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隅
2016-05-14王守民
王守民
大凡方整的院落,都有自家体面的台门。主人会精心设计一番,檐角的图案到门楣的形制均是讲究至极。然而昔日风华已过,闲门青草长,荒庭积水余。院墙因为材料的原因陆续坍塌殆尽,最后只剩下台门孤独地坚守在巷口,宛如一位久经风雨的老者。它见证了祖辈们在院子里的成长与辉煌,欢聚与久别。院子里成长的少年人,进进出出,今日早已在海风吹拂下长成大人模样,成为家族的希望。
扑面而来的风中裹挟着咸腥气味,让迟暮而到的访者感到久远的渔村的气息。村子在几百年前,应该是更加简陋的,村口的私塾应该就是最好的建筑了。集善书院,是村子的读书人的灵魂所在。站在书院门口,就可以望见连绵的群山,这山曾经阻隔了多少个读书人的脚步,却隔不住他们报国的雄心。
多少次在青灯下展卷挥毫,黑瓦白墙在风雨中被做成古旧的颜色,榕树、樟树装点着小村的清梦。鼓槌敲打和着琵琶扬琴,成为最佳搭档,只需用耳朵就可以感受到久远时代的声音,每个鼓点,每一次拨弦,都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在春夏之交,天气即将转热,太阳暖暖地照在巷子里,院子里晒满了鱼鳗,屋子里被久不见太阳的霉潮气息充盈着,快速他挥发着。这时侯,在旧房子的窗子里飘荡出来。巷子在画家的笔下,通常是弯曲的,可能是处于构图的审美需要。曲径通幽,南方的小巷不会如通衢让人畅行无忧,总是要来些婉曲的,才符合居住者的习惯。主人出外,亦不甚喜欢临街而居,而是选择深巷中幽居。
河水就在房边上蜿蜒而过,涓流汇入大海。星辉在碧波上摇曳,头枕着海潮声入眠的读书人,梦在夜海里悠游……读书的日子已过去了,昔日的少年已进入垂暮。门台早已变成了丰碑,立在荒芜的院子前。
坐在屋子里籐椅上的老人静静地数念着菩提佛珠,这些珠子早已被打磨出包浆,具有玻璃般的色泽与透明度。他每个点数,仿佛都是在数着游子回归的脚步。多么渺远的足音啊!海风吹拂的梦中,可有游子的消息吧?再过几年,听力眼力均不好的祖辈,已经不太可能认得出你是谁了。他们会像旧居的门台一般在院子的一隅静默而坐,在阳光下冥想着,充满宁静安和的神态。大多老宅在海风中颓废了。主人渐渐老去,年轻的租户对于门台的坍塌、瓦当的滑落是无动于衷的。院子里春草深长,在春日里疯长,院子的庄严与精巧逐渐湮没在岁月的磨洗之下,转瞬之间光华丧尽,唯有木质的柱子和石础如旧……
一座房子就像一个人,固执地蜷伏在村子一隅,贮藏着家族兴衰的信息;设计者匠心及主人的尊荣显贵,子孙们的贤孝忠义……老屋上的对联显然是残缺的、不易识读的。
老人的欲望在海风中吹散了,正如这座老屋的台门,终究有一天也会在风中殒身而去。他终于不动声色地枯坐在院子里的一隅,晤对着门外缓缓的水流或是街巷的青绿,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许多人都害怕晚年生活的孤寂:老伴的离去,子女不在身边,守着空房里的老钟,静静地等待着生命最后终点的到来。所有的青春都会有老去的时候,在躁动的时段过去后,一定要复归于理性的平静的。
村子里的老人也都渐渐地离去,没有人会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存在,什么时候离开,更不会有人愿意提高嗓门和他们费力地攀谈,更多的是他们自己安静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日色渐渐暗淡下来,海上的云气飘浮在上空,小村并没有因此而显得匆忙,依旧在飘落的雨丝里来来往往,走过古桥,穿过古树的浓阴,大声地喝话、嬉笑怒骂,时光与素常无异。在北隅图书馆,我与村主任邂逅。他的瓯越古语节奏明快而灿烂,落地有声。小村的质朴与热情,如院子里的春阳,让人感到亲切而煦和。
我时常站在城市的高处,眺望东南烟水迷蒙处的北隅,每一次我似乎都看到了她母亲般的期盼。
责任编辑:黄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