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2016-05-14张帮卡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课堂发散思维培养

张帮卡

摘要:初中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感到困难,对科学问题的解决更缺乏能力,原因在于没有掌握好科学的思维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势在必行,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我们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有目的、有效地进行培养。我们主要从问题设计、实验创新、作业拓展三个方案实行思维的训练,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课堂;培养;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46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发出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可能会发出转换作用”。即根据已有一定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横向拓展、逆向深入、迁移转化。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针对教学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促进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笔者以八年级科学空气与生命单元第1节《空气与氧气》的教学过程设计落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设计课堂开放性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发散,活跃课堂气氛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索,让学生通过自己思考和实践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更能突出学生主体,也能符合新课标理念要求。學生通过对问题思考和讨论,会呈现不同的问题答案,这样就引起学生思维的发散,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下面是对空气的成分教学环节中设计的课堂问题。

引入新课时问:你对空气知道多少?

生: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有些物质在空气中能燃烧?……

问:空气究竟有什么?

生:有二氧化碳、水、氧气。

……

问:怎么证明水蒸汽的存在?

生: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在学生描述问题时,及时对不规范的语言加以更正)

又如:证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碳的实验时,直接引用了课本的实验设计,用大针筒把空气压入石灰水中。很显然,实验是失败的。接着,学生出现一片的“唏嘘”声,学生感到很失望。此时,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实验结果呢?学生说:可能二氧化碳太少了。再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发散,问:还有其他办法解决吗?若是实验装置有缺陷,你有什么方法改进实验器材呢?

这些都是很好的开放性问题,对更多的知识进行联想,同时对感性知识与课堂知识进行开门联接,也促进学生能主动去思考,能让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问题的解决不只一条途径或不只一种方法,从中进行筛选,选出更好的方法。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不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更能活跃课堂气氛。

二、改进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突破实验难点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课程,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受时间、条件等的限制,科学教材演示实验很多,但学生的实验很少。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对这节内容掌握得好与不好。做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演示实验时,采用课本的实验装置,实验过程中容易漏气,同时从红磷点燃后塞到集气瓶一段时间内会漏出五氧化二磷,它有毒,会刺激人的呼吸道。所以改进了演示实验装置,引起学生好奇心,也触动学生的思维。下面是改进装置的想法: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涉及到集气瓶、红磷器材和氧气的体积、空气的体积、点燃等科学量。实验原理是通过燃烧红磷,消耗空气内的氧气,瓶内气压减小,瓶内气压小于外界的大气压,水被压进集气瓶里,压进水的量与空气中氧气体积相等。也就是说:瓶子的体积不变,瓶内气压减小,减小的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体积。改进实验装置的方法:用一个带活塞的玻璃筒替代原装置中的集气瓶,白磷替代红磷直接放在玻璃筒,火柴引燃改用用开水烫。实验装置改掉后,通过白磷自燃消耗掉玻璃筒内的氧气,空气体积也减小,温度冷却后,玻璃筒气压减小,玻璃筒内的活塞向内移。也就是说:玻璃筒内空气体积减小,玻璃筒内气压不变,减小的体积等于消耗掉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通过实验装置的改进,实验现象也很明显,成功地避免五氧化二磷污染空气,同时激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索精神,增强实验的趣味性,成功突破实验难点。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能由一点到面扩展到众多的线和面,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布置多角度课堂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提高解题能力

课堂作业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它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独立运用知识和体验知识的学习过程。作业设计不能形式呆板、内容枯燥、题型单调等,这样学生会感受到疲劳和压抑,技能反而得不到发展,学生的思维难以得到发展。若能对同一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变换,得到不同新的题目,让学生重新考虑,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下面是精心设计的课堂作业。

红磷燃烧测定空气氧气含量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为了巩固记忆,要求学生填好实验记录:

1. 燃烧的现象是 。

2. 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对这个题目课堂上也可进行题型变换为如下情况:

1. 在一个集气瓶中充满空气,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使空气中增加新的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

A. 红磷 B. 木炭 C. 硫 D. 细铁丝

通过这样变换,让学生知道不同的题型都是围绕同一知识点的,同一知识点可以出不同的题目。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进行多方位、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激活学生思路。提倡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学思维发散,灵活地接受知识和运用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平阳县鳌江八中 325400)

猜你喜欢

科学课堂发散思维培养
让科学课堂更加有序、有效
创设情境,引发头脑风暴
例谈发散性思维训练
金融新晋军的“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利用家庭资源延伸科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