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探索
2016-05-14张孝益
张孝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86-01
1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1 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不注意课外阅读
有的教师备课不是把精力放在对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死背、照搬教学参考资料,或者过分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自己不进行课外阅读,或者说不会阅读,甚至视广泛阅读为歪道而不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阅读教学工作始终处在“吃力不讨好”的疲软状态,特别是在“生源大战”日益激烈的今天,阅读教学工作更是举步维艰。殊不知,教育隐性的东西无法用分数来衡量,语文习惯的养成,语文兴趣的培养,语言能力的应用和提高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教育的功利性和急躁的心理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分数看得很重,殊不知欲速则不达。
1.2 农村学校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不可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
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课外读物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农村场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也没地方买,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有限,设施简陋,开设读书的时间更是有限,大部分学生课外阅读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1.3 农村教师教育理念的落后
工作和家庭的压力,工作倦怠日益明显突出,教学技能明显落后于城里的教师,一本课本,一本教参,就是教师的全部家当,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除了书本知识还需要实践知识,有些教师讲起课来“穿新鞋,走老路”,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学生对语文课堂望而生畏,失去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规划和指导,也逐渐成为制约阅读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之一。
2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立足于现实
让学生每人每学期带一本图书到教室,建立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每学期学生就可以有六七十本书可读了,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限的图书,看后必须写出读后感,每星期都要检查,学期结束总结评比,评出读书优胜者,并给出奖励,这样在老师强硬的要求下,加大学生读书量。“操千曲后晓声,观千剑后识器”。阅读教学不应是“深挖洞”,而应是“广积粮”,阅读量不够,感性认识不足,哪来理性的飞跃。阅读本质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在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中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点燃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2.2 加强背诵记忆
现在,语文教学中有重理解轻背诵的倾向,以为这是减轻学生的负担。其实,语言能力的形成,“主要是依靠对前人的经验的一种模仿,且基本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模范”。中国古代素来学习文章以强调“背诵”为主,民间有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而一些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以加强诵读的。据说白居易在求学读书的时候,诵读的口舌生疮,苏东坡更把每天花两个小时诵读《汉书》作为自己每天的必修课。英国的剧作家莎士比亚的词汇量竞达12000多,世界上伟大的作家无不是以占有丰富的词汇量为创作的前提的。丰富的词汇量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妙笔生花的可能。
2.3 在语文课堂上重视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老师先范读,学生可以分角色朗读也可以集体朗读,让读书声重回课堂。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默读,在保证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的要求,采用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
2.4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充分发挥情感效应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创造一种情境而让学生达到“悟”的境界。这种感悟,有的是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能够深切领会文章的妙处,有的,也许只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作为一种情绪记忆在思维的深处。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人的思维。”虽然学生智力因素不等,对同一难度的阅读题目理解掌握的程度不同,但同一环境中的学生非智力因素相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抓学生非智力因素施教,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吃饱”。然后提出一些能体现梯度差的阅读思考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吃好”,并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进行阅读理解或分析时敢于突发奇想。这样,就能增强学生整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参与意识,激发语言学习兴趣。中学生的自尊心强,又十分敏感,教师不可动辄训斥学生,任何向学生心灵施暴的行为都极可能促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结果必然是施教活动的失败。相反,“情感交流”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语文课文大多具有浓郁的感悟色情或严密的逻辑推理。有的或喜或悲,有的或褒或贬;有的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有的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有的洋溢着诗情画意令人神往;有的说理有力无懈可击。一盆花草,一幅图画,一个谜语,一声问好,一句比喻或笑话,一段育读或吟咏……只要是为具体的阅读教学主题服务的,且运用得当,都能创造出一定的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拓展课外阅读做好准备。
2.5 把复述故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教学的辅助手段
学生的复述不是对原文一字一句不变的背诵,就是较详细的复述也只能是较接近原文。所以,学生要在对原文的理解领会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取舍、概括、改动,而这种取舍、概括、改动本身就是一个思想过程。有些复述还需带有创造性,这样通过复述就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想象力和思考力得以培养,通过复述更为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复述要求在掌握课文思路、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复述是朗读、回答问题等结合起来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表现。另外,复述还能使学生在吸收运用原文中的优美语句、语言发展为自己的书面语言,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6 内外结合、厚积薄发
教师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因为课外阅读具有开放性,老师要把阅读的自主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学生都可以读,读什么书,怎样读,应当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主要在“导”上作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时代著作,流行佳作,教师要及时推荐,以免学生茫然无从,不择而食,放手让学生选择书籍,本身亦是对学生判断和鉴别能力的培养。
加强阅读教学,引领学生畅游书海,无疑是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增强阅读能力,亲历阅读过程,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