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6-05-14付红
付红
摘 要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渠道。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必须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
【关键词】应用题;培养;逻辑性;灵活性;创造性
创新对思维主体来说是突破常规,包括使用新方法,找出新规律,建立新理念,解决新问题等思维活动。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的主渠道。在应用题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建立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开发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
1 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问
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才能发现规律,树立创新的意识。因此,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教学工程问题的应用题:“修一段铁路长60千米,甲队独修10天完成,乙队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再根据讨论的结果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学生有以下几种列式:
(1)60 ÷(60÷10+60÷15)
(2)1÷(1÷10+1÷15)
(3)l÷(1/10+1/15)
让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列式,依据是什么?当学生说出把这段铁路的总长度看作单位 “l”时,要肯定学生的分析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再诱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弄清了单位“l”和工效问题,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乐趣.
2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要加强思维的逻辑性训练,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并能够较完善地叙述思考过程,既理清思路,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某县去年造林1260公顷,今年比去年多造五分之一,今年造林多少公顷?”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2.1 引导学生做好数学语言的正确表达.
“今年比去年多造林五分之一”应表达为“今年比去年多造林的公顷数占去年造林公顷数的1/5。”
2.2 根据问题,找出中间问题.
要求今年造林的公顷数,就必须先求出今年的公顷数占去年的几分之几?
2.3 引导学生从直接的分率转化为间接的分率
今年比去年多造林1/5”,确定把去年造林的公顷数为单位“l”,今年造林的公顷数相当于去年的(1+1/5),也就是要求今年造林的公顷数,必须先求出今年造林公顷数占去年的几分之几,数量关系为:去年造林的公顷数x(1+1/5)=今年造林的公顷数,列式:1260 x(1+1/5),最后再引导学生概述.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使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而且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培养思堆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敏捷、灵活多变,要求学生思维准确,方法多样,想象广阔,方向灵活,能机智主动地寻求多种解题途径。
例如:应用题“一个修路队修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前4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的工作效率,剩下的公路还需要几天修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方法,归纳有六种方法解答:
解法一:一般解法;
(800-800×1/5)÷(800×1/5÷4)=16(天) .
或800 ÷(800×1/5÷4)-4-16(天)
解法二:归一法:(1-1/5)÷(1/5÷4 )=16(天)
解法三:倍比解法:4x【(1-1/5)÷1/5】=16(天)
解法四:工程问题解法:1÷(1/5÷4)一4=16(天)
解法五:分数除法应用题解法:4÷1/5一4=16(天)
解法六:比例解法:解设:还需要x天修完:(1-1/5): x=1/5:4
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验来实现.一题多变就是训练中变换已知条件,探索问题结果;或把问题和条件对换,再探究问题的结果:或给出条件或问题,补充相应的条件或问题等等.例:教学“分数应用题”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1“一条绳长60米,第一次剪全长的1/5,第二次剪全长的1/3”根据条件,学生设定问题,探究性地学习所学知识,并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第一次剪多少米?第二次剪多少米?
(2)两次剪了全长的几分之几?两次剪了多少米?
(3)第二次比第一次多剪了几分之几?第一次比第二次少剪了多少米?
(4)剩下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剪?还剩多少米?
(5)第一次剪的米数占第二次的几分之几?第二次剪的米数是第一次的几倍?
通过这样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4 培养思维的创新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思维的最高层次,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求异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思维过程中能够独立地发现问题,善于作出与众不同,富有创见的设想和别出心裁的解法,追求多样化的开放性思维。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角色,尽可能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平等对话,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和我们分享一下”等等。这样,学生才会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建立起自信,才会敢于说真话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才会唤起学生学习的强烈欲望,才能积极创造条件,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达到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