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英语语感培养策略初探
2016-05-14金秋
金秋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12-01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要改变英语过程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即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直觉的、整体的把握。通俗讲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的感受领悟能力,具有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写就通、一读就懂的功能。它包括语言的基本技能和所有语言实践在内的一系列判断、分析、综合、联想和想象,所以语感是语言能力综合素质的反映。
语感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单一的感性感觉,其间还渗透着理性。语感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时期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其方式自然是语言学习所必经的”听、读、说、写”之路,只是在这过程中应更强调学生自身的学习体验,也需要教师做出更多细腻的布置与引导。
1 语感的建立,听与读是基础
1.1 在真实或半真实的视听中启蒙语感
小学阶段的学生,从视听开始进行英语语感启蒙是最合适的。对小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本身就缺乏一个母语学习那样全包裹置身其中的环境,所以英语信息无法像母语那样顺畅地吸收。语感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外部语言刺激和内在知识能力的融合。建立英语语感的最初,就是要布置亲和力高的外部刺激源。只靠课本作为语言信息的刺激源会显得单薄,使用多媒体课件或模拟情境会让刺激的层次变得丰富些,但效果依然是短暂又局限的。小学的英语课程应该分出一些课时作为专门的“视听课”,一节课或者几节课来给学生演绎一个完整连贯的英语故事。低年级阶段可配合一些专门的英语启蒙幼儿动画进行熏陶,而中高年级就可以直接看迪士尼、皮克斯、梦工厂之类出品的优秀动画电影。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以放松的状态融入故事,接受完整的语言应用环境下的语言启蒙,并以英语作为媒介去体会故事中的真善美。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还是让学生置身英语为母语的地区去切身感受,条件允许的话定期为学生组织出国游学是不错的选择。
1.2 在朗读与背诵中形成语感
朗读是一个语言的输入与输出同时进行的项目:学生通过用眼睛看,将文字输入脑中,转换成语音并通过嘴巴输出,同时再次转换为声音信号通过耳朵输入自己的脑中,视觉与听觉同时被刺激,是形成语感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朗读之前不需要教师做过多繁琐的讲解,教师要做到的就是到位的语音语调示范,并且读出感情,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句子的意义。需要注意的是防止“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情况出现,要求学生们都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
背诵是朗读的进阶,对记忆有着更高的要求。高校生常被要求背诵规定数量的经典篇目来反复感受,建立语感。不可否认背诵对语感形成有着极大的作用,但这方法在小学阶段却不能照搬照用,因为枯燥重复的东西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反感,破坏他们的学习兴趣。其实小学阶段的课文并不复杂,在理解的基础上多朗读几遍大多都可以背出来。英语教师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分解、消化课文,带领他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去读、去演、去感受,指导学生有效记忆。
1.3 在泛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以培养语感为目标,教学材料就不应只框定于课本。教师可以为学生整理推荐一些合适的阅读材料进行泛读活动。泛读这种形式既自由又充满趣味,让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汲取所需知识。
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在选择上尽可能图文并茂,生词量不要太多,材料的内容本身应该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动力。
学生泛读的过程不用像学习课文那般“细嚼慢咽”,但也需要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引导,比如开始阅读之前先做一些材料相关的背景介绍,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基础,缓解阅读外语材料时的畏难情绪。还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性。阅读结束后则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他们得到“读懂”的成就感,然后在一次次不同材料的泛读经验中累积语感。
2 语感的巩固,说与写是关键
2.1 营造输出环境,运用英语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英语课程内容大多都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如食物、文具、亲人等词类,句子也大多是日常用语。既然都是生活中的内容,学习之后就得用回生活中去。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英语即生活。任何语言都不能脱离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被使用到才有意义。教师应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诱导学生接触、交流、使用语言,以兴趣为切入点,以词汇量为基础,以句型为核心,不怕犯错,不拘泥内容,由此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
2.2 精选针对性习题,锻炼并检验语感
最能锻炼学生语感的题型就是单项选择,句型填空,连词成句和句子改错。这些题型可以在每阶段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出一些检验当前的学习效果。
3 语感对英语学习而言,既是目标,也是工具
语言学习和语感之间是一个循环互助的关系,就好像“知识是思维之本,思维是知识之源”一样。学生们通过不断的语言学习来形成关于一门语言的语感,而语感一旦形成,单词、词组、句子、语法都会在学生的大脑里处于一种潜意识的状态。学生做题时,读一下句子就会觉得某一个选项很顺而得出答案,甚至不需要去思考选择的理由。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学有余力的学生们可以进行更高阶段的知识探索——这无疑是英语学习的最佳状态。
由语感带来的良性循环,会伴随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给他们带来无穷的收获。所以小学阶段的英语语感培养,应是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目标与责任。
参考文献:
[1] 周健.对外汉语语感教学探索[M].浙江大学,2005.
[2] 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教育,2006.
[3] 胡春洞.英语学习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周健,陈群.语感培养模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