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5-14臧帅
臧帅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随着科技信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变化,高校教学更是走在不断创新的前列,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为了解决传统教学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不足,顺应时代的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微课程”以其独有的“短小精干、随时随地、内容直接”等特点,作为一个新型教育资源应运而生。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观察记录法等把“微课程”首次引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希望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课堂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灌输终身体育理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微课程 高校教育 体育教学 应用研究
一、“微课程”的特点及形式
(一)“微课程”的特点
从“微课程”的字面含义上来分析,“微课程”重要强调的是一个“微”字,下面总结一下“微课程”的特点:(1)内容资源量小,针对性强,只相当于现在U盘容量的几个MB,一般是针对一个问题做出最直接的分析,有利于知识的分享与传播,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直接的观摩、查阅、讨论等,甚至可以保存到学生自身的电脑或者是智能手机里进行随时的学习与分享。(2)时间短,精简度高,一般一个“微课程”的时间在5—10分钟就能结束,能够有效利用零散的时间进行教学,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效率。(3)形式多样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例如电脑逐渐的有大型向小型化转变,硬盘的容量有小容量向极容量转变,“微课程”的形式也在不断的扩大。(4)应用的范围广,最初的“微课程”应用在部门培训或者是企业学习中运用,现在不断的被引用到各个教育的部门,更有不断延伸的趋势。
(二)“微课程”的形式
以微课学院创始人范国玉先生为带头的专家学者已经开始着手正式研究企业微课程的开发技术,制作形式目前主要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PPT式微课程,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然后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第二种类型:讲课式微课程:由讲师按照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第三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程,此课程借鉴好莱坞大片拍摄模式,企业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制片人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结合“微课程”的特点和形式,为了把“微课程”的形式引用到体育教学中来,总结了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1)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体育教学的目标既有强身健体、提高运动技能的目标,有调节情感、提高心理素质的目标,也有促进交往、建立和谐关系、规范运动行为、促进社会化的目标;(2)授课活动的复杂性,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仅需要言传指导,还需要动作示范;不仅具有一定的教学素养,还要掌握运动技能;体育教学不仅是体力活动也是智力活动;(3)对于体育运动的学习来说,学生不仅要动身、还要动心,“身心”并用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可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既有身体活动也要有心理活动;(4)内容编制的制约性,体育教学不仅包括体育理论知识内容,还有体育锻炼内容和体育项目内容,内容都将受到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时间的制约。
三、“微课程”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践应用
教育部2013年2月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国内许多教育研究学者都已经意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存在的局限性,并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3]。本文首次把“微课程”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进行实践性研究。
(一)“微课程”的实施中外界条件的分析
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创新与研究,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已经发生着无声无息的巨大改变,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高科技信息元素的身影。本文以哈尔滨金融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把高校体育课中“微课程”的应用作为研究内容,我走访了学院所有的大学生宿舍,并且发放问卷520分,收回问卷514份,无效问卷10份,问卷有效率为96.9%。
走访的过程中发现,现代大学生的宿舍条件,每所寝室中平均住6名学生,拥有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和平板电脑的学生平均每个寝室拥有2台,占到所有学生的33.3%;拥有智能手机的学生平均每个寝室有5部,占到所有学生的83.3%,。
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现在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电脑和手机的利用是比较的普及,甚至是不可分离的通讯工具,这就为“微课程”在高校体育课教学应用奠定了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 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