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中的历史(下)
2016-05-14王之铮
王之铮
拨乱反正
经过“文革”十年的沉寂,1977年重新恢复高考成为举国关注的一件大事。由于“文革”十年中全国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因此这一年的高考是由各地分别命题的。
虽然是各地分别命题,高考作文依旧保持着与现实紧密联系的鲜明特征。陕西的作文题中有一道是《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而西藏的作文题是《批判四人帮的一个反动论点》,山西卷其中一题是《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内蒙古卷的《谈实事求是》,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拨乱反正、科技春天等时代主题和年度大事。此外,由于1977年有全国规模的学雷锋活动,这一年就有三个省的作文题是与雷锋有关的。河北卷的考题是《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二十三年》,从1977年展望2000年的世纪之交,奏出了从“文革”时代推荐上大学向改革开放恢复高考的过渡时期的豪迈之音。
1978年,全国统一高考正式举行,高考作文题实现了统一命题,这一年的题目是《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一文缩写成500~600字的短文。
1979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将《第二次考试》改写一篇《陈伊玲的故事》”,《第二次考试》是作家何为的一篇小说,内容是讲述女青年陈伊玲参加音乐考试意外发挥失常,评委苏林经过调查发现,陈伊玲的失常是她身为共青团员主动参加了台风抢险救灾,因而决定破格录取。这个题目中既包含党员团员的政治要素,也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还包括道德要求和社会风貌的体现,一方面让考生有话可说,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难度。这是因为“文革”十年后积压考生过多,导致参加高考的学生过多,录取率降低至6%以下,作文题目不可能不提高难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现了文学作品,高考开始打破以往与政治事件紧密联系的惯例。
1980年高考作文题是就著名画家达芬奇“画蛋”的故事写一篇文章。这是高考作文题中首次出现西方文化因素,这也正是改革开放时代强音的真实写照。
从1977年到1980年的过渡期,高考从恢复到确立,高考作文也随之从恢复之际的纷乱庞杂重新与时代主题完成了精准对接,高考作文题开始了新的改革之旅。
求新,求变,求思辨
从1981年开始,高考进入了改革和试验的发展阶段,这一点也体现在了高考作文题上。198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提供一则短文《毁树容易种树难》,开启了寓言类材料解析高考作文的先河。1983年高考作文题是根据漫画《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写议论文,正是继承了1981年寓言类命题基础上,首次用漫画命题来求新求变。此后出题形式上创新迭出,1993年出现了说明文,1998年出现了大作文之外的小作文。
同时,紧贴时代脉搏的传统依旧在高考作文题中得到坚持。1985年的作文题“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应环境污染问题”和1986年的作文题“阅读《树木·森林·气候》”都是紧扣新时期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而来。尤其是1985年,上海成为恢复全国高考后首个自主命题的地区,1985年的上海自主命题作文题是《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高考作文题一改过去命题作文一统江山的局面,给材料作议论文成为主流,10年时间里议论文题目出现了8次之多(单独的记叙文作文题目只有1994年的《尝试》),内容从“论近墨者到底黑还是不黑”(1991年作文题)一路前进到“乐于助人是好事,为什么有人悄悄走开”(1997年)和“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8年),逻辑思辨的意味越来越浓,同时也紧贴时代脉搏,颇有激浊扬清的气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创新越多、思辨越强,高考作文题的难度也不断提升。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99年的给材料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虽然这道高考作文题依然是议论文,但是经过之前几年的不断实践,作文是否跑题已经不再是评价作文分数高低的最重要标准,考生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因为跑题而获得极低分数的情况大大减少。实际上这个充满科幻的作文题也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高校招生扩招。
新世纪的新气象
2000年,新世纪伊始,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正如这个话题作文题目一样,相比给材料作文的固定论证方向和路径,话题作文的内容涵盖极大,观点要求宽松。从此,高考作文进入了真正的丰富多彩的时代。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给材料作文逐渐让位于话题作文。话题作文的最大优点就是不容易出现跑题,考生面对给材料作文时,一旦对材料理解偏差,很可能出现彻底跑题得零分的情况,而话题作文只提供多种角度而没有诸多限制,因而更利于考生发挥自身水平。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作文题的宽松也反映了整个高考对应高校扩招之后的命题思路转变。
新世纪的另一个巨变就是各省自主命题的再度回归。从2004年到2016年的12年间,全国有多个省市开展了自主命题,这种情况一直到2016年才再度向全国统考试卷方向转化。在这12年间,各省市区自主命题的作文题更是异彩纷呈,从蝴蝶翅膀一路探讨到爱迪生怎么看待手机。
而在这个过程中,话题作文于2005年以后再度式微,给材料作文重出江湖。这一次,给材料作文实现了自身的华丽转身:一是新时期的高考给材料作文,具备了更多古典文学要素,经常带着古诗文名句呼啸而来;二是这些给材料作文变得内容更加宽泛、指向更加模糊,尽量让考生能根据一则材料写出多种不同观点;三是这些材料更加具有思辨精神,只要你找得到论据,不愁你歪理。
这种反复进退的螺旋式上升,其实也是整个高考作文六十多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高考作文,仍在路上。
(责编:石磐)