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条约》赔款去哪儿了

2016-05-14宋逢宜

中国收藏 2016年6期
关键词:银两银锭厂方

宋逢宜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失败后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内容包括割地和开放通商口岸,以及输出巨额的战争赔款。这开创了中国与列强间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先例,亦拉开了近代史的序幕。对于此段历史的研究甚多,然而由于国外资料有限,国人对于赔款交接后的英方的使用情况则了解不多。

笔者收藏有一张于1843年3月发行的《伦敦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该画报于1842年5月14日由英国人Herbert Ingram创办,是世界上最早的画报周刊,主要报道各类新闻事件,除英国本土外亦发行至美国,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所刊原文大致可分3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了当时我国第一批鸦片战争赔款白银抵英后的情形,包括从运载的船只押解至铸币厂的过程和该批赔款白银的状态、数量、重量等相关的描述;第二部分引自当月铸币厂对早前另一批中国银锭熔化后所递交国会的报告,包括纯度数据及由厂方提纯后所产生的利润计算;第三部分是为满足当时读者对中国人的兴趣而加的一段对中国人服饰和外貌的描述。

这篇170多年前的报道,尽管部分内容对今日的人们读来或为心酸,但它为我们还原了历史中这段不为人知的一页,同时也是目前所知西方最早的关于中国银锭的记载之一。为完整表述其内容,笔者将其译为中文。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仅节选一部分译文进行刊载。

译文重读

这周让本报为之雀跃的报道之一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到近期条约所规定之中国赔款白银安全抵达英国铸币厂的情况。本报的版画所描述的是满载赔款的马车在第六步兵团护送中缓慢驶进的情形。该兵团(而非其他日报所误刊的第六十步兵团)在这些财富于南安普顿铁路中转时行使了护卫并押送其至铸币厂的荣悦职责,这些来自于一个与我们迥然不同世界的白银,最终将在此改头换面,成为打印上英国君主头像的货币并在本地人之间流通。

星期二下午三点左右,另外五辆马车运载着20吨价值75万银元的中国白银在第十步兵团的重兵护送下从位于Nine Elms区的南安普顿铁路总站抵达了皇家铸币厂。这些白银于上星期六早晨由女王陛下的Columbine(稍后提到的Modeste号、Herald及Blonde等诸舰,与Columbine号舰同属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鸦片战争中均曾用于输送首批中国赔款白银至英国本土。)号舰从中国运抵朴茨茅斯港,并在厂方物资供销部的库珀先生的特殊监护下由南安普顿铁路转运至本市。银锭分装在425个长2英尺高1.5英尺的木箱内。政府官员已在铸币厂等候接收,例行手续亦已在办理;此批银锭储存在与此前存放Modeste号双桅舰运抵的白银相同的仓库内,前后共计约合200万银元。如此巨大数量的白银到达后让铸币厂日前异常繁忙;而估计在本周内厂方还将另行收进至今仍滞停在航道的Herald号上运载的100万银元及Blonde号舰上的300万银元。有消息称这些白银在被熔化以后将被售予交易商:此并非属实;预计在全部赔款运抵前政府暂不会下令如何处置这些白银。

一张于星期二递交的国会文件显示,1842年1月,由女王陛下的Conway号舰从中国进口了相当于2,001,200银元毛重大约为143,639磅2盎司5英钱(即pennyweight,缩写为dwt,或称本尼维特,英国金衡制单位,1英钱 =1/20盎司=1.55517384克。)的白银,合标准重量(指以当时以92.5%为标准白银成色之重量。)148526磅4盎司2英钱。此批白银被铸币厂分三次分别以每盎司59?、593/8及59?便士的价格售出,共筹得440729英镑10先令6便士。鉴于在国库之许可下铸币厂可自行在每磅原银中提取3?格令(即grain,缩写为gr,英国金衡制单位,1格令=1/24英钱=0.06479891克。)的黄金(再减去其10%),因此在由厂方提炼员麦席森先生计算和扣除所有花费后,实际厂方并无熔解白银之费用消耗。此批白银总共提取出黄金毛重为2530盎司1英钱17格令;在铸币厂主麦席森先生扣除了含10%的部分即最后为940盎司13英钱9格令以后,剩余了大致重约1589盎司8英钱8格令、标准重量为1729盎司7英钱21格林的黄金(英国国库授权铸币厂可自行保留的黄金提取数量,用以支付或填补厂内熔化白银所产生的各项花销及费用。)。此次从朴茨茅斯港运抵铸币厂的运输费用为200英镑15先令8便士,加上对额外尽力之厂方干事、文员、搬运工等犒赏费用为466英镑15先令8便士;提炼黄金所产生的总额,以每盎司3英镑17先令9便士计算,共合6723英镑零4便士。将此批白银送至铸币厂熔解,而非按59?便士的估价在市场出售,最终使厂方获利654英镑12先令9便士。

赔款银两从哪来

《南京条约》规定赔款以洋元为支付单位, 共2100万银元。在赔款具体期限及数目方面,条约第七款规定,签订生效(1842年8月29日)后需立即支付的首次数额为600万银元,其余分三年六次偿付:1843年6月30日或之前,与12月31日或之前各需支付300万元;1844年6月30日或之前,与12月31日或之前各需支付250万元;1845年6月30日或之前与12月31日之前各需支付200万元;如发生拖欠,需加付5%年息。其中首次立即偿付的600万银元,是英军提出的撤出长江、解除封锁的条件。

画报中所描述的这批总共由四艘军舰运抵伦敦的共合600万银元的中国白银,数量与历史吻合,正是条约中规定的首批战争赔款。600万银元共折银426万两,清政府采用了就地筹款的办法,其中除了扣去英军之前向扬州、上海商民勒索的所谓“赎城银”及商捐银共125万两外,其余301万两具体来自:户部及山东解拨江苏军需银65万两;江宁藩库和江安粮道及龙江关库提用银50万两;苏州藩库和浒墅关库共提用银45万两以及浙江和安徽藩库提用银141万两。由于筹自各省库的官款银两属于临时性调拨,实际上相当大比例后来是靠对各省商民压榨捐输银来归还的。对于这批首次赔款银锭的具体实物状况文中仅以一言片语带过,目前所知大致以马蹄锭为主。

另稍值得一提的是,文中所附一幅描述赔款银锭的插图,除了马蹄锭以外也有件貌似江苏小本司的5两圆锭,有可能在整批银锭中具一定比例而被选来作图解,而苏坨确实也是当时该省标准的课税银锭器型之一。至于文中提到的中国银元,由于当时中国尚未正式铸行本国银元,而沿海各省通用以本洋及鹰洋为主的洋元已久,税收上除了解库仍需用银锭以外,在完纳钱粮方面也已被地方藩库普遍接受,而图文中所提的“中国银元”均应是盖满内地经手戳印后难以辨别原本面貌即俗称“烂版”的外国银元而已。

神秘的“先期赔款”

前两部分关于赔款抵英的记述, 因发生在当时当地,且有详细数据相佐证,则相较更为客观和可信。特别是文中第二部分对于一份国会文件关于铸币厂将一批1842年1月进口自中国的银两的提炼报告,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官方数据,至于这批白银的出处原文中并未提及,仅以“进口”自中国一笔带过。

此批白银的抵英时间比鸦片战争首期赔款早了一年多,来历颇耐人寻味。根据笔者判断,中英间的贸易已于1839年战争爆发前中断,以此批合200多万银元的白银抵英的时间,乃至需要铸币厂向国会正式提交熔解报告的情况来看,不可能是贸易银两,惟一的解释必然与英军在鸦片战争期间在中国的掠夺有关,而直至1841年底为止英军在华各地掠夺的包括官库在内的各项银两,数额均未有达到百万元之例,因此最大的可能,即是对广州勒索的“赎城银”600万银元中的一部分。1841年5月奕山所率清军与英军在广州作战失利后求和,27日签订《广州和约》,规定清军退出广州60里外及7日内交合600万银元赎城费作为英军退出虎门的条件。此批合600万银元的赔款已于同年全数付清,是否在同一时间抵英目前尚不清楚,但以整批白银的数额来看,1842年1月将合200多万银元运抵英国的Conway号舰应只是运载舰只中的一艘,而该批白银或为抵达铸币厂的首批而被选作对象提交提炼报告。

其他方面,大英博物馆的馆藏记录也曾显示,该馆曾在1842年一批“中国鸦片战争赔款白银”抵英后,购藏过其中少数几件银锭作为其馆藏品,以日期来看,既非1843年运抵的首期正式赔款,应该正是画报原文中提到这批银锭,而款项来源直指“鸦片战争赔款”,时间和性质均与广州赎城银的背景吻合。由于南京条约签订时中方未能将此项赎城银从赔款总数中扣除,实际这笔600万银元的赔款便成了2100万主赔款以外英方的额外收入,而英国人将赎城银视为“鸦片战争赔款”的一部分更不难理解。

银锭能含金?

银锭含金亦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光绪三十二年五月初五《商务官报》有记载称“含金质者以咸丰所造之元宝为多,同治间所造,则鲜有含之者”。一般收藏界对于清代银锭也大致有一共识,即咸丰及以前的“老宝”在含金上较后几朝所铸的银锭高。原文中这部分的记录正好可为我们提供一些现实的参照。根据原文第二部分对此前合200万银元的银锭化验提供的数据计算,铸币厂提炼出的所有黄金约占此批白银总量的0.14678%,重达2530盎司,折合成银元大约为45000多元,约合31000多两白银(计算数据根据英国政府以英镑向下院提交的中国赔款总额(5,787,504英镑)及实际合银元总数(2700万)推算,鸦片战争期间英镑对银元比率大致为1∶4.665左右,黄金价格则按原文之提示每盎司3英镑17先令9便士。)。

如以上述比例为当时官库银锭大致含金量推算,南京条约赔款的总额是这批银两的10倍,而其所含黄金产生的额外价值理论上可超过30万两白银,这是十分惊人的数字。考虑到此次熔化对象200万银元的银锭如折合50两大宝约合26000枚左右,这些银锭代表着当时官锭的成色和成分,因此该报告数据所代表的参考性是不容忽视的,亦暴露出银两制度长期存在的某些问题,就以这里的首次赔款来说,由于当时的提炼水平、用银背景等因素,银两中掺杂黄金却无法计值,以致最后赔款的实际价值竟超出条约规定的赔款总额,让英国人赚了笔不小的额外利润,这在今天来看是颇具讽刺的。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赔款作为中国近代首次对外赔款,也是惟一一次使用银元为单位的赔款。因为担心中国银两在称重、成色、平码等方面的复杂性导致自己在换算上吃亏,当时英国人自己提出了以银元为单位的要求。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及随后的所有战争赔款中则纷纷全部改用银两为单位,究其各种原因,不难想像银两当初首次给侵略者带来的“意外好处”或许也是其中之一吧。

猜你喜欢

银两银锭厂方
银锭的收藏价值
清末银元单位问题的论争
郑板桥解画谜巧破案
古币银锭的收藏价值
兽医之死
兄弟争田
孩子的眼睛
劳动合同到期了,需要重新签劳动合同
牌坊银锭的收藏与辨伪
马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