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怀疑自己得病了?这本身就是病

2016-05-14

健康管理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马哥躯体病症

小马哥一直很烦:吃东西没胃口,肚子里面还经常胀气,有时胸口还一阵一阵地疼,成天乏力没精神。经常去附近医院全面的检查都做了N遍,但还是啥问题都没有。这倒没什么,更可气的,居然有医生叫他去精神病院看看!小马哥不禁在心里面骂道:“去精神病院?你才有病,你全家脑子都有病!”

小马哥到底得了什么病?

有一群人,他们格外的关注自己的健康,例如,他们会每天反复查看舌苔颜色、手指上月牙的大小,也会每天观察小便的颜色、是否起了泡沫,或者大便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一旦发现一些在常人看来微不足道的身体变化,这群人就像抓到了重病的依据,继而去医院,要求做各种检查。

事实上,对“生病”的焦虑本身是有好处的,它让我们及时发现疾病征兆,及时接受治疗。然而,一些人,即使在反复做了检查、不同医生都告诉其身体没事的情况下,依然坚信自己身体某处有问题。

小马哥就是其中之一,即使检查结果是阴性的,医生排除了可能存在的病,并做出了充分的解释,可小马哥还是不买账。他坚信自己得了重病,并拿出手机和医生对峙:“你看,网上就是这么写的,我的病和这个一模一样,怎么可能不是嘛?你们肯定搞错了吧!?”

其实,医生的建议没错。小马哥确实是身体没病、心理有病,这种病叫“疑病症”。

得疑病症的人都有哪些特点呢?

疑病症的人坚信自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但“虚而不受补”,并且自幼体弱多病,自认为从小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药罐子”,所以对身体健康过分担心。

基于此,从小开始,他们就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补,谨记各种“养生之道”,生怕自己得了病。

此外,他们对“医学”和“养生”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容易受到医生和医学书籍的影响。有时,听说或看到别人得了某种病,容易联系到自己也存在类似的症状,然后开始在网上或医学书上一番倒腾,终于翻出一个和自己差不多的,立即把自己吓得够呛,赶紧跑到医院,要求检查和治疗。

但到了医院,检查的结果却会显示并没有问题。

医生也做了很多合理且充分的解释,还是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依然换医院、换医生,继续要求做检查。最后,甚至费心、费力、伤财,无法专心的工作或学习,严重的,家庭关系都破裂了。

此外,这类人不善于用言语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辨别自己的“情绪”和“躯体感觉”,往往只描述身体上的不适,却对自己的情绪问题避而不谈。他们往往伴随着焦虑或抑郁的症状。

是疑病,还是真的有病?

要确诊疑病症,首先是需要经过医生全面的检查之后,确定患者没有与症状相关的躯体疾病时,才能考虑下这个诊断。

但并不是说,有了“心脏病”、“肾病”、“糖尿病”等等这些“躯体疾病”,就不能诊断为疑病症,只能说,该躯体疾病并没有直接导致疑病症;或诊断为疑病症的人,并不是就“没有躯体疾病”,因为人以后都是会生病的。

一般而言,患者40岁以上,躯体症状单一、部位固定,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应该首先考虑患者存在真的躯体疾病,做全面的检查,并密切观察,发现躯体疾病;若是疑难杂症,医生则会邀请各个科室会诊,充分考虑病情特点,针对性地做进一步检查,并不会轻易下“疑病症”的诊断。

而疑病症患者,则比较明显,平时就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自述这样的情况出现半年以上了,但却不能为医生提供充足且有效的信息,频繁去各个医院做检查,且不停地换医生。然而各种检查结果和真实的健康状况,并不像他们口中所说的那么糟糕,可他们依然深信自己得了重病。

他们就诊时,往往一上来,还没说话,就往医生面前丢出厚厚一份资料夹,里面有不同医院、不同科室的化验单,检查结果都没什么特殊异常——实际上,无伤大雅的“异常”总是存在的,因为饮食、饮水、疲劳状况等,总会影响血液检查结果,导致化验单上出现一些提示异常的标注。这下他们就兴奋了,抓到自己“得了重病”的蛛丝马迹,更觉得遇到的医生都是“庸医”。

这心病该咋治?

疑病症主要是心理治疗,对于一些存在明显焦虑、抑郁、强迫的患者,会辅助使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

精神科医生接待这类患者,可太有自己的一套了。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病人甚至会觉得,之前遇到的都是“庸医”,只有这位才是“神医”。

为什么呢?

在明确诊断前,精神科医生要为患者做系统的检查,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疾病,并对检查结果做出积极、全面且充分的解释,也就是说,要向患者肯定他的确是生病了,承认他所承受的痛苦感受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

必要时,精神科医生会邀请同科室的同事/其他科室的医生一起与患者探讨病情,确保患者没病是经过自己深思熟虑、缜密的鉴别得出的结论。

同时,还要避免患者过分且频繁接受各种检查。

得了这种病,还能好好生活吗?

清楚认识到这种疾病的本质,对许多患者是种挑战。

实际上,每一个人都存在轻微的“躯体疾病”,并且当前的“症状”往往缺乏躯体有病的检查,并不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一点都不要命。

假如能意识到目前出现的症状是和心理问题有关,那么,和这些症状和平相处就更容易些,不必刻意的去理会,学会带着症状去学习、工作或生活就好了。

建立对疾病和健康正确的认识,对每个人都很重要:虽然对身体的变化有必要提起警惕,但是,不用刻意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

要知道,不恰当的想法会放大自己的躯体感觉,误认为自己“得了病”。要是实在担心,不妨每隔半年或一年例行体检吧。

假如你身边有这样的家人或朋友,请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吧。收起消极、冷漠、歧视的态度,时常和患者沟通交流正确的健康观,敦促他们就医,你也能见证他们的改变。

来源:丁香园

猜你喜欢

小马哥躯体病症
逍遥散治疗躯体症状障碍1例
炙甘草汤,适用于哪些病症
青春期病症
现在干什么?
一点不能“差”
三只手
这样过生日
给鸡添腿
搬家
中西医结合治疗躯体形式障碍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