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2016-05-14李玉梅
李玉梅
摘 要:高效课堂离不开引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本文浅要讲述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关键词:课堂 有效 理解词语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77-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有效地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因为有时抓住一两个关键词,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并学会运用呢?观看了不少名家课堂实录,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得到了以下几点启发。
1 与课文情景紧密结合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理解“追悼”一词的:
师:“追悼”是什么意思?大家读下面的话,下面写的都是“追悼”的具体表现。
生:(读)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师:致敬、痛苦、送花圈、送挽联,这些都是“追悼”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对死者表示怀念,“追悼”就是这个意思。请大家再读读这几句话,体会体会。
(学生接着往下读,当学生读到“吊唁”时——)
师:“吊唁”和“追悼”有相同的意思,都是对死者表示纪念和怀念,但是“吊唁”和“追悼”又有不同。你们知道“吊唁”还有一层什么意思吗?
生:对死者的家属进行安慰。
……
于老师的课堂,给我们展示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情境深刻理解词语,那就是要把词语放在课文中,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从而丰富了学生事先通过工具书所理解的“追悼”即是“沉痛的悼念”之意,也知道了追悼的具体形式,体会到了词语的感情色彩,更能让学生知道这个词语应该在怎样的情况下运用,可谓一举多得。
2 理解词语需要与生活情境紧密相连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如小语第四册《园地一》有一组形容花儿的词语“群芳吐艳、姹紫嫣红、落英缤纷”我在引导学生理解这组词语时就是这样做的:
我把孩子们带到了学校外的一处小花园,花园里紫叶李的花正在凋谢期,树下的草坪上几乎铺盖着一层花瓣,而白玉兰、紫玉兰、海棠花、杜鹃花、三色堇却开得正艳。我让他们仔细看看这些花,认识它们,特别注意都有些什么颜色?并一一拍了下来。回到教室,我把图片传到教室的电脑里,投在大屏上。
师:指着紫叶李,大家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紫叶李的花谢了,地上好多花瓣,像铺着一层地毯。
生:吹风的时候,我看到这些花瓣有的往旁边飞,有的往下落,像下雪一样。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种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就叫做——
生:落英缤纷。
师:(又出示其他花的图片)花园的花都有那些颜色?
生:白的、紫的
生:红的、黄的,还有几种颜色相间在一起的。
师:这么多的花都开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群芳吐艳 生:争奇斗艳
生:竞相开放 生:姹紫嫣红
师:(我将这些词语一一板书下来)大家都说得很好。你能用其中的一些词语说一段话吗?学生纷纷发言,除了书上的词语,还有今天新出现的。
教学中,我先带领学生参观花园,直观感受花儿们开放和凋谢的场景,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了,又引导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在迁移运用中强化巩固所学的知识,有效训练了语言感受力。再如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3 理解词语要与写写练练有机结合
字典上对“饱经风霜”解释一般是“形容经过很多艰难困苦”,学生对这样的解释是肤浅的、模糊的、笼统的。记得曾经观过这样一堂课: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怎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大家接着写。
生: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又黑又瘦,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像霜打的茄子。眼里布满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
……
师: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让学生真正有效的理解词语,就必须与语文实践有机的结合到一起,“写写练练”就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4 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词语
如果学生读出了相应的语气,也就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5 通过表演,理解词语的意思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在执教《巨人的花园》疑问的时候,引导学生利用表演的方法,巧妙的理解了“逃窜”的含义。
生:“……滚出去!”“孩子们听到可怕的训斥,纷纷逃窜……”
师:看黑板,跟我把“逃窜”写一下。(生书写“逃窜”)
师:“逃窜“是什么意思呢?愿意表演这个词的到台上来。
(5-4-3-2-1,在倒计时中,学生蜂拥跑上讲台)
师:我们表演“逃”没问题,关键是演好“窜”!“窜”时的样子,“窜”到哪里去?这一点很重要。为了表演能一次成功,我们再读一读课文,认真地看一看,静静地想一想,祝你们一次成功!(学生边认真读书边思考)
老师坐在学生中间,开始说戏:“我和在做的同学一起读巨人发脾气的话,台上的小伙伴表演逃窜。”随着一声“滚出去!”表演的同学有的朝前跑,有的朝后跑,有的朝左跑,有的朝右跑,有的抱头、有的猫腰,有的钻到桌子底下……
这动人的情景,引得台下的老师笑声朗朗,一片掌声。
理解的词语的方法很多,比如找近义词反义词、换词语等也是很有效果的。我们在教学时,善于抓住关键词语、重点词语,通过生动的有趣的引领,学生就能深刻体会词语的意思,并在类似的语言环境中准确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