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世之笔赴成功之约
2016-05-14黄麟生
黄麟生
弹指一挥间,转眼60年。1955年我参加高考,我清楚地记得,当年的作文题目是“准备做个怎样的大学生”。我以“三好学生”(即思想好、学习好和身体好)为主要内容,一气呵成。因为我是学生会干部,经常与同学们一起开展“创三好”活动,而读大学又是我当时最大的心愿,所以我写得很顺手。最后,我被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录取了。
毕业以后,我在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1977年,我以语文评卷教师身份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评卷工作。当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记难忘的时刻”,大多数考生的作文内容都是缅怀敬爱的周总理。这与周总理刚刚逝世有关,更与“四人帮”之流压制广大人民群众举行悼念周总理的活动有关。考生们都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评着评着,我被考生们对周总理的深情所打动而流下了热泪。
我参加了34年的高考评卷工作。在1987年至2008年期间,我连续22年担任全国高考广西语文科评卷组组长。这么多年来,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对高考作文的研究上,目睹了高考作文的变与不变。
变的是高考命题的组织形式、作文的题目与题型,不变的是高考作文“作文育人”的宗旨与命题的现实性、有写性和公平性三原则。
高考作文的命题,经历由全国统一命题到国家命题与分省命题并举(后来发现分省命题实则弊大于利),然后又从2015年开始以全国统一命题为主的变化。再者,就是作文题型的变化。刚开始是传统的命题作文(现称为标题作文),后来出现了供料作文(现称为新材料作文),随后又兴起了话题作文。如今,标题作文、新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三者并举。从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来看,大多是新材料作文,其次是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只占一二。总之,高考作文的题目与题型年年都在变,但万变不离其宗。
多位高考命题专家、语文特级教师及国内知名大学的学者曾对2015年的高考作文题目达成三个共识。
一、作文试题的立意紧扣育人导向——偏重阐述文字材料背后的事理,形成“一点四面”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
二、材料内容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实际——注重考查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视野。有人说,“作文是阅读下的蛋”,这里所说的阅读,除了读名著、读时文,还包括阅读社会、阅读人生。
三、作文材料重在激发考生深度思考——突出检测考生的思辨能力。
以上三点清晰地告诉我们,高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优先选拔热爱祖国、中华民族,关心、热爱生活和生命,并富有创新精神、批判思维,以及逻辑严谨、善于表情达意的学子进入大学。回顾我当年写高考作文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我认为专家学者们的三点评析极为中肯,十分精彩,发人深思。广大考生要按照这三点内容来认真备考,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考生们要想写出高分作文,必须在平时的学习中用心去“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多读、多看、多思考、多积累,为写作储备足够的“源头活水”。同时,要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活动,接触社会,接触社会人群,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写作奠定好基石。
当然,“经世之笔”是经风雨、见世面、接地气之笔,是“读万卷书,走万里路”的人生之笔,它要经过历练才能生成。当我们能熟练掌握高考作文的三种主要题型的写作技巧时,当高考作文素材(课本上的,生活中的)堆满了仓(即烂熟于心)之时,就是“赴成功之约”的最佳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