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国首批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2016-05-14张爱军王千弓

职业教育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高职教育影响

张爱军 王千弓

摘要:自1980年开始,为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对高教各层次人才的需要,国家在武汉、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开始试办以走读、自费、不包分配、择优推荐为主要特征的专科层次(2~3年)短期职业大学。本文根据历史当事人的回忆,记述了全国首批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过程以及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短期职业大学;高职教育;影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93-04

在1980—2000年的20年间高职教育的蓬勃兴起,成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一个新特点。1980年,首批地方性的短期职业大学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全国第一批职业大学的建立与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这段历史是分不开的。短期职业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次,也是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80年8月27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成立的金陵职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指出:“创办走读职业大学,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加速培养技术人才的又一种办学形式。”这类短期职业大学,具有面向经济,服务地方,“花钱少、见效快、可收费、以走读为主、不包分配”的特点。短期职业大学用较少的资源、较小的投入,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缓解了当时社会人才紧缺的问题,而且专业设置比较灵活,能适应地方急需,在办学的若干方面体现了改革精神。在1980—1984年短短4年时间里,全国的短期职业大学已经发展到84所,设专业200个以上,在校生近5万人。

一、我国第一批短期职业大学的建立

江汉大学作为全国第一批走读、收费、不包分配的短期职业大学之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这所学校的创办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的武汉市已经是一个人口超过400万的大型省会城市。改革开放初期,武汉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人才短缺制约其发展。1980年全市在岗职工总数达116万人,其中具有专业知识的科技人员只有6万人,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只有5%多一点。在农村,农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就更低了。

武汉市面临着人才供需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大批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当时经由国家统包分配渠道,由教育部和湖北省教育主管部门分配至武汉市的大专毕业生数量很少,难以适应武汉市的城市经济发展需要。1980年全市各企事业单位提出申请分配大专毕业生的总人数为4 690人,国家统包分配渠道实际报到的毕业生人数为325人,只占当年实际需求总量的7%,尚存在93%的缺口。

初中毕业生选择报考中专、技校的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城乡绝大部分初中毕业生无法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只能选择就读高中,但高中毕业后又没有机会升学深造。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到1980年,全国高中毕业生的升学比例一直维持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以武汉市为例,在这4年间,每年只有约6%的高中毕业生能考上大学。这就带来一个悖论:一方面是国家建设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于受各方面条件所限,学校又难以填补如此巨大的人才缺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1981年,武汉市已被国务院列为副省级的经济计划单列城市,同时又被列为国家首批“综合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为了满足日益紧迫的人才需求,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武汉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做出决定:创办江汉大学。

1980年,由武汉大学汉口分校、华中工学院汉口分院、湖北财经学院汉口分院、武汉工学院汉口分院合并组建了江汉大学。江汉大学建校之初,没有足够的经费、师资短缺、图书资料和实验设备匮乏、教学场所也没有着落等等,都成为摆在汉江大学校长王千弓、副校长张薇之面前的一系列难题。

首先是落实校舍和筹措经费。经费来源包括三个渠道:第一是市地方财力,由武汉市政府出资;第二是学生交纳的学杂费,建校后的最初三年,每位学生每年交学费50元;第三是从湖北省高教事业费中给与一定的补助。在上述渠道中,当地政府拨款是主线,武汉市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学校针对规划要求为地方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江汉大学依靠“专、兼、聘”三结合的方式解决师资不足这一问题。办大学,需要大批高水平的教师。可是职业大学刚开办,专职教师的缺口确实很大。尽管教育部能够分配一批本科大学生、研究生和归国留学生,但是数量远远不够。这个缺口要通过兼职和聘请来解决。当时武汉市的许多大学,如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华中工学院等,大多存在着教师人才积压、教学任务不足的现象。江汉大学就从武汉大学、华中工学院等学校适当选聘了一批教师到江大任教。当时,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华中理工大学老校长朱九思都给了江大很大的帮助。

其次是改革招生体制,不拘一格,实行多样化的招生体制,是江汉大学的又一特色。江汉大学第一批学生有七百多人,由于专业办得到位,对口实习扎实,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所以首批毕业生供不应求,用人单位争相录用。

随后,校领导总结经验,实行专业对口招生,扭转了原来仅从普通高中招生时由于学生专业面窄、动手能力差而形成的生源种类单一的弊病。通过专业对口招生招来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很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要求“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以及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本着这样一个原则,江汉大学于本学年开始试行对口招生,招生对象变为成绩优秀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根据专业需要,对口招生的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采用“3+2”的招生模式:“3”指的是完成了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2”指的是利用2年时间完成了职业大学学习,获得了大专学历的学生。二是采用“2+3”的招生模式:“2”指的是完成了2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3”指的是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职业大学学习,获得了大专学历的学生。三是采用“3+3”的招生模式:前面的“3”指的是完成了3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毕业生;后面的“3”指的是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职业大学学习,获得了大专学历的学生。

江汉大学实行自主招生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一个深造的机会,从而建立一个既能以专业为基础、从中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使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优势互补、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了把好招生关,体现“择优录用”的原则,考生首先要根据专业“应知应会”要求参加严格的操作技能考试。操作技能考试合格者,方可取得文化知识考试资格。与缺乏动手能力的普通应届高中生相比,这些通过严格选拔、具有实践技能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

二、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特色

1983年,江汉大学副校长张薇之首次提出:短期职业大学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点。

一是收费。短期职业大学之所以要收费,是因为政府的教育投入有限。学校创建之初,校舍、设备绝大多数因陋就简。办学经费来源是上级教育部门给一点,地方财政筹一点,社会各方面资助一点,学生缴纳一点。职业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应当适应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

二是走读。为什么采用走读制?一是因为校舍资源有限;二是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市,有条件走读上学。职业大学面向本地招生,一方面是基于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以社会、企业的需要为出发点,社会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需要什么专业,学校就举办什么专业。另一方面是学校不用建宿舍楼,不用建立一整套生活服务设施和机构,同时还能依靠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集资办学、花钱少、效率高。

三是短学制。顾名思义,短期职业大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学制灵活,比普通大学学制短。同为全日制大专学历教育,既有三年制,也有两年制。这种灵活多样的学制设计,可以尽快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四是职业性。学制缩短了,如何保证教学质量不滑坡?答案就在于职业性。要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学校就一定要围绕职业性做文章,不断进行教学领域改革,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以致用,让毕业生以最良好的职业素质走上工作岗位。

五是不包分配(择优推荐)。毕业生不包分配,这对新型的短期职业大学而言固然压力很大,但是对学生也是一种鞭策。家长出资供子女上学,为的不是“铁饭碗”,而是要学到真才实学。因此,学生学习起来都很刻苦,有很强烈的求学紧迫感。学校不包分配,根据学习成绩向用人单位择优推荐,学而优则用,这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短期职业大学的毕业生素质也因此提高了一个档次。许多用人单位都反映,从职业大学毕业的学生,肯干事、能吃苦、上岗快。学校立足于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加上这个择优选拔的特色,其优势是以往传统型的大学所不能比拟的。

短期职业大学这一教育体制改革实践,一举打破了当年高等教育的所谓“办学常规”,是很有超前性的。进行这项教育改革,江汉大学无疑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三、短期职业大学的办学方向

短期职业大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创举,是我国根据社会需要办学的突破。

为了适应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短期职业大学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方面,一直秉持这样一个指导思想: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以往普通高校的专业设置,大多是从文学、法学等学科派生出来的。其专业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各学科之间几乎谈不上学科间的互补、互通、互动关系。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工作起来却很不适应。这种僵化机制导致的最大问题是学非所用。虽然教材愈来愈厚,课时愈来愈多,但因为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所以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用人单位、学生和家长也很不满意。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就要本着“特色就是卓越”的宗旨,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才能冲破千校一面的怪圈,彰显别具一格的风采。而新建立的短期职业大学,其专业设置打破了旧有的窠臼,着重强调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其显著特色是针对毕业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实际需要而实施教学。

以往,由于产业结构不同,大学对商业、服务业类专业不够重视,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很少设置。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在这方面,江汉大学凭借自己的固有优势,率先兴办了一些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在全国先走了一步。江汉大学校长王千弓是秘书学专家,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人员从事秘书工作。而在1980年以前,这类专业人才是很缺乏的。江汉大学建立之后,在法学院设立了秘书专业,并被列为市属高校重点专业,这是全国最早设立的秘书专业,也是江汉大学法学院的特色专业。

江汉大学还将武汉立信会计学校划并过来,按照正规的财会规范办起了会计系,根据国际会计与金融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财会金融、工商管理等领域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武汉市在城市建设中率先引入了绿色环保城市建设的理念。为了学习和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江汉大学与武汉市城建委合作新建了城建环保系,并在该系建立了“武汉市城建高级人才培养中心”,为提高本市城建环保工作建设和发展水平培养应用型人才。

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对各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短期职业大学普遍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既采用“长学制”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采用“短学制”满足用人单位的使用需求;既注重“学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也注重“非学历教育”为在职人员进行岗位培训;既搞好“职前教育”巩固基础,又办好“职后教育”提升后劲;既要办正规学校的“全日制”教育,又要抽出“部分学时”深入企业为青年提供文化知识和岗位技能补习。实践证明,这种全新型的办学模式利国、利民,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纵观武汉市江汉大学的办学经历,以及这所大学对办学方向的艰难探索和由此形成的办学特色,这种短期职业大学在继承中国职业教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所取得的创新和突破是难能可贵的。江汉大学的探索,无疑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金土.30年重大变革——中国1979—2008年职业教育要事概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511-517.

[2]中国网.职教大事记(1980年至1989年)[EB/OL].(2010-04-30).http://www.chinazy.org/models/adefault/detail.aspx?artid=30075&cateid=1488.

[3]香颂.职教大事记(1980年至1989年)[EB/OL].(2009-07-09).http://www.china.com.cn/zyjy/2009-07/09/content_

18102798.htm.

[4]闻友信,杨金梅.职业教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110-112.

猜你喜欢

高职教育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