锋同志学习
喊一声“同志”近一分
“同志”称呼起于何时
一句赠言
一句赠言
一句赠言
“片名趣答”答案
共青团内应该互称同志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