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中心城市
2016-05-14梁宏贤
梁宏贤
陕西省延安市始终把脱贫致富、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重大政治责任,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埋头苦干,开拓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居陕西省前列,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四级城镇体系架构成型,城市建设改造和山体居民搬迁成效显著,县城、重点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承载辐射能力明显增强,近四年有21万农民进入城镇,城镇化率达到55.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有32.3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9%下降到13%,老区贫穷落后面貌正在得到根本改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林草植被覆盖度达到67.7%,山川大地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被列为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但是,受自然、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延安发展基础差、底子薄,总体上仍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以石油为主的能源工业占经济总量比重大,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受资源递减和市场波动影响,经济增长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全市还有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个片区贫困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是扶贫开发最难啃的“硬骨头”。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建设用地和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欠账多,发展总体水平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2015年2月13日,习总书记回延安看望老区人民,并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加快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做出重要指示,对各级组织和干部提出殷切期望,使延安人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制定出台了《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明确了延安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将牢牢把握特色资源优势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后发优势,举全市之力推进老区开发建设,确保2017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实现脱贫,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全力推动转型发展。抓住国家实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制造2025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战略规划的重大机遇,依托能源、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油煤气化工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文化旅游园区建设,扎实推进高端能化、高载能、新兴产业、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加快发展,形成具有延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老区脱贫致富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
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建设陕甘宁革命老区中心城市。围绕“做美延安、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好社区”目标,努力提升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水平,优化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和连接呼包银榆经济区与关天经济带重要支点。坚持“中国革命圣地、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定位,加快新区建设、旧城改造、革命旧址群保护,完善交通、综合管廊、生态绿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传承红色记忆,彰显圣地特色,向全国人民展现一个神圣的延安、现代生态宜居的延安。
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发展保障能力。加快“四纵三横”高速公路网、以高铁客运专线为主的铁路综合枢纽和黄河引水、南沟门水库、延安新机场、A类城市电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电源基地。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抓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快延河综合治理,使延河两岸成为亮丽的景观带、生态带和重要的城镇带、产业带。扎实搞好治沟造地,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让延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
四是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持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落实移民搬迁、产业培育、能力提升、整村推进、救助兜底、包村联户“六大措施”,到2017年底实现20.5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共享发展理念在老区更好地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