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增强大学生合唱的表现力
2016-05-14江高翔
江高翔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文艺活动逐渐增多,合唱作为一项参与度较高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受欢迎,几乎成为文艺活动的必备节目之一。充分借助这个有利时机,在大学生中推广合唱并提高他们合唱的表现能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有利于高尚情操的陶冶。本文以高校合唱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为研究对象,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提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合唱;表现力;提升
进入新世纪之后,我国的大学生合唱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与上世纪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的合唱活动越来越重视艺术表现力的展现,已经逐渐成为了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地提升大学生合唱的艺术表现力,使其在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谐发展、展现大学生青春气息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成为了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
一、融入文化体验
合唱可以说是当代大学集体音乐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对于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养成其科学的审美取向都具有较高价值。我们知道,出色的歌曲必定与其文化背景相结合,才能成为经典。否则就无异于昙花一现,只能流行一时,却无法在音乐殿堂中留下自己的位置。从这个角度来讲,演唱好一首歌曲,就一定要了解它背后的文化背景,才能引起情感共鸣,提升演唱的艺术表现力。
1.加强文化熏陶
当代大学生不论是综合能力还是自我意识方面都比过去有了较大提升,他们对美有自己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开展审美实践活动,科学地引导他们产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而合唱无疑是一种最佳手段。我国当代大学生合唱表演所使用的歌曲,通常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后留下的精华,不仅旋律优美、歌词简洁,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如《黄河大合唱》《青春之歌》等曲目,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因此在进行合唱演出之前,教师在确定好合唱表演曲目之后,应将歌曲的相关文化背景向学生们进行介绍,使他们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了解。
2.实现感情交流
实现情感交流是表演好合唱歌曲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的大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在典型的“4-2-1”家庭结构之中倍受娇宠,集体意识和团队配合精神在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沦为了“宣传口号”。而合唱作为一种群体性表演项目,需要全体参与者在各方面都必须高度统一,这就使合唱中团队协作能力的发挥成为提升合唱表现力的关键。在合唱的过程中可以增强文化体验,使他们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
二、加强对学生演唱基本技能的训练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综合能力与过去相比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一些学生甚至具备一定专业的声乐表演基础,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忽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合唱是一种团体表演项目,个体能力的突出对于合唱表现力的提升十分有限。只有演出参与者能力的共同提升,才会真正体现出合唱的特点,而这就对歌唱基本技能的训练提出了较高要求。
1.声音的训练
声音是合唱的基础,是进行合唱表演的“武器”,要对声音训练给予高度重视。必须要明确这样一个观念,当代大学生合唱表演所追求的已不再局限于参与者的齐唱,而是需要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演唱出歌曲的精髓和韵味。这时如果忽视对声音技能的基本训练,学生们就可能无法在音准、节奏与力度等方面找到统一的标准,进而在表演中失去整体性,导致表演的失败。声音训练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增强对作品主题的艺术表现力,对于合唱参与者声音的训练应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方式,例如从表演曲目中选择较难的片段让学生练习,先解决重点、难点。采用先片段后整体的方式,让学生对曲目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开展合唱队员的声音训练时,一定要注意严格按照歌曲的演唱要求进行,因为集体训练与学生的个人练习是具有较大差别的。后者注重的是对歌曲整体句、段的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字、词之发音重视度却不高,这恰恰又是合唱表演的一个基本要求,也就是讲究“字正腔圆”,力争使每个字的发音都合乎规范,从而达到声音洪亮、清晰的标准。在对各声部进行分别排练时,要注意关注它们之间的序进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各声部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力度的训练
李重光先生曾经对歌唱中力度的作用进行过高度评价,他认为:“对力度变化的有效控制,可以为音乐形象的塑造提供有力帮助。”在现实的大学生合唱训练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演唱基础薄弱的学生,在训练或者表演中几乎可以说是用尽“全力”,但其所取得的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源,主要就是学生对歌唱的发力方式以及程度缺乏科学认识。在大学生合唱训练中,加强对于力度控制的环节,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提升合唱表演的表现力。首先来看发力方式的训练,歌唱中最科学的呼吸方式就是腹式呼吸,这是歌唱发力的基础。在专业人士眼中,只有学会呼吸,才算是有了歌唱入门的资格。因此说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亦不为过。在我们大学合唱基本技能的训练中绝对不可忽视呼吸训练这一重要方面。要让学生明白,歌唱表演时的呼吸与我们日常所用的呼吸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采取腹式呼吸可以按照节奏的变化来控制自己的发音力度,从而使歌曲的抑扬顿挫都能够完美地展现出来。对于腹式呼吸的的训练,可以让学生在平躺时体会腹部的变化。改正完全进行胸式呼吸的缺点,这是一项具有较大挑战的工作,它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指导与学生们的刻苦练习,二者缺一不可。
其次是歌唱力度大小的训练,合唱时发声力度的转换对于体现曲目的层次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声音的大小比较抽象,如果不科学地设立一个参照物,是很难清晰体现的。在力度的使用上缺乏变化,就会使歌曲显得没有激情,表现力也就大打折扣。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生动的比喻来帮助他们对歌唱的力度产生科学、直观的认识。例如将声音按照由弱到强分为若干个区间,并以“值代码”代替。最小值为喃喃低语般的声响,旁人无法分辨;二级力度为轻声诉说,对方须集中注意力才能听清;三级力度类似日常交谈,旁边的人在正常状态下即可听到;四级音量则类似于小组讨论时所用的力度,即便有一定的干扰,旁边的几名同学也可以清楚听到;最大的音量则类似于在会议室中做演讲,需要使出极大力气,使整个房间的人都能够听清楚。
三、重视对表演内容的设计
在夯实学生演唱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对学生表演技巧的训练。只有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才能有效地提升合唱歌曲的艺术表现力。
1.注重对合唱队员乐感的培养
从深层次来讲:音乐是不能用言语解释的,它更注重的是感觉上的传递。合唱表现力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演唱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乐感。因此教师在训练中要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爱上合唱,这是产生良好乐感的前提。在进行合唱曲目的排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曲目进行深入分析,理顺该曲目在曲调、歌词等方面的特点,力争实现对歌曲的二次创造,从而将曲目转变为“他们自己的东西”。例如在进行合唱曲目《保卫黄河》的训练时,指导教师可以先选一段优秀的表演视频给学生观看,使他们对这首歌曲的感情走向以及大体节奏有一个大概的认知,再加以适当引导,使其形成对歌曲的情感领悟。这种感情的表达,最有效的就是肢体语言。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合唱表演者迅速地将感情传递给观赏者,也是将合唱曲目转化为更加直观的视觉符号之重要手段。在视觉符号的辅助下,可以更好地激发演唱者与观赏者之间的内心共鸣,从而更加有效地调动观赏者的情绪,提高合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实现各演唱要素的和谐共存
合唱与独唱最基本的区别就是参与的演唱要素更加多样化,因此科学地协调多种演唱要素,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合唱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合唱所包含的演唱要素十分广泛,既包括合唱参与者个体不同的音色,也包括歌曲各声部、伴奏各声部在内。实现这些要素的“统一”能够极大地增强合唱的艺术表现力。以对演唱参与者音色的统一为例,指导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演唱建议,这种建议的提出要以对合唱曲目和合唱参与者的综合衡量为基础,以“少数服从多数”为原则,力求最大化地减少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各声部之间的融合也是如此。
3.提升表演的专注性
在大学生合唱表演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些同学在训练时表现得非常出色,各种基本技能和演唱技巧也都能够熟练掌握,但是在现场演出中,却经常会高度紧张,怕因为自己表现不佳而影响整个团队的表现,在演唱中畏首畏尾,使自己的表演水平大打折扣。这样的表演是根本无法获得观众认可的,教师在训练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压力的缓解,引导他们在演唱时要抛开那些外来因素的干扰,将紧张因素的影响降至最小化,确保他们能够以完美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态投入表演。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表演更加自然,声音更加舒缓,在表演中实现正常乃至超常发挥。
4.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
“用心灵去歌唱”是歌曲感情充沛的基础,合唱的感情投入,不能单纯依靠演唱技巧来支撑,这样的表演会使观赏者产生“只得其形而失其神”的感觉。音乐是创作者表现情感的载体,因此如果要最大程度地还原其艺术生命力,就应该充分了解创作者所处的环境和思想感情,并将个人感情融人其中。要想使合唱取得成功,就必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教师在进行合唱训练之前,要对合唱曲目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并选取最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部分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思想有所了解,并在感情上向其靠拢。还要注重合唱队员的情感培养和启发,推动他们能够对曲目的内涵产生深刻理解,力求准确把握每一首歌的不同情感特征,在演唱过程中逐渐实现声情合一,在作者、曲目、表演者、观赏者之间实现情感共鸣,碰撞出情感的火花。只有这样,合唱曲目才能实现“形神兼备”,极大地提升歌曲的表现力。
四、结语
合唱是一项融多种音乐元素为一体的群体表演项目,要想切实地提升它的艺术表现力,必须要从多个方面人手。当代大学生艺术活动越来越多,参与合唱表演的机会也逐渐增加,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合唱表现力的提升,来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团体意识,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