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蹄金“上中下”之谜

2016-05-14张荣

中国收藏 2016年6期
关键词:海昏侯重量黄金

张荣

近来,随着海昏侯墓的发掘,一批数量可观的贵金属货币重见天日,截至目前已出土金饼、马蹄金、麟趾金、金板等金器总数多达378件,引起了人们的惊叹和关注。笔者不才,希望结合文献研究,提出金饼、马蹄金和麟趾金的几点初步认识,并求教于方家。

“上中下”涵义

马蹄金,正如其名,形如马(天马)蹄,正面呈椭圆形,背面中空,周壁向上收缩成斜面,底大口小,重量多在250克左右。麟趾金形如圆足兽蹄,正面呈圆形或不甚规则,近似圆,背中空,周壁向上斜收,底大口小。《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祭拜上天时曾捕获白麟(麒麟),认为这是上天的授意。于是麟趾命名黄金,表示祥瑞。经过文物部门测量,海昏侯墓出土的马蹄金重量基本在237.66克到246.29克,而麟趾金的重量在76.12克到83.36克。

出土的马蹄金分大小两种,大马蹄金分别刻有“上”、“中”、“下”三种文字。那么这些字又是什么意思呢?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海昏侯大墓考古发掘现场》中曾对“上中下”进行过解释:上指上林苑,就相当于人民币上印上了“中国人民银行”这个字一样的。上林苑里有汉代专门铸钱的机构,上林三官。还有一个,当时就是说(黄金)是上币,五铢钱叫下币。

但客观地说,这样的解释应不确切。首先,“上”在汉代文献中,除表示方向外,更多情况下特指皇帝。其次,黄金虽确曾在秦被列为上币,不过在汉武帝时代的金却是白金之币,并没有用于流通的黄金铸币。而马蹄金也只是武帝赏赐诸侯王的纪念品,与流通货币关系不大——最多相当于后世的“纪念币”。

对于海昏侯墓大马蹄金上分别发现的上、中、下字,有可能与文献记载的行白金三品时将白金分三等的做法相似,可能是武帝在铸造马蹄金时是以上、中、下加以区分。但至于其具体的区分标准,目前我们对出土马蹄金的情况尚了解有限,还不好多做推研。不过从2015年12月18日报道看,大马蹄金重量是260克(其上有“上“字),另一种小马蹄金则是40克(未提到有字)。那么,在同等重量的大马蹄金上分别发现的上、中、下等文字的可能区别,或许就不是重量而是其他——当然文字本身就是非常重要的区别。

金饼价几何

1999年11月2日西安东北相继发现西汉金饼219枚,比1985年以前全国出土总量的216枚还多。这批金饼被考定是西汉时期的文物。人们也注意到,新中国成立后,陆续出土了不少西汉以前的金饼,总数约三四十枚。其中安徽阜南和寿县、河南扶沟和襄城、陕西咸阳等地出土了战国时期的金饼。这些出土的古文物说明,我国至迟在战国时期就有金饼出现。

据实验室初步量测,海昏侯墓中出土的金饼一枚重达250克,直径约6.3厘米。《史记·平准书》称:“一黄金一斤”,《索隐》注曰:“秦以一溢为一金,汉以一斤为一金”。《汉书·食货志》则称:“黄金方寸,而重一斤”,表明汉代黄金是以“斤”为计量单位。从以往出土的金币看,大型金饼重量在215克至312.5克之间,以250克左右最为常见,小型金饼16枚的积重,也接近大型金饼一斤的重量,研究者大多数认为这些大型金饼基本符合汉代一斤的重量。

按照当时的换算法则,在西汉一枚金饼相当于万余枚“五铢”铜钱。当时粟米价每石约合70枚铜钱, 而百亩良田的年收入也不过万枚钱而已。汉文帝曾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由此可知, 黄金作为上币在当时是多么珍贵。今天若按照目前市场金价290元/克的价格来算,一枚金饼价值约7.25万元,一盒60枚金饼的价值超过430多万元。

精炼纯度高

黄金的熔点是1063℃,如要达到含金率为99.99%的黄金,冶炼时炉温要高达1100℃以上。古代对黄金的冶炼铸造技术记载较少,据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载,黄金“皆待先淘洗后冶炼而成颗块”。所以汉代麟趾金马蹄金的冶铸应该具备以下条件:炭火炉温要达到1100℃左右,要有鼓风设备;至少要有粗熔炼和精炼的两次冶炼过程,精炼的时间较长,使用粘土泥掺大量石英砂(二氧化硅)制成的小型坩埚,熔炼过程中要加以覆盖;可能使用硼砂作助剂。

浇铸时用泥质单范,范的浇口呈漏斗状,范形底大口小,范内壁一侧有排气孔,孔周围稍凸起,注人金液后微加摇转,待冷凝后出模。模具只使用一次,由于冷凝速度不同,金饼斜壁内、外和内底均产生自然横向的波纹,金饼斜壁一侧的缺口即是排气孔处形成的。出土的麟趾金、马蹄金绝大部分含金率很高,铸件表面光洁,没有气泡缺陷,表明当时黄金冶铸技术是非常精湛的。

由于麟趾金和马蹄金铸造技术要求极高,且在流通中容易压扁,故容易铸造的金饼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在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币中体现得也非常明显。

猜你喜欢

海昏侯重量黄金
黄金咖啡杯
盛逝
黄金雨
黄金瓜
发现海昏侯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Put the Glass 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