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美女孩身后的虎爸

2016-05-14江岸

小康 2016年7期
关键词:宝钗贾府黛玉

江岸

这些完美女孩身后,是她们充满父爱又见识卓远的父亲。他们,以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极为出色的女儿

我曾经说《红楼梦》就是一部失败父母大集合。但其实,《红楼梦》里还隐藏着几个教育女儿相当成功的父亲,他们以卓远的见识和不拘一格的教育方式,培养出了极为优秀的女儿。他们的方法,放在今天,也一样值得借鉴。

宝琴是薛姨妈的侄女、薛蝌的胞妹、薛宝钗的堂妹。和《红楼梦》里几乎终身未出过远门的姐妹们不同的是,她从小被父亲有意识地带着去四处游历、开阔眼界。在那个女子足不出户的时代里,她的父亲在教育宝琴方面,相当与众不同。

书中借薛姨妈的话介绍宝琴说:“他从小儿见的世面倒多,跟他的父母四山五岳都走遍了。他父亲是好乐的,各处因有买卖,带着家眷,这一省逛一年,明年又往那一省逛半年,所以天下十停走了有五六停了。”所以她的见多识广,远在贾宝玉和其他女子之上。

宝琴的姐姐宝钗堪称完美。完美女孩身后,也有个充满父爱又很有见识的父亲。

宝钗的人生,在10岁时被分作两半。10岁之前,她父亲在世,皇商之家富贵显赫,父亲对天资聪慧的她又爱如珍宝,超越了那个时代的父亲所能给予的一切教育。当时对女子的教育是李纨父亲那样的“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宝钗父亲颇具远见卓识,“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薛父对宝钗悉心培养,在宝钗身上倾注了无数心血。

宝钗曾告诉黛玉,早年她家里“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这些书在当时都可算是闺阁禁书,但宝钗都看过,所以她能一下听出黛玉游戏时引用的《牡丹亭》里的句子。她也能随口念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里的一只曲子《寄生草》,那荒凉的意境并不适合小女孩欣赏,可见宝钗父亲对她的教育,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并不设禁忌,他相信这个女儿的品味和鉴赏力。

薛父对宝钗的培养还在于经商理家方面的早有指点,只可惜时间太短,宝钗10岁时,父亲突然离世,留下巨大的家业。母亲和哥哥都不是能指望的人,是宝钗承担起了家业,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成长为主掌庞大家族产业的人。

林黛玉从来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孤女,在贾府寄人篱下,似乎她所有的才华都来自天分,并非来自教育和培养,这其实有点抹杀了黛玉父母的作为。黛玉的父亲是扬州巡盐御史,妻子和儿子都早亡,只和女儿相依为命。林如海对女儿的教育也颇为用心,在黛玉四五岁时,已为她用心挑选了私人老师贾雨村。黛玉13岁进贾府,贾母问她可曾念过什么书,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这在当时的女子中已经很了不起。

等到黛玉渐渐成长,林如海又想到了他作为父亲对女儿教育的一大缺失:学问方面可以高薪聘请家教,但是古代妇女最重要的教育是德容言功,以及理家治下,和其他女子要必备的知识和技能,都是要大家族里能干的主妇一样一样教会的。作为男人,林如海对于女儿的这方面的教育爱莫能助。

也许正因如此,当贾母“念及黛玉无人依傍教育”,派人来接黛玉时,已发誓不再娶妻的林如海放弃了和女儿相依为命的机会,让女儿从此常住在贾府,直至他去世。

有多少天分,就给予多少给养。有多少对知识的渴求,就给予多少机会。林如海就是这样,培养出了天地间独一无二的世外仙姝林黛玉。

猜你喜欢

宝钗贾府黛玉
论宝钗的“藏”与“露”与复杂心理机制
黛玉讲诗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黛玉为什么爱哭?
什么样的丫鬟才是好丫鬟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