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

2016-05-14王爱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济南德育课文

王爱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75-01

语文是具有独特的德育功能的大学科,古文、诗词、白话文、格言等无一蕴含着育人的功效,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与实践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呢?

1 在“读”中渗透德育

《桂林山水》给了我们“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其中写山的形象喻为:象鼻山,老人山,宝塔山,描述水的“清得可看见沙底石,江底鱼”,真是“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簮”。让人由衷发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感叹。《天山景物记》中描写天山景物的词句:像少女的含羞,又象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又像依恋自己的恋人,让人不由自主感叹:天山真美啊。《小石潭记》中的: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凄神寒骨,悄枪幽邃,水之清澈,景观优美,给人清幽、寂静的感觉。读到这些精美的语句,不但口感舒适,全身爽透,还能神游意境,从而不断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在感叹之余,不由得对祖国的美好山水产生深深的眷恋之情。教师可通过范读、放录音带、,赛读等方式放飞学生的联想,激发自豪感。引导学生品味好词佳句、陶冶性情的同时进一步发出爱国、爱家的情感。

2 在“形”中渗透德育

中国文字,方块文字,表情会意。根据文字的这一特点,教学时从“字形”分析中进行德育渗透。如“人”字,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没有相互支撑,没有奉献,那就没有满意的人生。

让大家体会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意义;“愧”字,字形象极了,心中有鬼,必然有愧,做人要坦坦荡荡,时刻无愧于心,有了良心的约束,起心动念,举手投足,无不是善。字如其人,方方正正、横横直直做人不掺假。通过对字形的分析,引起学生兴趣。从文字表情达意的特点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3 在“悟”中渗透德育

课文中选取的人物、事件都是典型的,人物身上都反映出高贵的人格魅力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如《夜走灵官峡》天气恶劣反衬工人不畏艰险、忘我劳动。《最可爱的人》通过松骨峰战斗、舍身救儿童、战壕对话表现了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为了保存革命火种,不惜牺牲自己。从这些人物身上看到了主人翁精神在闪光,时代需要他们,他们为时代做出了伟大贡献。那作为青春花季雨季的学生应如何珍惜今天环境,向他们学习,做一个最好的你呢?通过这些人物的思相感召,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悟”出做人的价值取向。

4 在“比”中渗透德育

我国960万平方公里,地域辽阔,千姿百态。教《济南的冬天》,把课文写的济南概括为:妙水暖山济南城。之后向学生问道:“那么谁来当导游,为北方客人介绍海南的冬天?”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说:阳光、海水、沙滩、绿色宝岛;有的引用“碧海连天远,琼崖尽是春”;有的说“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天然氧吧”。在济南和海南的对比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地域的宽广,物候的千差万别,独具铸色,各领风骚。意大利水上城市威尼斯与我国具有泉城美称的山东济南相比,水的不同,城的不同,不同的风情都反映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更显出祖国山河的壮美。在这“比”中学生的爱岛爱家的情感得到培养。

5 在“忆”中渗透德育

课文,都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教学实际,选一些历史性的事件进行解说,既增加趣味性,又能陶冶情操。如教《过零丁洋》时,可介绍文天祥威武不屈凛然就义的情形。教《满江红》时,可介绍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讲解《为了忘却的记念》时,可介绍鲁迅用笔与反动派作斗争的形象。让学生在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回忆中,再现英雄人物的精神,对比自己,应该向英雄学什么,找出不足、差距,从而不断调整自己,在历史性事件回忆中,找到现实中“我”,从而为良好品行的形成、为德育打下基石。

6 在“观”中渗透德育

现在,新课标指出,加强学生体验活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共同学习,是促进学生牢记知识的最有效的方式。我们结合语文实践,带学生参观了“假日海滩”“火山口公园”,组织学生拾垃圾袋,清除白色污染,参观秀英古炮台、海瑞墓、李向群烈士墓时介绍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让学生肃然起敬,培养“敬英雄,学英雄”的决心,参观“东山湖野生动物园”时,要求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树立环保意识:组织观看《太行山上》等影片,抒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语文课程资源,增强学生全方位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情感上得到陶冶,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7 在 “练”中渗透德育

学习一单元后,我们都布置写作或表演练习。练笔也是极好的德育渗透机会。练笔,要观察、要思考、要提炼,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提升认识和写作水平。如开展“读圣贤书,立报国志”演讲活动,表演《晏子使楚》话剧,国庆节要求各班都办“珍惜今天,创造明天”为主题的黑板报。学了课文中鲁迅的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组织学生写有关做人的格言。不管是诗歌、故事、演讲、表演、黑板报、格言等形式都要结合课文内容,抓住最佳时机,因势利导,通过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革命精神,立下“好好读书,健康成长,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显然,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大大促进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学做“真人”的良好个性和健康的人格进一步形成,收到了显著的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济南德育课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